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愿望是人对未来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愿望。愿望与年龄有关,因此,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愿望。愿望与身份角色相关,因此,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愿望也通常不一样。孩子的愿望,尤其色彩斑斓。
新的一年里,孩子们都有些什么样的愿望呢?
在征集来的“新年愿望”中,编辑对孩子们的愿望作了有趣的分类,有些是最浪漫的愿望,有些是最帅气的愿望,有些是最有爱心的愿望,有些是最有想象力的愿望。但是不管怎样分类,在我看来,孩子们的愿望都反映了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孩子们的愿望充满了童心与爱心。
先说年龄。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快速增长,好奇心强,爱提问,但与此同时,思考问题时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想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目的是“可以半夜起来吃东西了”;想象能力快速发展,使得与想象能力密切相关的愿望多多,如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森林小木屋,并下起糖果雨”;对自己的认识,具有一种不现实的积极高估,认为自己能达到自己想要做的一切,因而可以“打算坐火箭去看月亮长啥样”;开始与周围建立关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爱,并迫切需要同伴交往,所以愿望也与此有关,如“画一幅《幸福一家人》”、“希望中国的宝宝和外国的宝宝一起跳舞”等等。
再说对当前生活的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说,愿望是生活缺憾的一种“心理达成”。凡是生活中缺失的,最容易成为愿望的对象,如缺少玩具的,渴望有自己的玩具;地震导致生活受到干扰,则希望恢复平静、感受亲人之爱。
那么,父母的愿望呢?
只要与孩子有关,父母的愿望总是最多的,甚至数也数不清。希望孩子健康地成长,自然是所有父母的第一选择;在健康的基础上,父母还希望孩子形成好习惯,如“养成做事认真、耐心的好习惯”,希望孩子有好的性格,如“让宝宝的性格更外向、活泼一些”,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如“希望宝宝养成背诵诗歌的习惯,提高文学修养”。
比较孩子的愿望与父母的愿望,我们不难发现:与孩子那富有幻想的愿望相比,父母的愿望则要现实得多。父母基本上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状况,提出比较能够达成的愿望目标。在这些愿望中,有一些是父母为了弥补抚养孩子过程中的缺憾,另一些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考虑更多的,还是那些与孩子的未来成长、社会适应有关的“实实在在”的愿望。父母的愿望,同样折射出父母的价值观及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孩子的愿望未必能实现,但闪耀着童年的灵动;父母的愿望的确很现实,但或许会受困于现实的藩篱。
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父母该拥有一种怎样的愿望,这或许很有意思,也极有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尊重孩子的天性。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与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我们越来越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天性是需要逐步展开并慢慢加以疏导的,与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似乎并不合拍。所以,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天性来换得快速的成长,往往成为许多父母的愿望与选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Early MBA”充斥在大街小巷。然而,源自天性的游戏、玩耍和发问是童年期孩子每天的“工作”,这些活动具有启发性,既是儿童学习的自然途径,又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孩子真正的童年,鼓励孩子做适合其年龄与能力的各种尝试,父母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会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智慧与创造的灵光也会时常闪动。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有着丰富的、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生理需求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他们心理需求的关注。但是,孩子的发展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理的或躯体的水平。一些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缺失的事例告诉我们,有时候当父母意识到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时,往往已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此外,心理学家们也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结合孩子的成长过程。愿望通常会与具体的目标与结果相联系,但也不应排斥追求目标与结果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就像父母让孩子学钢琴这样一个例子。通常,父母的愿望是让孩子掌握弹钢琴的技能,考八级、十级,甚至可能的话,成为一个钢琴家。然而,学钢琴而没有最终成为钢琴家的孩子,灵活了手指、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难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获?那些只关注结果的愿望与早期教育,通常伴随着父母拔苗助长的心态和孩子的厌学心理。即使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孩子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体现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不仅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外在环境因素,而且是儿童发展的实际参与者。出于爱孩子,为了让孩子成才,不少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太尽心尽力地替孩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以至于年龄不大的孩子,也时不时地会冒出几句“真没劲”、“一点自由都没有”、“我爸爸妈妈真烦”的感叹来。的确,该孩子自己走的未来道路,父母以愿望之名,早早替孩子设计好了。父母一味地“包”、一个劲儿地“围”、一厢情愿地“堵”,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安排兴趣与爱好,甚至孩子的一切,这样做的后果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冲突。因此,在对孩子提出愿望时,最好想一想,这样的愿望是否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
是的,愿望,孩子和大人都有。希望每个愿望都能实现,希望每个愿望都不只是个愿望。
(感谢北京朝阳区启明东润双语幼儿园、四川省绵竹市第三示范幼儿园、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幼儿园、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江苏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幼儿园、杭幼师院附幼彩虹城分园,感谢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孩子们和家长们。最后,谢谢桑标老师百忙之中为我们赶稿。)
新的一年里,孩子们都有些什么样的愿望呢?
