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三)

来源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四军,与八路军一起,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新四军举起了民族解放的旗帜,铸就了抗战历史的丰碑。
  为什么新四军能打胜仗、得民心?
  因为,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寻访家乡的“红色印记”,点亮红领巾“宣讲坐标”。让我们跟随《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追寻出征的“铁军”吧!
  听小记者宣讲——
  这只队伍是铁打的吗
  1931年,可恨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想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选择继续打内战,还是一致对外?
  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不惜一切也要保家卫国!可是,中国国民党却退缩了,他们还在盘算自己的小心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愤怒了!
  在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打了十年内战的国共两党终于开启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也许你会问,上一次国共合作打列强、除军阀时,国民党突然掉转枪口、屠杀盟友,难道共产党人都忘了吗?曾经背信弃义的国民党,怎么值得信任呢?
  共产党人当然没有忘记血淋淋的过去。但是,他们深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必须团结起来!
  此时,中国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已经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他们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有的已和党中央失去联系,有的队伍只剩下二三百人……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党的忠诚!
  当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传来,他们没有一句抱怨,迅速下山集结;
  面对曾经杀害战友的“敌人”,他们听从党的指挥,以民族大义为重。
  自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老百姓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一起摊开中国地图,这只“大公鸡”的肚子上,你能找到咱们的家乡安徽,这里曾是新四军的主要集结地。
  新四军在江淮大地上坚持抗日、壮大队伍、开辟根据地,和老百姓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被称为“华中人民的长城”,一支“铁军”!
  小记者:程戌凡
  指导老师:项秀萍(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小学)
  跟小记者寻访——
  寻找红色“足迹”
  今天,我们以红领巾小记者的身份,来到黄山市徽州区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1938年5月,中国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在这里整编为新四军,军部设立在金家大院。沿着小巷,我来到了这里——也是叶挺、项英等新四军领导人当年生活和办公过的地方。卧室里只有床和小桌,床上的被褥满是补丁,真实地还原了当时新四军艰苦的生活环境。
  正厅中,一把靠墙的木椅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讲解员阿姨告诉我,这把椅子是当地人方友元捐赠的。当年,叶挺军长经常坐在这把木椅子上办公。部队转移时,这把椅子留了下来。别看它很普通,却展现了新四军将士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勤政爱民的优良作风。
  新四军在岩寺集结后,火热开展军政训练,兴办农民夜校,还组织抗日群众团体,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在纪念馆的展柜里,在枪支、蓑衣中,还有一盏毫不起眼的洋油灯。听讲解员阿姨介绍,这盏洋油灯是新四军老战士芮胜的儿子代表父亲捐献给纪念馆的。当年,部队首长把洋油灯赠送给战士芮胜,勉励他坚持革命,为党的事业作贡献。革命的星火就是这么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
  看着墙壁上雕刻的革命先辈形象,我不由地举起右臂,以少先队员最隆重的礼仪——少先队队礼,向英雄们致敬!
  小记者:程戌凡 程怡君
  指导老师:项秀萍(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小学)
  听小记者宣讲——
  这支队伍爱管“闲事”
  1938年7月,时任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把新四军军部转移到了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云岭镇。
  那年头,兵荒马乱。常有日伪军、杂牌军,进村子抢东西、烧房子、拉人做苦力。
  所以,见到新四军扛着枪进了村,村民们害怕极了。他们要么跑进山里躲起来,要么紧闭家门不出去。
  观察了几天,村民们发现这支部队好“奇怪”——
  他们不乱动村民的东西,还爱四处管“闲事”!
  村民们不愿卖粮食给新四军,他们就在野外架起锅,吃发霉的粮食;
  村民们不敢开门让受伤的新四军借宿,他们就整整齐齐地睡在屋檐下、空地上;
  村民们家门口堆着木柴、放着水缸,田里有农活没干完,他们就帮忙劈柴、挑水,下田干农活……
  村民们看明白了——这支队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帮助老百姓!
