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信息专业专业方向调整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方向设置为突破口,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设置“太阳能”、“电光源”、“光电显示”、“LED照明”四个专业方向,构建了以“光信息专业知识教育平台”、“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平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三层结构为模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特色、应用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地方院校;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曹辉(1973-),男,湖南沅江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广东 佛山 52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6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各地方高校竞争的焦点是能否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地方院校的根本使命,也是未来发展中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途径。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熟练掌握光电类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类专门人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具有综合运用光电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光电显示、光源与照明、光学设计、光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要求较高的理工科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建设与之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应珠三角特别是佛山市地方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好地与佛山“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任务相衔接,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建设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一、专业方向的调整与优化
  佛山“3+9”特色产业中“白色家电”、“新型显示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基地建设与本专业建设关系密切,其建设需要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前瞻性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积累人力资源的先行优势。为此,在“平台+模块”(即:公共课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设置了“太阳能”、“电光源”、“光电显示”、“LED照明”四个专业方向,以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特色、应用特色。
  以往的人才培养计划比较侧重于电光源、光电器件和光电检测三个专业方向,从2010年开始,人才培养计划按照新规划的“太阳能”、“电光源”、“光电显示”、“LED照明”这四个专业方向分别制定,在保留“电光源”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基础上,按照佛山市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将光电器件和光电检测两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进一步调整为“太阳能”、“光电显示”、“LED照明”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并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建设为契机,完成专业实验室建设。利用地域优势顺利完成专业方向调整。
  1.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带动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跨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就是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与企业相比,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优势。本专业教师团队通过自己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6人的团队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3.8%;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含博士后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2人。近三年时间里,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佛山市产学研及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及20多项校级课题。由于学校扩招规模小,本专业生师比(12∶1)远小于省内众多高校的生师比(平均20∶1),因此该团队与佛山优势产业企业优势互补,以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着力促进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朝阳型专业和优势学科。
  2.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突破,将光信息实验室建设成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
  在佛山及周边地区的太阳能、光源、光电显示、LED照明等产业围绕着一些大型企业,以及成百上千家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因为规模较小,很多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检测设备严重缺乏,企业发展急需“外脑”的介入。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中,选择“服务中小企业”为另一个突破点,为中小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将光信息实验室建设成为服务于太阳能、电光源和LED照明产业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因此,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策略是通过为地方优势产业中规模较小的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促进佛山地区光电子产业群的发展,为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良好的就业机会,确保本专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抓住产业升级机遇,与领军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
  一方面,佛山及周边地区在光电子产业的若干领域,如电光源、光电显示、LED照明等已经形成产业积聚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中的领军企业佛山国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雪莱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奇美电子有限公司等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分别建立了依托企业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队伍,拥有先进的研究开发和检测设备。另一方面,虽然佛山的光电子产业群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在世界范围来看,佛山(包括中国其他很多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主要是在模仿外国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若干改进,然后利用国内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进行大规模生产。这些企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企业建立的研究开发队伍在工艺设计、改进等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但是当一个产业出现重大技术突破,产业面临重大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时,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很难把握住这一契机,此时,高等学校教师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理论基础雄厚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佛山的光源、光电显示、LED照明等产业正处于这样的关键时刻,因此通过选择好正确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团队和领军企业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基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在培养大批专业对口、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促进了佛山地区优势产业的升级和换代,实现了专业、企业双赢。提出了一个宏观建设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计划和8大具体的微观建设计划与措施。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学校建设广东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院校的建设计划和措施,为了实现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专业的目标,着力推进了以三层结构为模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建设光信息专业知识教育平台
  (1)构建以“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为引领,优秀青年教师、青年博士、教授/副教授为中坚的专业教学团队。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两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三位博士晋升为副教授,新增“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各一名,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到台湾、美国、澳大利亚访学,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使光信息专业的教学团队具有宽厚的工程和学术背景,真正做到培养教师与培养学生并举,教师科研与教学并重。
