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朝鲜朝后期或大韩帝国末期,朝鲜著名文人金泽荣、申柽和申彩浩在朝鲜亡国即1910年韩日合并前后来到中国,在中国渡过了漫长的流亡生活。三位作家在中国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因此将他们的文学当作朝鲜族作家文学起步阶段的特殊现象是无可非议的,绝大部分朝鲜族文学史都浓墨重彩地阐述他们的创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流露出朝鲜人或者韩国人的感觉和情感,也带有相当浓郁的朝鲜情结和身分认同,但已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与中国和中国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感,以及自我同一性。同样,虽然他们的文学里包含着很多朝鲜文学或者韩国文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朝后期或大韩帝国末期,朝鲜著名文人金泽荣、申柽和申彩浩在朝鲜亡国即1910年韩日合并前后来到中国,在中国渡过了漫长的流亡生活。三位作家在中国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因此将他们的文学当作朝鲜族作家文学起步阶段的特殊现象是无可非议的,绝大部分朝鲜族文学史都浓墨重彩地阐述他们的创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流露出朝鲜人或者韩国人的感觉和情感,也带有相当浓郁的朝鲜情结和身分认同,但已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与中国和中国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感,以及自我同一性。同样,虽然他们的文学里包含着很多朝鲜文学或者韩国文学的成分,因此朝鲜文学史或者韩国文学史写入他们的文学成果也并不奇怪,但是这种身分认同的变化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当作朝鲜族作家文学中最早的移民作家,关键的理由也在于此。
其他文献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名单已确认,全国立项资助项目共955项,立项率约13.7%;上海立项49项,立项率24.75%,立项率居全国首位。其中,上海音乐学院表现出色,共获得11项资助,年度资助总额位列全国第一,带有指标意义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新创作项目立项数同样全国第一。
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按照‘一校一策’的方式,支持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高校开展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加快建设一流水平的地方高校。”这也标志着我院正式入列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继成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后,再迎重大发展利好。
文章在梳理巴·布林贝赫基于美学视角的史诗诗学框架体系基础上,归纳了他的两个突出理论贡献。一是他将蒙古史诗范式化特征归纳为形象体系的类型化、场景描绘的模式化、故事情节的程式化三个层面,其中把形象体系的类型化作为蒙古史诗程式化特征的重要方面提出,对史诗形象之程式化塑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他提出将“母题”与“意象”相结合研究蒙古史诗的观点,对于史诗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文章从习画经历、人生体验和习俗化实践探寻诗人巴·布林贝赫诗歌的意境底色与意象文脉,指出巴·布林贝赫的诗歌以寓意式意境与意象见长,其意境以色彩夺人,以光影传神,以景物传情,而他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直觉与表现能力养成于青少年时代的习画经历;他以一系列循环、并列、对比复合意象传达了饥饿清苦与惊奇喜悦等人生体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童年的习俗化实践为诗歌埋下的民俗文化文脉,沉淀为潜意识中的符号,升华为诗歌意象,传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网络空间不仅容纳传统的、稳定的少数民族身分认同方式,也推动了自反性的个体身分建构,和以兴趣和情感为基础的“新部族”集体身分建构。身分认同方式的差异,造就了少数民族族群“共同体”文学叙事和华夏族裔“共同体”文学叙事两种“共同体”文学叙事。二者构成有趣的互补关系,巩固和丰富着“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文学的河流书写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河流所凝结的民族文化心理,即深刻的巫性体验和母语思维方式,有着人类学意义上的溯源考察与诉求;河流是民族审美意象,凭直觉经验和想象建构起来的河流场域,其深层心理是一种神性体验,本质是空间性的,利用仪式与宗教叙事使河流空间民族化;少数民族文学的“河流”书写可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特征,特别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对河流的解读也是了解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独特途径。
粤西儒宗郑献甫不仅诗文成就突出,文学批评同样超越常伦,其古文、骈文批评是广西壮族文人的代表,也堪称晚清的代表。他重视文章声韵,对古文内涵及古文史作了精要阐释;受到乾嘉以来扬州学派文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汉魏以前言语与文章有别,经史子中的书、论、序、传都不是“文”,押韵的箴铭颂诔才是“文”;又在多篇骈文书、序中,深入探究骈文的创作特征,点评骈文名家风格特色,揭露骈文创作弊病,反对桐城派古文的家法、道统和文统等。
目前可见的《平山冷燕》有多种版本,其中静寄山房刊本呈现出了精刊本的面貌,书中还附有署名为冰玉主人所作之序及千余条评点。通过对静寄山房本《平山冷燕》的避讳情况进行考察,可以确定此本的评点者正是清怡僖亲王弘晓。弘晓不仅爱好阅读、收藏通俗小说,还与多位通俗小说作家有所交往。弘晓对《平山冷燕》的评点,既体现出其受到前代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对《平山冷燕》的评价,是建立在其对通俗小说的熟悉和喜爱之上的,基于自身忠厚和平的文学观念,对小说进行客观、全面的评点,在通俗小说发展史、批评史上均有重要意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文章从“批评”与“事实”两个角度,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证剖析,强调要持开放的态度,以事实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建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
“十七年”与1980年代初出版的两拨当代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的历史阐释语调是一致的,通过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的形象塑造,寄予了将各民族纳入中国革命整体进程与国家建设格局的政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