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山区旅游公路建设的一些设计理念。
【关键词】山区;旅游公路;设计
1.前言
现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开始注重精神层次的生活。而且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开始寻找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而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逐渐形成了一股“旅游热”。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旅游景区的公路也适时而建。在去往景点的途中观赏沿途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更能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解除疲劳。景点之间的旅途也成了影响游客心情的重要因素。所以旅游公路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景点间的顺畅衔接,也需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因此山区旅游公路在规划设计上要特别用心,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高品质的设计打造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线形设计
山区旅游景区,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有着各种高山、深谷、坡地、河流、悬崖峭壁、原始森林,构成了一幅或波澜壮阔、或安逸柔美的自然画卷。然而风景虽美,但地形条件复杂而多变。进入景区的公路又必然会从上述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中穿过。因此,山区旅游公路线形的布设,首先要以安全为前提,避开地质情况复杂、病害较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尽量保障车辆行驶和游客游览的通畅、安全、舒适。注重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及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与运用,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公路的服务功能。做到安全第一,既要满足安全行车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使路融于景中,景环绕路旁。
2.1安全布线
山区旅游公路的路线布设首先应避开不良地质区域,若想从此穿过,必须通过地质勘查查明不良地质区域的地质详情。根据勘查结果。若能够选择合适区域,采取有效措施能够保证公路稳定、安全行车,路线才能从此穿过,否则需改线绕行。
路线尽可能的利用山体阳坡,以防止路面冬季积雪严重而结冰。产生行车危险。
2.2合理掌握标准,灵活运用指标
在地形较好路段,采用较高指标设计;在困难路段为更好的保护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应适当降低设计车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段,若仍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并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2.3注重线形流畅。
旅游景区的自然地形地貌具备原始的生态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其自身就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山区旅游公路的线形布设在满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沿地形布线,顺应自然山体势态顺势而为,避免切割自然界势的走向和延续。把握“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原则,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路线连续流畅,不在于单个曲线指标的高低,而在于整条路曲线的连续顺畅。设计中可以较多地采用不对称曲线(S形、卵形、C形、凸形及复合形曲线),以提高线形的连续性,S形曲线线形连续流畅,具有较高的与地形配合的灵活性,是增强路线动感的理想线形之一。还可以适当增长缓和曲线长度,提高线形连续流畅感。此外,还应注重平纵线形配合,提高线形的流畅性及与自然地貌的协调性。
2.4环保布线
旅游景区区域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名胜古迹诸多。山区旅游公路的布线应尽可能避免或尽最大程度减少对区域独特的景观环境造成破坏。由此而产生的路线线形指标低、纵坡长陡等问题,通过运用运行车速理论进行安全性检验,采用优化线形组合设置减速震荡标线和限速标志等综合措施予以改善。
3.路基路面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一般为整体式断面形式。当受到条件限制,无法保证双车道路基宽度需要时,也可随地形地貌而建设,分幅修建,上下行分开或采用伴山桥等设计方法。同时灵活确定边坡坡率,在低填和有条件的路堑路段尽量放缓边坡,形成有效的路侧净区和缓冲带,缓边坡有利于当地植物物种的自然繁殖生长,看不出明显的开挖痕迹。不仅可以提高行车安全,同时也能为生态植被防护创造条件,更好的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边坡设计应因地制宜,顺势圆滑,改折线为曲线边坡,坡顶、坡脚不设折角,采用贴切自然的圆弧过渡,既可以保护沿线地形地貌,以减少山坡开挖量,避免破坏山体自然生态环境。
旅游公路的路幅宽度可以根据地形情况适当予以减窄,而不必强求一定的等级宽度,以避免大填大挖,破坏自然景观。为保证行车安全,在适当路段设置避险车道。
4.排水防护设计
多年来,我国在山区公路边沟的设计上,通常采用矩形边沟或梯形边沟,这两种边沟投资小、易于清理。但这些地表排水结构物人工痕迹较重,不仅影响路容,而且还可能发生车轮卡陷。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体下,设置浅碟形草皮边沟可以达到与边坡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而且投资较小。此外还可以为浆砌边沟增设盖板,改变外观颜色,既可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能增加行车安全。边沟可将外侧修筑成高出路面顶50厘米的矮墙,设置碎落平台植草,这样驾驶者和乘客的视觉上会产生层次感,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不同段落的矮墙可采用不同的形状,以增强节奏感和韵味感,同时便于排水。