  大家纷纷敞开家门,欢迎新四军。从此,这个风景秀美的江南山村燃起了熊熊的抗日烽火。
  在驻扎云岭的日子里,新四军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参军的年轻人来了一波又一波。老百姓都说: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除了作战和训练,新四军也没有闲着。
  村口有一条叶子河,河上的木板桥很不结实。雨大的时候,木板常常被湍急的河水冲走。
  看着河面上摇晃的破木桥,听着桥那边学堂里清脆的读书声,新四军又管起了“闲事”——他们要修桥!军长叶挺亲自设计桥的样子,战士们立刻照着图纸忙活起来。叶挺只要有时间,就去工地上帮忙。云岭的老老少少纷纷赶到工地,和战士们一起动手修桥。
  桥修好了,叶挺在桥的栅栏上题写了八个大字: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叶挺桥”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小记者:项 阳 蔡雨夏
  指导老师:毕 叶 肖越红(泾县实验小学)
  跟小記者寻访——   走近“云岭烽火”
  安徽东南山区,重峦叠翠,绿竹如海。青弋江在山间蜿蜒,江畔就是我的家乡泾县。小时候经常听新四军打鬼子的故事,爷爷说,那可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革命队伍!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身为红领巾小记者的我们,决定前往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走近当年的“云岭烽火”。
  纪念馆位于云岭镇罗里村,1938年7月至1941年4月,新四军军部在这里驻扎。司令部是由一间徽派祠堂改建而來,屋子里摆放着一张书桌和几把椅子,阳光照进来,整个屋子亮堂堂的。叶挺军长曾经在这样简陋的小屋子里指挥作战,播撒革命的火种,成就了一番伟大的革命事业,真了不起啊!
  循着讲解员的声音,我们来到了“照片房”。看着一张张被放大的老照片,我仿佛置身于岁月的长河中……通过讲解员的讲述,我才知道叶挺军长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摄影家!在云岭期间,他跑遍泾县的山山水水,拍摄了恢宏的茂林牌坊、章渡吊栋阁以及新四军学习、战斗、生活的照片,记录了新四军发展壮大的历程,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军史资料。
  离开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我们凝望着高高矗立的叶挺军长铜像,他是云岭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小记者:张 帆 施彦辰
  指导老师:唐文娟 吴潘洪(泾县城关三小)
  播撒“红色种子”
  假期里,我们一起来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寻访前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踏入旧址,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矗立着的叶挺军长的铜像。只见他昂首挺胸,神采奕奕地凝视着远方。底座上那“抗战到底”四个大字体现了新四军坚持不懈的精神。
  走进陈列馆,里面陈列着泛黄的战线图、粗糙开裂的草鞋、短小生锈的枪支、斑驳的公文包和水壶,还有缴获来的日本国旗和武器弹药。通过史料,我了解到,1940年10月,日本侵略者5000余人强势进攻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经过七个日夜的顽强苦战,最终赢得了胜利。这样简陋的装备、恶劣的环境,新四军照样打胜仗,真是了不起!
  “宁为沙场鬼,不做亡国奴。”无论何时,新四军都牢记民族大义,坚持抗日救国。可就在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却在这里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杀害了无数新四军将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看到周恩来总理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时,我们都感到无限悲愤!
  参观完新四军军部旧址,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红领巾小记者,我们要把知道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更多人心中播撒下“红色种子”!
