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可提起作文,学生一点也不喜欢。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这一困境,让我们的作文课充满乐趣,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写作呢?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要激发潜藏在孩子身上的情感元素,抓住他们的兴趣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引领他们轻松快乐的习作。
一、研读质疑,深入思考
说话就是写作,会说便会写,但说却比写来的容易,那是因为他不用推敲,不用千锤百炼。真正要写作,关键在于思考,思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只有这样思考后写出的文章才有内涵,内容才深刻。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学善思,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我们的社会发展,提笔写作,便会兴趣盎然。
在学习《用冰取火》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对探险队员用“冰透镜”取火,产生了质疑:怎么,冰能取火?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块冰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只有动手做做看!出人意料的是,做这项实验的同学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平常的作业十有八九不想做,今天怎么了?他们太想揭开里面的谜团了,都争相诉说自己的发现:老师,我发现用老花镜也行;我用玻璃杯也点着了。也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为什么聚成的光点大时着火慢,小的时候着火快!为什么阳光进入放大镜形成一个焦点呢?还有的同学产生了自己的设想,他温度这么高,我们能不能利用他烧水呀?我等了那么长时间才着火,那探险队员要等多久呀?那么现在你们能根据自己的发现起一个作文题目吗?“有趣的发现”、“神奇的放大镜”、“老花镜妙用”、“火着了”……于是,大家写下了自己的收获,虽然在遣词造句上还有瑕疵,可他们乐写愿写有东西写,一气呵成!
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契机,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学习了《麦哨》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麦哨”产生了兴趣,星期天便去“制作”了,又查资料,又找麦杆,虽然没有做出课本上所说的麦哨,他们却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柳哨、叶哨、芦苇哨、瓶子哨,品种很多,当然声音也不同了。教室里哨声起伏,都成“交响乐”了。最后我只好一一欣赏。想必也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接下来的“星期天周记”也难不倒他们了。作文真正成为了“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了。
二、动手实践,快乐“体验”
听说过作家要“体验”生活,想没想过学生也要“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真正做过的事情特别爱写,做自己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有一个单元主题是:我会做的事情。在学习本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有拿手绝活,抢着说,抢着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想输给大家。基于此我们回家展示自己地拿手好戏,可以由家长协助。经过一周的体验生活,同学们互相交流:我的菜炒糊了,我把盐放成糖了,我会洗衣服了……感受深刻,写下了自己的习作《煮面条》、《收拾房间》、《洗碗》、《黄瓜炒鸡蛋》、《排水计》……更为重要的是在体验的过程中更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沟通了情感,也深深感觉自己“本领”的缺乏,“体验”让他们变得更懂事。
三、现场表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作文素材来自于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感受,很少能够进行抽象的总结。即使对刚刚经历的事情,要理出头绪,把它写下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寥寥数语,分不清主次,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不够,甚至没有。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注意这些细节呢?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演一演,也拍一回电影,服装、道具、环境布置样样考虑周全。我觉得同学们在排演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也都特别注意,人物的表情呀,说话的动作、语气呀等模仿的很像,很到位。如在学生写《打预防针》这篇作文前,我们即兴演出,演医生、演同学、演自己。大家还相互指点,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不放过,纷纷上台展示,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仿佛是一场小短剧。每个同学都可以尝试,先演后说。有的同学能够表演,却不能用语言表达,急得直挠头皮。大家便一起帮助他,给他出主意,也勉强说下来了。这样的评说难道对他的写作没有帮助吗?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关注别人,关注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使本来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对一些关键环节我们便“定格”表演,看一看他现在的表现,他心理可能会怎么想呢?“戏”演完了,习作也成功了一大半。
演演说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作文课因此而轻松愉快。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多想,多说,换位思考,为写作奠定基础,下笔时脑袋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不愁无话可说了!
四、欣赏领悟 锤炼语言
中华文明五千年,祖国的语言更是博大精深,自古就有贾岛“推敲”之美谈。有时一字定乾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奥秘,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教材里大都是名家名作,引领学生去领悟,体会语言的妙用。天长日久,一些妙笔便会在学生的笔下产生。如我们学习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同学们惊叹于小蟋蟀高超的建筑才能之余,更为作者绝妙的语言表达所折服,纷纷效仿,写下了“我是一只小蟋蟀”“蟋蟀的自述”等拟人风格的文章。
学习《万能胶水发明记》时,同学们欣赏本课的语言表达:有的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地方描写的好,“想想看吧,要是有了这种万能胶水,胳膊摔断了,用万能胶水一粘,比原来还结实,让大夫们干瞪眼!”多幽默呀!老师,还有这里:“盖楼房再也不用那么多工人叔叔忙活了,用吊车吊起大块的水泥板,四周抹上胶水就能粘得牢牢的,想拆也拆不开,让工人叔叔吃惊去吧。”老师!老师!还有“聪聪生气了,他抓起玻璃瓶,使出全身力气向墙上摔去,‘啪’,瓶子在墙上撞破了,但没有碎玻璃片从墙上掉下来。仔细一看,原来玻璃片都被胶水粘到墙上,就象开了一朵透明的花。”……大家体会到了让语言带着趣味飞翔的境界!这样的文章有很多,课内课外不妨和同学们一同赏析,写作离不开对语言的积累运用,那么学会欣赏也是一种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学生习作的“兴趣点”,学生便会“易于动笔”“乐于写作”。快乐写作并不难,体验写作的快乐也同样如此。让我们携手奋斗,为写作打造快乐的双翼,为每一个孩子注入快乐写作的情感元素!
