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三大常见误区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afaff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信息化已经不再是大型企业所独有的武器了,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能够使用信息化作为经营和管理工具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健康发展中的企业”, 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许多成功的大型企业都已经用信息化武装起来了呢?是必须先做大再实现信息化呢还是利用信息化来做大呢?笔者在国外从事企业经营和信息化咨询多年,回国后发现另一怪现象 考虑信息化运作的企业往往都是经营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是当企业有了较好的利润之后才考虑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但在国外则不完全如此,许多发展中的企业,甚至是在企业里某些经营或管理功能出现比较多问题的时候考虑信息化的建设或信息化应用的增强。上期我们讨论过了“国际贸易信息化务实论”,我们谈到了有关对“认识、对象、专业、目的”的务实论,本文我们的重点是讨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常见三大误区。
  
  误区一:“需求”与“信息化需求”混淆
  我们经常见到一种现象是所谓的“信息化需求”是由软件专业人员而提供的,企业人员往往认为自己不懂信息化,所以无法提出需求。 其实以上两种方式对中小型企业来说都不是最佳的方式。首先我们必须要对“需求”给一个正确的定义,其实“需求”与“信息化”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需求”应该是来自企业经营者,因为他们才真正地了解企业,什么事情我们最头疼?什么功能是我们发展的瓶颈,什么功能对我们带来最大的风险?什么是影响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点?什么事情改善后会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经常听到的所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空洞的口号只会带来无重点的投入而导致信息化效果差甚至是失败。只有“需求”明确后我们才谈得上什么是“信息化需求”。
  
  误区二:全面开花
  大型企业或许应该实现全面信息化,但中小型企业则未必如此,这也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失败或者是得不偿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中小型企业可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都不如大型企业,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凭借着企业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全面实力,因此信息化建设是应该放在最关键和最需要的地方。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当然会是一个理想境界,但需要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去实现,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就如一个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往往企业物流管理效益是一个关键环节,对外是如何通过与海关的联网监管来缩短物品进出周期、降低关务风险,对内则是如何使物流缩短交货期,增强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围绕着关务和企业物流管理,而不应将精力投放在复杂的生产管理等其他企业功能。随着企业重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建设。
  
  误区三:软件选择的思路
  经常看到企业在制定了泛泛的需求以后希望能够找到软件符合这些“目标远大”的需求。我们都知道,全世界最好的产品也有其长处和弱点,其实在选择软件的时候所应掌握的标准是如何寻求最合适的软件。在国外,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少要求软件公司去按照自己的需求来修改软件(所谓的二次开发)。依照软件开发或软件升级的成本来说,为中小型企业“量身订做”或“自主开发”一个软件是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小型企业实际上连软件的直接开发成本也无法承受,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最注重和强调的应该是如何充分利用所选择的软件中合适自己需求的功能来创造企业期望的效果,而不是在强求如何修改对自己不合适,甚至是暂时没有必要使用的功能。在选择软件的过程中,经常是过分地强调了对软件功能的评估,事实上对一个从来没有使用过类似软件的企业来说衡量软件还是比较困难的,其实最关键的是选择专业的产品和专业的进出口软件公司来为自己提供“最合适”的软件。同时,也必须要考虑该软件提供商是否已经有了成熟的、可扩展的软件产品系列,不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就会很快出现常见的“信息孤岛”的问题。
  珠海的宏桥科技是一个已经从事进出口业务软件和关务软件近八年的专业提供商,也是海关在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项目中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提供商,其软件产品已经被数千家进出口企业而使用,产品系列也是属于最完善,已经成为众多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业务信息化方面的“最合适”和“投入回报最佳”的选择。
   (责任编辑 吕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