  (2)构建以省部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教材系列。将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作为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并带动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建设。
  建成的光信息专业知识教育平台如图1所示,其培养培育功能集中体现在传授学生光信息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
  2.建设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平台
  (1)搭建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专业最新动态为核心内容的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平台,通过教师讲授、教材更新、省内外光电专家讲座(佛山市科协的院士讲座、佛山市政府开通的教授讲坛、学校邀请的专家报告)、参观深圳光电专业博览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光电领域科学与技术的科研成果与知识。
  (2)在已有的广泛合作及国内科研院所合作關系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举办省内外专家系列讲座、电信论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
  所建成的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平台如图2所示,其催化激励功能突出表现在教师、省内外光电专家和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催发激励作用。
  3.建设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以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个学生科技制作室、3个产学研基地(国星光电产学研基地、威而信产学研基地、天创东宝产学研基地),5个科研实验室(光电子器件、光电检测技术、LED照明技术、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实验室),7个生产实习基地以及地方社会资源为依托,培养学生“奇思妙想”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平台。
  (2)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和“校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搭建了平台。
  (3)为了保证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施了“集约式开放,互动式创新”学生课题研究和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组队、学生选题、学生选导师都采用集约式开放的形式,课题研究过程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外互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研究创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又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获得高质量的研究结果。
  (4)建立完善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机制。每年设立专门经费资助学生重大创新项目与竞赛。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除了给予直接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之外,还在班级测评中加分,特别优秀者毕业时可以直接推荐为优秀毕业生。
  所建成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如图3所示,集中表现了各种硬件、软件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全面服务的功能。
  三、总结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根本任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应珠三角特别是佛山市地方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建设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光电类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易丽.着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层论坛[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58-59.
  [2]邹宁.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34-36.
  [3]孔梅,陈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50-52.
  [4]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两岸高等教育30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历史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历史,是一个规模不断扩张和领域不断拓展的历史,也是一个模式不断创新的历史。随着“陆生三法”的通过,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借鉴“博洛尼亚进程”的经验,拓展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空间,创新交流与合作模式,对于提升两岸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博洛尼亚进
期刊
摘要:基于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为指导,提出了“斯坦福式”机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实行“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项目牵引的实践活动管理方法、团队指引的教授形式”的“三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经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明显。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机电工程;问题引领;项目牵引;团队指引  作者
期刊
摘要:近些年以来,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提高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而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共建教学基地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院校;教学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常喆(1987-),男,河南新乡人,江
期刊
摘要: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阐述多学科交叉组织学术团队进行科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论述了学科交叉在大学生科创及整个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学科交叉对良好团队的形成和项目的执行的作用以及学科交叉团队进行科创的实效等等。学科交叉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最大发挥,使团队力量更为强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以团队力量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一步深造及更好服务社会是有利的,对高校人才培养有借鉴意义
期刊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是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且发展非常迅速,应用十分广泛,“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日益迫切。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侯丽华(1966-),女,满族,吉
期刊
摘要:力学课程是许多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今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构建教学体系、工程实践素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力学素质教育活动等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力学课程;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于丽艳(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闫龙海(1979-),男,山东招远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
期刊
摘要:结合南通大学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改革和优化的总体思路,从授课学时调整、理论教学设计、实验教学环节、科研联系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音信号处理;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王伟(1983-),男,江苏泗洪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曾凤(1981-),女,四川广安人,
期刊
摘要:理论与应用力学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特点,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构建具有汽车CAE特色的力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和提高以有限元软件应用分析为标志的力学专业本科生的数值模拟计算能力,拓宽地方工科院校力学专业的思路和就业渠道,为力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愿景。  关键词:汽车CAE;力学专业;数值模拟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丁军(
期刊
摘要: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通过对“90后”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分析,论述了高等院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等。  关键词:90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林畅(1978-),男,湖北黄冈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如何结合大学物理课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融合了发现法教学,物理学史介绍,考核方法改革,小班教学和开放性实验的大学物理课程创新教学方案。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尹岚(1982-),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物理教研室,讲师,南华大学核技术及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