  小记者:项 阳 蔡雨夏
  指导老师:毕 叶 肖越红(泾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这里曾是一片“生钱”的土地——汉朝时,朝廷在这里设置铜官,开采铜矿,铸造钱币。著名的“旅游博主”李白曾在这里挥毫点赞,“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将铸铜时铜水滚滚、金光四溅的壮丽场面原景重现。这就是安徽著名的“铜都”铜陵。  我的简历  姓名:铜陵  小名:铜都、定陵、义安  行政划分:铜官区、义安区、郊区、枞阳县  著名景点:天井湖、浮山、金牛洞、大明寺等  市花:牡丹、桂花  市樹:泡桐
期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音乐课上,当我和队员们一起大声合唱这首歌时,作为辅导员的我不禁思绪万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四史”的热潮。这正是一个让红色基因植根于广大队员血脉中的大好时机。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以“‘西小’红娃心向党 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题,开展少先队活动。  红色电影大家看  “你喜
期刊
航天服怎样做到密不透风?穿上它能在太空工作多长时间?  航天服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它为什么是白色的?  航天服有多重?它有哪些高超本领?  别急,往下看——  谁发明了航天服?  航天服的发明其实是意外。它起源于一位名叫汉森的先生对改进真空管的追求。  真空管用于老式电视机等电子设备。当时汉森先生想改进真空管,并从内部进行测试。于是,他在1935年设计了一套可以在真空的无气环境中穿戴的压力服,穿戴者
期刊
家里大大的  只有我一个孩子  猫窝宽宽的  只有月牙一只猫  我抱住月牙  我們就都有了朋友
期刊
清晨,风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伴我漫步在龙眠河畔。  不远处,一位老爷爷在放风筝。我好奇地跑过去,看着画了很多人物的风筝问道:“爷爷,这风筝上画的是什么人呀?”  老爷爷微笑着说:“这些都是三国人物,你喜欢吗?”这些人物神态、模样各不相同,栩栩如生。“喜欢!”我大声说。  老爷爷瘦高个,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他放风筝的時候,脸上挂着笑容,边放线边念叨着只有他自己才听得见的话。  看着爷爷慈祥的笑脸,我
期刊
小魔女麻咪飞过一片田园,一道闪光让她眼前一晃。  闪光忽明忽灭,似乎是某种信号。  麻咪拍拍飞天扫帚阿箭,一个漂亮的俯冲,落在了光源处。  发光的是一颗南瓜。南瓜会发光?噢,南瓜叶上积着一小滩露水,摇一摇就能反射阳光。  麻咪问南瓜:“你找我有事吗?”  南瓜向下颠了颠,像是在点头,却没有发出声音。噢,南瓜不会说话,但这难不住麻咪,她采了一片叶子,手指比成剪刀的形状,咔嚓咔嚓,剪好了一张嘴。  这
期刊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歌,让我走近了三国;一本书,让我爱上了三国。《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巨作如一叶扁舟,载我驶入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国时代。  说起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一个身影浮现眼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就是孔明先生。面对十天赶造十万支箭的艰难任务,他果敢立下军令状。对手扬扬得意,而孔明先生却成竹在胸。草船借箭,展现了先生如世外高人
期刊
夜色真迷人!  我和妈妈拉着手走在公园的石子小路上,洗耳池里不时传来阵阵虫鸣。晚风中,皎洁的月光显得更加温柔动人。时有花香袭来,花儿在这美丽的月色下舒展着她婀娜的身姿——是谁把她打扮得如此动人?  妈妈告诉我,是根!根没有优美的姿态,常年深埋在地下,默默地为花儿供应着营养,成就了花儿的美丽。  这让我想起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像根一样,也在默默地奉献,正如我的老师。  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让老师
期刊
今天你打电话回来时,不太高兴。  因为在餐厅,一个人从你身边匆匆走过,险些把你手中的餐盘撞掉,却连一句“对不起”也不说,直接扬长而去。  你说,爸爸,对他来讲,道歉就那么难吗?你还说,其实不讲礼貌的人真多。你甚至咬牙切齿地说,这种人真应该好好被教育教育。  哈,我特别理解你的这种心情。  因为我也曾经和你一模一样,义愤填膺。  然而,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都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处理。愿不
期刊
1715年(清康熙54年)郎世宁来中国传教,随后进入皇宫任宫廷画家。他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了三位皇帝的喜爱。  《乾隆皇帝大阅图》  骑马像在中国传统君王绘画中几乎从未出现过,之前都是正坐像、直立像或半身像。郎世宁以高超的画技,打破了之前画家对于皇帝真容的虚构及美化,将人物形象拉回到素颜,但依然没有影响到皇帝的英武。在这幅画中,画家对人物的面部和手进行了明暗与虚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