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和谐发展的教学道德支持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良的教学对人才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科学性和道德性是衡量优良教学的两个价值维度。道德性是科学性的前提,只有道德的科学教学才是优良的教学。教学道德建设对人才和谐发展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的本质特征和现状为教学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正确认识教学的科学性和道德性,普遍认同教学道德,是教学道德建设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人才和谐发展;教学道德;支持
  
  人才的和谐发展是一种现实追求和理想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教育对人才和谐发展的支持是通过教育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来实现的,教学道德建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学道德建设对人才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学校教学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向学生有计划地系统传授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二是在传承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不断吸收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这两个基本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前一任务是后一任务的基础,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深化,也是完成前一任务的条件,两个任务全面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教学效果的形成和显现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为了确保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必须确保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道德的。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对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本身自觉的道德审视和明确系统的道德规范,不道德的教学行为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目标上,把学生当做一种工具来完善,而不是着眼于促进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造成学生终生发展目标的偏差和主体性缺失;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任由教师灌输自己选定的知识,把学生当作消极接收的罐装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内在感受,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在师生关系上,借口教师主导和师道尊严,在教学中搞专制主义一言堂,剥夺学生学习的民主权利,是学生在其最主要最大量的生活中受不到民主和平等的熏陶,从而在心灵深处隐藏下专制和不平等的阴影;如此等等。如果不加强教学道德的建设,不增强教学活动本身的道德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事实上,教学道德的建设状况,对学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决定着教学目的的制定,决定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和活动方式,决定着学生主体能动性作用能否发挥和发挥程度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和谐发展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有不同道德蕴含的教学活动中直接受到不同的道德熏陶和道德感染,这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才和谐发展寻求教学道德支持的可能性
  
   1.教学活动是一种意向性活动
  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和适宜的教学意向,否则这种教学活动就会沦落到无的放矢的地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本就不存在无意向的教学。但是,由于历史时期、社会形态、文化境遇、教学理论流派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往往对教学意向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可能倾向于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和“静听的”状态,有的可能倾向于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的”和“主动的”状态,有的可能希望学生的身心通过教学得到“规训”,有的可能希望学生的身心通过教学得到“发展”。置身于这种多样的、充满分歧的教学意向之中,一个人要想选择其中的一种或重新建构新的教学意向,就必须为自己所选择和构建的教学意向进行辩护,这种价值合理性的辩护,为人才培养的教学道德支持提供了可能。
  2.教学活动是—种交往性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具有交往的特性,这种特性为教学意向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或互动,就没有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优质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互相往来,而是以“双向理解”为起点,在没有任何内在与外在压力的制约下,人们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对于教学而言,交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手段或目的性对象,而是一种本体性存在,所有教学都以交往的形式存在,没有不以交往而存在的教学,若不呈交往形态或不发生交往,就根本谈不上是教学或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因此,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虽然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但双方都处于同一教学活动中,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在作用方式上具有人伦关系的多样性。在这种“双向共时”的活动中,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有人格、道德情操、审美、责任等方面的教育。显然,教学活动这些本身的实践特性决定了教学的道德特性。
  
  人才和谐发展寻求教学道德支持的必要性
  
  1.教学系统的特性有生成“非善教学”的可能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序列性、开放性等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性使得教学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行,发挥着正常的功能,保持着美好的善性。但是教学系统既是自组织又呈科层体系,既呈现序列性又呈现开放性,系统内部本身时刻会滋长、衍生新的变数,系统内外又发生着全方位的交互作用,经常会使系统的自稳调控失效,打乱了稳定性与有序性,使得教学容易滋生非善行为,产生非善的教学。因此,教学的善恶复杂多样,渗透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活动的关涉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善恶较量与斗争。事实上,审视我们现在的教学,可以发现很多非善的教学行为。诸如,教学设计过程中,更多的强调教学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明显缺乏,忽视教学设计中的人文性与艺术性;教学主要从“教”的角度进行设计,而没有“为学习设计教学”;主要以“技术”的眼光处理教学,强调方法、媒体等物的因素,而忽视人的价值和情感。这样往往导致师生关系蜕变成一种简单的工作关系、职业关系,教学被演变成了一个机械、僵化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动力系统的激发,忽视了师生探求真理的乐趣和师生交流的和谐,教学缺乏情感。教学关系的冷漠,课堂气氛被异化为既不利于发挥个体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不利于尊重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既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2.功利化的教学意向导致教学目的的异化
  教学是一种向善的活动,尽管“善”的标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但是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而且比起其他功利性标准来说,已经退居次要的地位,不是需要满足的价值目标或条件。教学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的“有用性”取代了“善”的价值理想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人们期望从教 学中寻找的是职业、地位和竞争能力,而不是良好的人格、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健全的生活形式。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一切教学都要有利于完满生活的实现,教师和家长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周全考虑”和“好心”,常常强制他们对学什么和怎样学作出不情愿的选择,这些目的虽然指向生活,但所谓的“完满”根据什么确定,又体现了谁的意志和自由选择都是可疑的。而且随着时代变换的加快,对于未来的计划性将越来越复杂和难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以牺牲学生的现在去为未来做准备,既是对教学意义的错置,更是对人才和谐发展的误解。
  