(滨城区旧镇中心小学)
一、研读质疑,深入思考
说话就是写作,会说便会写,但说却比写来的容易,那是因为他不用推敲,不用千锤百炼。真正要写作,关键在于思考,思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只有这样思考后写出的文章才有内涵,内容才深刻。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学善思,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我们的社会发展,提笔写作,便会兴趣盎然。
在学习《用冰取火》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对探险队员用“冰透镜”取火,产生了质疑:怎么,冰能取火?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块冰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只有动手做做看!出人意料的是,做这项实验的同学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平常的作业十有八九不想做,今天怎么了?他们太想揭开里面的谜团了,都争相诉说自己的发现:老师,我发现用老花镜也行;我用玻璃杯也点着了。也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为什么聚成的光点大时着火慢,小的时候着火快!为什么阳光进入放大镜形成一个焦点呢?还有的同学产生了自己的设想,他温度这么高,我们能不能利用他烧水呀?我等了那么长时间才着火,那探险队员要等多久呀?那么现在你们能根据自己的发现起一个作文题目吗?“有趣的发现”、“神奇的放大镜”、“老花镜妙用”、“火着了”……于是,大家写下了自己的收获,虽然在遣词造句上还有瑕疵,可他们乐写愿写有东西写,一气呵成!
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契机,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学习了《麦哨》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麦哨”产生了兴趣,星期天便去“制作”了,又查资料,又找麦杆,虽然没有做出课本上所说的麦哨,他们却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柳哨、叶哨、芦苇哨、瓶子哨,品种很多,当然声音也不同了。教室里哨声起伏,都成“交响乐”了。最后我只好一一欣赏。想必也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接下来的“星期天周记”也难不倒他们了。作文真正成为了“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了。
二、动手实践,快乐“体验”
听说过作家要“体验”生活,想没想过学生也要“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真正做过的事情特别爱写,做自己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有一个单元主题是:我会做的事情。在学习本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有拿手绝活,抢着说,抢着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想输给大家。基于此我们回家展示自己地拿手好戏,可以由家长协助。经过一周的体验生活,同学们互相交流:我的菜炒糊了,我把盐放成糖了,我会洗衣服了……感受深刻,写下了自己的习作《煮面条》、《收拾房间》、《洗碗》、《黄瓜炒鸡蛋》、《排水计》……更为重要的是在体验的过程中更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沟通了情感,也深深感觉自己“本领”的缺乏,“体验”让他们变得更懂事。
三、现场表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作文素材来自于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感受,很少能够进行抽象的总结。即使对刚刚经历的事情,要理出头绪,把它写下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寥寥数语,分不清主次,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不够,甚至没有。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注意这些细节呢?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演一演,也拍一回电影,服装、道具、环境布置样样考虑周全。我觉得同学们在排演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也都特别注意,人物的表情呀,说话的动作、语气呀等模仿的很像,很到位。如在学生写《打预防针》这篇作文前,我们即兴演出,演医生、演同学、演自己。大家还相互指点,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不放过,纷纷上台展示,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仿佛是一场小短剧。每个同学都可以尝试,先演后说。有的同学能够表演,却不能用语言表达,急得直挠头皮。大家便一起帮助他,给他出主意,也勉强说下来了。这样的评说难道对他的写作没有帮助吗?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关注别人,关注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使本来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对一些关键环节我们便“定格”表演,看一看他现在的表现,他心理可能会怎么想呢?“戏”演完了,习作也成功了一大半。
演演说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作文课因此而轻松愉快。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多想,多说,换位思考,为写作奠定基础,下笔时脑袋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不愁无话可说了!
四、欣赏领悟 锤炼语言
中华文明五千年,祖国的语言更是博大精深,自古就有贾岛“推敲”之美谈。有时一字定乾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奥秘,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教材里大都是名家名作,引领学生去领悟,体会语言的妙用。天长日久,一些妙笔便会在学生的笔下产生。如我们学习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同学们惊叹于小蟋蟀高超的建筑才能之余,更为作者绝妙的语言表达所折服,纷纷效仿,写下了“我是一只小蟋蟀”“蟋蟀的自述”等拟人风格的文章。
学习《万能胶水发明记》时,同学们欣赏本课的语言表达:有的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地方描写的好,“想想看吧,要是有了这种万能胶水,胳膊摔断了,用万能胶水一粘,比原来还结实,让大夫们干瞪眼!”多幽默呀!老师,还有这里:“盖楼房再也不用那么多工人叔叔忙活了,用吊车吊起大块的水泥板,四周抹上胶水就能粘得牢牢的,想拆也拆不开,让工人叔叔吃惊去吧。”老师!老师!还有“聪聪生气了,他抓起玻璃瓶,使出全身力气向墙上摔去,‘啪’,瓶子在墙上撞破了,但没有碎玻璃片从墙上掉下来。仔细一看,原来玻璃片都被胶水粘到墙上,就象开了一朵透明的花。”……大家体会到了让语言带着趣味飞翔的境界!这样的文章有很多,课内课外不妨和同学们一同赏析,写作离不开对语言的积累运用,那么学会欣赏也是一种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学生习作的“兴趣点”,学生便会“易于动笔”“乐于写作”。快乐写作并不难,体验写作的快乐也同样如此。让我们携手奋斗,为写作打造快乐的双翼,为每一个孩子注入快乐写作的情感元素!
(滨城区旧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