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自习后骑车回家,对我来说不仅是高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跳出枯燥英文学习、换个脑子思考人生的闲暇。来自高耸的居民楼和广告牌的那些或浅黄、或泛白、或微紫、或淡红的灯光,还有寂寥夜空中零星散布的若隐若现的光点,以及开着大车灯且不时按着刺耳喇叭呼啸驶过的运渣车,难免不让我触景生情。每当我沉浸于思索某个问题时,纵使路上喧嚣不停灯光闪烁,心中依然能平静如水,思绪投入而不受干扰。大概是几日前,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人际关系中,信任与理解哪一个更重要?
  思维活跃的读者们也许会想到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喜欢我们要信任和理解的人。只有我们喜欢他或她,才有必要谈怎样弄懂和信任这个人。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心里已经给出了答案。我在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
  本文主要是关于信任的讨论。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值得信任的个人或团体意味着他们寻求实践政策,道德守则,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卢曼将信任定义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现代社会体系中,无论从经济上说还是社会生活,信任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对可能存在的危机或者潜在的困难依然保持的正面期待,就叫信任。
  在管理和教育领域中,对管理或者教育的对象给予期许及其能力的肯定,从而获得积极正向的结果,该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在心理概念中,人际信任的经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以下摘自Wikipedia:
  In psychology, trust is believing that the person who is trusted will do what is expected.(在哲学中,信任是指相信一个被信任的人会做被期待的事。)
  Trust is integral to the idea of social influence: it is easier to influence or persuade someone who is trusting. The notion of trust is increasingly adopted to predict acceptance of behaviors by others, institutions (e.g.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bjects such as machines. However, once again perception of honesty, competence and value similarity (slightly similar to benevolence) are essential.(在心理学中,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影响或说服一个信任你的人是容易的。因此,这个概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组织(例如:政府机构)的行为。然而,再次感受到诚实,能力和价值的相似性(Value similarity,稍微类似仁爱心)是必要的。)
  Once trust is lost, by obvious violation of one of these three determinants, it is very hard to regain. Thus there is clear asymmetry in the building versus destruction of trust. Hence being and acting trustworthy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only sure way to maintain a trust level.(一旦由于明显违反了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而丧失了信任,它将很难修复信任。因此,建设信任与破坏信任有一个明确的不对称性。所以让一言一行都能表现得值得信任,这应该被视为维持一个可信度的唯一正确途径。)
  作为信托人,越是相信受托人,就意味着前者越能容忍后者的欺骗。按百度百科和Wikipedia上的说法就是“信任他人意味着必须承受易受对方行为伤害的风险,因此,承担易受伤害之风险的意愿亦是人际信任之核心”。
  二
  通过查阅Wikipedia中的信任,我获悉Riki Robbins所指出的信任四个阶段——Perfect trust(极度的信任),Damaged trust(受损的信任),Devastated trust(毀坏的信任),Restored trust(恢复的信任)。恢复后的信任,不再能变为极度信任,而是以下三种:Guarded trust(警惕的信任),Conditional trust(有条件的信任),Selective trust(选择性信任)。
  信任与否是个人的选择。尽管人们给了他人信任,后者却不见得会回报前者以信任。虽然人们不能保证永远不会被背叛,但他们有能力创造受信任的关系。从人们遇见某人开始,他们便能开始有意地培养信任。那么如何创造信任?
  如果一个人想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消除任何怀疑。比如,以高效的办事能力出人意料地完成普遍认为极为困难的任务;出色的洞察力,留心他人无意中表现的对某物的渴望,在合适的时刻提供满足其欲望的机会与帮助;恪守承诺,全心完成答应别人要做的每一件小事……以小见大,以令人记忆犹新的细节打动人。无需争锦上添花的事,但必给雪中送炭的情。Riki Robbins的“The Four Stage of Trust”中也给出了不错的建立信任之法。结合她的文章及个人理解,我谈谈维持信任值得注意的地方。   为了创造信任,人们需要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情——无论是坏是好。人们需要分享他们是怎样的人,现在过得如何,对未来的打算这类话题的事实。当他们注意到自己内在的某一变化时,他们必须如实地告诉他人这一变化。人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抵抗撒谎的诱惑,因为说谎会毁灭信任。
  既然说谎是如此有害的,那为什么人们会说谎呢?
