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化学实验不仅是学习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形成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基础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却以“讲实验”、“画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现就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据调查,目前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实验开出率极低,有的实验室形同虚设,有的根本就没有较规范的实验室,常规仪器及实验药品短缺比较普遍。当然也有少数教师怕麻烦,认为不如“两支粉笔一本书”省事。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是部分教师也包括少数学校管理者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素质”的真正内涵,为了学校省钱、教师省力,忽视了化学实验这一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必然会影响到全面质量的提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目的是实验的方向。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我们的目的何在?通过实验应达到什么要求?学生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在实验中集中注意力,才不至于仅被一些“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也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好奇心上。应通过实验的目的去启迪学生,抓住时机把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持续地、主动地学习探索的轨道上。如演示镁的燃烧实验,目的是为讲授化学变化准备感性材料的,引导观察重点是燃烧前后物质本质的改变,学生如果实验前未能明确实验的目的,往往只会注意到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反应结果和实质,则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三、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操作
  
  化学实验的标准性是其成败的关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一点微小的误差便会让我们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有时会造成终生遗憾。因此必须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实验,绝不可出现“大概”、“差不多”的意念。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每一个基本操作都应一丝不苟,教师的实验技术、演示过程和结果应该做到无懈可击,以防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格严控制硫的用量,以免造成污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必须预留一些水或铺些细砂,并且绝对不要使燃烧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以免损坏集气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必须先对氢气纯度进行检验,以免造成危险,具体操作氢气导管应“早出晚归”,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应“迟到早退”(所谓“早出晚归”是指操作:氢气导管时先通入氢气,实验结束再撤去导管;所谓“迟到早退”是指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时应先把试管内空气排尽,然后加热,实验完毕先熄灯再撤去导管),时刻注重训练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观察化学实验不是看“热闹”,而是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变化的本质。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产生、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等。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现象不同,有的具有较为强烈而突出的影响,有的则不然,有些现象常被遮盖,为学生所忽视,而这些往往是主要反映物质本身属性的重要现象。为此在化学实验中首先要明确观察目标,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明确通过实验应获得哪些资料和信息,解决哪些问题;其次要及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化学变化的全过程,自始至终看清实验现象,以便揭示变化的本质;第三要观察思考同步,在观察试验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五、动手操作与启发思维同步
  
  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现象的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要启发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去探索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对学校园地(或农户土地)土壤酸碱性进行测定,如何证明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予以除去,检测某厂排放污水的成分并设计处理方案等,鼓励学生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大胆地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既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更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725751陕西省旬阳县神河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式,以促使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素养。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支架式教学”最能实现学生在历史学科的有效学习。因为历史知识的一度性、综合性、贯通中外古今的复杂性等,往往使学生很难完全自主地理清历史知识体系,也更难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精心梳理历史知识,在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与历史学习目标之间建立理解支架(即学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场戏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就能赢得观众;一篇文章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能吸引读者;同样,一堂课若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就能吸引住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新
期刊
插图是地理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文紧密配合,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培养空间想象力等方面,发挥着课文、地图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正因为如此,现行高、初中教材共附有插图和景观图近千余幅。这些插图类型多样,有原理性示意图、地理事物构成图、相关图和变化结构统计图、素描图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主题突出、形象直观、论理性强。因此,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期刊
学习语言不是学会一套规则、掌握大量词汇就可以了事的。教师努力要做的,不应当是告诉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会用语言。总之,要求他们不放过课上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争取多动口、多实践,做到当堂学习当堂消化。我还要求他们预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老师讲的要点和书上没有的词语搭配,以便及时复习。我还要求他们准备一个听写本,每隔三天听写一下所学的东西,有时按单元听写。我告诉他们对于新的知识按  一、三、
期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滚滚而来的今天,当我们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也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政治课回归生活
期刊
铁是初中化学重点学习的金属元素,由于铁的化合价常显+2、+3价,所以掌握铁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变化规律,有助于同学们掌握好铁的化学性质,现归纳以下几点。    1、单质铁反应后表现+2价的反应。主要有:  (1)铁+某酸→亚铁盐+氢气,如:  Fe+H2SO4=FeSO4+H2↑  Fe+2HCl=2FeCl+H2↑  (2)铁+某些酸盐溶液→亚铁盐+新金属单质,如:  Fe+CuSO4=FeS
期刊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胡锦涛同志在一次考察中就对当地干部提出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要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这种引经据典表达政治理念的话语,一方面表现了国家领导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又给了我这个高三历史教师深深的启发: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既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为此笔者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
期刊
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日渐完善。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生理方面,身体形态发展不断完善,皮下脂肪逐渐增厚,但仍保留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相互关系更为完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增强,神经细胞物质代谢机能旺盛,易出现疲劳,但恢复较快。大脑内部的结
期刊
【摘要】随着中学生篮球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的胜负已经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临场比赛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也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分析篮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的现象,提出赛前心理训练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焦虑的紧张心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中学生 篮球运动员 焦虑 心理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项技战术依赖性强、运动员身体直接对抗激烈的集体性运动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