在征集来的“新年愿望”中,编辑对孩子们的愿望作了有趣的分类,有些是最浪漫的愿望,有些是最帅气的愿望,有些是最有爱心的愿望,有些是最有想象力的愿望。但是不管怎样分类,在我看来,孩子们的愿望都反映了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孩子们的愿望充满了童心与爱心。
先说年龄。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快速增长,好奇心强,爱提问,但与此同时,思考问题时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想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目的是“可以半夜起来吃东西了”;想象能力快速发展,使得与想象能力密切相关的愿望多多,如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森林小木屋,并下起糖果雨”;对自己的认识,具有一种不现实的积极高估,认为自己能达到自己想要做的一切,因而可以“打算坐火箭去看月亮长啥样”;开始与周围建立关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爱,并迫切需要同伴交往,所以愿望也与此有关,如“画一幅《幸福一家人》”、“希望中国的宝宝和外国的宝宝一起跳舞”等等。
再说对当前生活的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说,愿望是生活缺憾的一种“心理达成”。凡是生活中缺失的,最容易成为愿望的对象,如缺少玩具的,渴望有自己的玩具;地震导致生活受到干扰,则希望恢复平静、感受亲人之爱。
那么,父母的愿望呢?
只要与孩子有关,父母的愿望总是最多的,甚至数也数不清。希望孩子健康地成长,自然是所有父母的第一选择;在健康的基础上,父母还希望孩子形成好习惯,如“养成做事认真、耐心的好习惯”,希望孩子有好的性格,如“让宝宝的性格更外向、活泼一些”,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如“希望宝宝养成背诵诗歌的习惯,提高文学修养”。
比较孩子的愿望与父母的愿望,我们不难发现:与孩子那富有幻想的愿望相比,父母的愿望则要现实得多。父母基本上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状况,提出比较能够达成的愿望目标。在这些愿望中,有一些是父母为了弥补抚养孩子过程中的缺憾,另一些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考虑更多的,还是那些与孩子的未来成长、社会适应有关的“实实在在”的愿望。父母的愿望,同样折射出父母的价值观及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孩子的愿望未必能实现,但闪耀着童年的灵动;父母的愿望的确很现实,但或许会受困于现实的藩篱。
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父母该拥有一种怎样的愿望,这或许很有意思,也极有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尊重孩子的天性。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与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我们越来越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天性是需要逐步展开并慢慢加以疏导的,与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似乎并不合拍。所以,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天性来换得快速的成长,往往成为许多父母的愿望与选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Early MBA”充斥在大街小巷。然而,源自天性的游戏、玩耍和发问是童年期孩子每天的“工作”,这些活动具有启发性,既是儿童学习的自然途径,又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孩子真正的童年,鼓励孩子做适合其年龄与能力的各种尝试,父母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会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智慧与创造的灵光也会时常闪动。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有着丰富的、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生理需求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他们心理需求的关注。但是,孩子的发展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理的或躯体的水平。一些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缺失的事例告诉我们,有时候当父母意识到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时,往往已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此外,心理学家们也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结合孩子的成长过程。愿望通常会与具体的目标与结果相联系,但也不应排斥追求目标与结果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就像父母让孩子学钢琴这样一个例子。通常,父母的愿望是让孩子掌握弹钢琴的技能,考八级、十级,甚至可能的话,成为一个钢琴家。然而,学钢琴而没有最终成为钢琴家的孩子,灵活了手指、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难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获?那些只关注结果的愿望与早期教育,通常伴随着父母拔苗助长的心态和孩子的厌学心理。即使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孩子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我看来,这种愿望,需体现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不仅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外在环境因素,而且是儿童发展的实际参与者。出于爱孩子,为了让孩子成才,不少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太尽心尽力地替孩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以至于年龄不大的孩子,也时不时地会冒出几句“真没劲”、“一点自由都没有”、“我爸爸妈妈真烦”的感叹来。的确,该孩子自己走的未来道路,父母以愿望之名,早早替孩子设计好了。父母一味地“包”、一个劲儿地“围”、一厢情愿地“堵”,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安排兴趣与爱好,甚至孩子的一切,这样做的后果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冲突。因此,在对孩子提出愿望时,最好想一想,这样的愿望是否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
是的,愿望,孩子和大人都有。希望每个愿望都能实现,希望每个愿望都不只是个愿望。
(感谢北京朝阳区启明东润双语幼儿园、四川省绵竹市第三示范幼儿园、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幼儿园、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江苏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幼儿园、杭幼师院附幼彩虹城分园,感谢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孩子们和家长们。最后,谢谢桑标老师百忙之中为我们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