  一是为了面子工程。人们会选择展示有吸引力且令人满意的自身形象,害怕分享有损自己名声的信息。因为人们认为若不这样做,他们就可能会失去喜爱的人。然而事实与这个观点恰恰相反,当人们停止假装显得完美并且开始在同伴面前做真实自己时,亲密关系才开始发生。所以人们应该避免自恋情节,实事求是,客观地认识评估自己的能力,勇于直面不足之处,积极地自我完善。
  二是为了避免不愉快。人们隐藏其认为可能会引起纷争的消息。他们希望自己的爱或者友谊能维持,因此竭尽全力编造虚假的,表面上的和睦。这种观点是另一种对信任自我破坏的谬见。当人们透露与处理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由此可见,平时多点小吵小闹,使不一致的问题趁早解决,两个人便不至于越走越远,直到日积月累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引发一系列人间悲情戏剧。
  三是为了避免伤害同伴的感情。人们不想让自己某些可能会恼人的话导致同伴的沮丧,因为他们想使她或他免受沮丧。这又是一个自我毁灭的策略。诚然,说一些也许冒犯他人的话,会造成同伴的沮丧。但有时人们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消极感受来得到一段坦率而积极的意见交换行为。由此可见,人们不应太在意言多必失,也许一直回避的话题,刚好是最伤人感情的。那些自以为的善举也许是对他人深深的伤害。
  三
  谈完信任中的误区,再分析信任的意义。作为友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任的长期稳固地位早已深入人心。真正的朋友能在其他许多人会持有怀疑或否定態度的事物中相互鼓励帮助,因为他们深信彼此的做法是正确合理的。有时,即便不能立刻准确掌握朋友某一行为的意图,仅仅凭深厚的信任,人们依旧会选择毫不犹豫地支持。互信的朋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参考百度百科)——相互依赖表示双方之间存在交换关系,无论交换内容为何,都表示双方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利害相关,己方利益必须靠对方才能实现。信任是朋友间的善意行为。善意让信任者确信被信任者不会伤害自己且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因而愿意信任对方。善意的表现再更进一步就是慈悲心的流露,慈悲心是指被信任者不以自私为导向,而会以信任者或共同利益为优先,善意可以被视为人际信任产生的关键;缺乏善意之信任,只可被视为信心。对于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当然,过于感性导致同情心泛滥也万万不可,人们需要理性决策。若仅是一厢情愿地相信他人而无任何的怀疑,则会导致信任危机或加剧信任滥用的情形。信任者在交换过程中获得被信任者值得信任的证据,如口碑、动机、能力、可信度,以及上述的善意,等等,并会依其信任倾向决定是否信任对方。
  信任者的情感状态确实会影响对被信任者可信任性的判断。这与前述之理性面向的论点并不矛盾,认知性及情感性的元素同时存在于人际信任之中。如果只有情感而没有理性认知,信任就成了盲目的信心;反之,如果只有理性认知而没有情感性元素,则信任不过是冷血的预测。信任通常是情感及理性思考之混合体。
  信任作为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让人感到生命的意义。信任他人是人们的责任与义务,人们也有权受到他人信任,除非要被信任的人已被证实不再值得信任。
  四
  最后,引用百度百科上一段不错的话作为信任话题讨论的结束:
  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接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得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有了更广阔的生命。
其他文献
“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它是运用“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借助于“学案”进行教学的,是在对传统的学习理论革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有学科性、主体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时代的呼唤,是发展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我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想品德法律部分进行了尝试。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高质量的“学案”是提高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