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化学实验不仅是学习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形成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基础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却以“讲实验”、“画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现就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据调查,目前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实验开出率极低,有的实验室形同虚设,有的根本就没有较规范的实验室,常规仪器及实验药品短缺比较普遍。当然也有少数教师怕麻烦,认为不如“两支粉笔一本书”省事。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是部分教师也包括少数学校管理者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素质”的真正内涵,为了学校省钱、教师省力,忽视了化学实验这一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必然会影响到全面质量的提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目的是实验的方向。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我们的目的何在?通过实验应达到什么要求?学生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在实验中集中注意力,才不至于仅被一些“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也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好奇心上。应通过实验的目的去启迪学生,抓住时机把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持续地、主动地学习探索的轨道上。如演示镁的燃烧实验,目的是为讲授化学变化准备感性材料的,引导观察重点是燃烧前后物质本质的改变,学生如果实验前未能明确实验的目的,往往只会注意到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反应结果和实质,则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三、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操作
化学实验的标准性是其成败的关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一点微小的误差便会让我们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有时会造成终生遗憾。因此必须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实验,绝不可出现“大概”、“差不多”的意念。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每一个基本操作都应一丝不苟,教师的实验技术、演示过程和结果应该做到无懈可击,以防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格严控制硫的用量,以免造成污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必须预留一些水或铺些细砂,并且绝对不要使燃烧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以免损坏集气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必须先对氢气纯度进行检验,以免造成危险,具体操作氢气导管应“早出晚归”,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应“迟到早退”(所谓“早出晚归”是指操作:氢气导管时先通入氢气,实验结束再撤去导管;所谓“迟到早退”是指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时应先把试管内空气排尽,然后加热,实验完毕先熄灯再撤去导管),时刻注重训练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观察化学实验不是看“热闹”,而是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变化的本质。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产生、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等。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现象不同,有的具有较为强烈而突出的影响,有的则不然,有些现象常被遮盖,为学生所忽视,而这些往往是主要反映物质本身属性的重要现象。为此在化学实验中首先要明确观察目标,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明确通过实验应获得哪些资料和信息,解决哪些问题;其次要及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化学变化的全过程,自始至终看清实验现象,以便揭示变化的本质;第三要观察思考同步,在观察试验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五、动手操作与启发思维同步
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现象的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要启发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去探索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对学校园地(或农户土地)土壤酸碱性进行测定,如何证明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予以除去,检测某厂排放污水的成分并设计处理方案等,鼓励学生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大胆地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既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更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725751陕西省旬阳县神河中学)
一、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据调查,目前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实验开出率极低,有的实验室形同虚设,有的根本就没有较规范的实验室,常规仪器及实验药品短缺比较普遍。当然也有少数教师怕麻烦,认为不如“两支粉笔一本书”省事。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是部分教师也包括少数学校管理者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素质”的真正内涵,为了学校省钱、教师省力,忽视了化学实验这一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必然会影响到全面质量的提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目的是实验的方向。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我们的目的何在?通过实验应达到什么要求?学生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在实验中集中注意力,才不至于仅被一些“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也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好奇心上。应通过实验的目的去启迪学生,抓住时机把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持续地、主动地学习探索的轨道上。如演示镁的燃烧实验,目的是为讲授化学变化准备感性材料的,引导观察重点是燃烧前后物质本质的改变,学生如果实验前未能明确实验的目的,往往只会注意到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反应结果和实质,则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三、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操作
化学实验的标准性是其成败的关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一点微小的误差便会让我们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有时会造成终生遗憾。因此必须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实验,绝不可出现“大概”、“差不多”的意念。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每一个基本操作都应一丝不苟,教师的实验技术、演示过程和结果应该做到无懈可击,以防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格严控制硫的用量,以免造成污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必须预留一些水或铺些细砂,并且绝对不要使燃烧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以免损坏集气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必须先对氢气纯度进行检验,以免造成危险,具体操作氢气导管应“早出晚归”,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应“迟到早退”(所谓“早出晚归”是指操作:氢气导管时先通入氢气,实验结束再撤去导管;所谓“迟到早退”是指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时应先把试管内空气排尽,然后加热,实验完毕先熄灯再撤去导管),时刻注重训练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观察化学实验不是看“热闹”,而是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变化的本质。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产生、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等。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现象不同,有的具有较为强烈而突出的影响,有的则不然,有些现象常被遮盖,为学生所忽视,而这些往往是主要反映物质本身属性的重要现象。为此在化学实验中首先要明确观察目标,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明确通过实验应获得哪些资料和信息,解决哪些问题;其次要及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化学变化的全过程,自始至终看清实验现象,以便揭示变化的本质;第三要观察思考同步,在观察试验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五、动手操作与启发思维同步
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现象的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要启发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去探索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对学校园地(或农户土地)土壤酸碱性进行测定,如何证明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予以除去,检测某厂排放污水的成分并设计处理方案等,鼓励学生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大胆地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既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更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725751陕西省旬阳县神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