  人才和谐发展寻求教学道德支持的实践要求
  
  1.正确认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道德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也是一种自主性和选择性的行为。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独立自主地进行设计和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和设计必须依据科学性和道德性两个方面的价值标准来进行。首先,要确保达成教学目的的方法途径是科学的、有效的。其次,要确保达成教学目的的方法是正当的、符合道德的。优良的教学行为既是科学的、有效的,又是道德的、正当的。不科学的教学和不道德的教学,都不是优良的教学,都不能够对人才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事实上,科学性和道德性是判断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两个价值维度。一般来说,科学性是活动的有效程度,是对活动的结果判断后作出的结论,反映的是教学实践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是一个横向比较的相对概念,而道德性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否体现“善”的意志,是否体现对学生权利的尊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种价值维度不是总能够和谐一致,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由于科学性的问题是显性的,引人关注。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科学的目的是教学的硬任务,而用道德的方法开展合道德的教学则是教学的软任务甚至不成为教学任务。因为,道德是一种主观价值取向,客观上存在着“见仁见智”的不同,并且教学中的道德问题许多是隐性的,不外显的,往往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其结果是,实际的教学活动常常以目的的道德性来证明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道德性。正确认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就是要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用善的手段去实现善的目的。
  2.普遍认同教学道德
  教学活动是一种道德性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教师要“爱学生”、“认真备课”、“尊重学生”、“公正评价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等等,学生要“尊重教师”、“不迟到”、“课堂不大声喧哗”等等。这些要求,有的是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提出的,有的尽管没有制度化,但也是支配师生行为的一种缄默力量。不管通过任何形式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师生双方只有遵循这些教学的道德要求,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进行。遵循教学活动道德要求的关键在于,师生双方认同这些道德要求。首先,师生双方不仅要从观念上“知道”或“了解”有关教学活动的道德要求,而且要从情感上“接受”或“接纳”有关教学活动的道德要求,并愿意受其约束。其次,不是个别教师或学生接纳了某种教学道德的要求,而是整个教师集体或学生集体接纳了某种教学道德的要求。只有这样,整个教学活动的道德要求才能够显现出来。
  此外,师生双方认同教学道德要求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些教学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也就是对教学道德要求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是因为,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从思想上很难接受一些不合理的东西支配。有时候,人们看似接受某些不合理的东西的支配,但实际上,这些不合理的东西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合理化,从而成功地说服人们去接受它。教学道德要想获得师生双方的认同,也必须为自己进行合理化的辩护。因此,师生双方认同教学道德的过程,就是教学道德重新合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发现某种教学道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如“教师应该完全按教学大纲上课”或“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绝对服从教师”等,那么他们很难真正地从内心出发认同它并自觉地接受它的约束。如果他们从形式上这么做了,也只是迫于某种制度性的,或个人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之下的教学行为已经不具有任何道德的意义了。因此,让师生认同教学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或促使他们对每一条教学的道德要求进行理性的思考,看看它们的合理性究竟在什么地方,它们之中又有哪些是根本不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教学的道德要求对于师生双方才真正地具有约束作用和教育作用,而不至于被他们看成是繁文缛节或空洞的说教。
  
  参考文献:
  [1]欧阳超,教学伦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斌武教学伦理探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刘万海,德性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周国兴,论有效教学的正当性,教育研究,2008(11)
其他文献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针对三轮汽车装载货物、驾驶员操作、路面状况3个方面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三轮汽车翻车事故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正>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和黄冈河流域,介于东经116&#176;22′~117&#176;11′、北纬23&#176;26′~24&#176;14′之间,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平和县交界,北与梅州
【正】 2003年6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华南理工大学的李元元教授代表该校获奖人员上台领奖,他和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高性能钢铁基粉末冶金材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涉及的内容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由于生源情况变化和课时的调整,本课程的教学情况一直不太理想。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以期取得好更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调整、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生源的素质和基础已是今非昔比。《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抽象,其教授过程即使在学生情况很好的时候一般也要花100左右学时。为了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