采用人工防护应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法修筑防护工程。采用当地植被物种结合人工防护,使防护工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此外,平齐的挡土墙显得呆板,可以结合地形起伏,适当变化挡墙高度,或者采用多种不同的挡墙形式,如人字花砌、片石花砌、块石平砌等措施。砌筑表面还可添加一些具有艺术风格、民俗风格的美学图形,使之具有一定独特的人文气息。或采用与周围环境相近的颜色,配合挡墙的样式及当地植物物种的种植,与四周景象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如果当地石料缺乏,也可以通过仿制石模板预制混凝土或增加混凝土饰面以提高景观效果。
5.交通工程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由于要保障线形连续顺势,必然会出现一些弯道、傍崖、陡坡等路段。这样的路段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安全设施包括标志牌、警示柱、砼护栏和波形梁钢护栏、反光镜、防撞墙、减速带及各种标线。 考虑到旅游公路的特性,结合公路沿线分布的不同景观特色,设计具有鲜明图案、简明易懂、可视性良好的个性化标志牌版面,既可以给予司机周边公路环境的警示预告,又能够激发游客兴致。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沿线风光。此外增加一些人性化的提醒标志牌,如:“您的心灵美了,我的道路净了”、“陡坡弯急,谨慎驾驶”“车好路好,安全最好”“遵守交规,善待生命”,更能让驾驶人提高安全意识,使游客倍感温馨。
通过颜色的过渡变化来调整护栏、警示柱、防撞墙等设施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通过在急弯、陡坡路段设置醒目颜色的标线、反光镜、标志牌提示司机前方路况。为体现旅游特色,根据地形特点,可以增设景点指示介绍牌,站点、观景点处设置景区平面图,在路窄地段前方一定距离设置停车站点等措施,既可增强对景区的认识,又能确保旅途的安全。
6.绿化设计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山区旅游公路两侧绿化设计应尽量采用当地树种、草种,既可以保证成活率,又能够更好的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同时注重绿化种类的多样化,掌握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然栽植的方法,在树种的选择、种植规律上均与周边环境一致,突出“自然”增加工程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避免“行道树”等人工绿化痕迹。此外,根据旅游景区特点,沿路两旁种植有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树种,体现景区特色。增长当地人文知识。
7.结束语
山区旅游公路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区旅游公路的建设应融入到这个有机整体之中。必须设计与施工共同参与,在设计上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在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要以“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为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保护周围景观不被破坏,使公路融入到自然美景之中,成为旅游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最终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秦仁杰.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交通部公路司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版.
[3]陈爱侠,邓顺熙,冀德学.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原则与要求.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
[4]张秀梅.山区旅游公路设计要充分体现动态景观美.公路.2003.9.
[5]孟强.沈毅.王丹.用新理念提升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水平【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6(2):5-7.
[6]徐秋实.公路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山区;旅游公路;设计
1.前言
现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开始注重精神层次的生活。而且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开始寻找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而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逐渐形成了一股“旅游热”。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旅游景区的公路也适时而建。在去往景点的途中观赏沿途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更能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解除疲劳。景点之间的旅途也成了影响游客心情的重要因素。所以旅游公路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景点间的顺畅衔接,也需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因此山区旅游公路在规划设计上要特别用心,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高品质的设计打造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线形设计
山区旅游景区,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有着各种高山、深谷、坡地、河流、悬崖峭壁、原始森林,构成了一幅或波澜壮阔、或安逸柔美的自然画卷。然而风景虽美,但地形条件复杂而多变。进入景区的公路又必然会从上述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中穿过。因此,山区旅游公路线形的布设,首先要以安全为前提,避开地质情况复杂、病害较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尽量保障车辆行驶和游客游览的通畅、安全、舒适。注重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及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与运用,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公路的服务功能。做到安全第一,既要满足安全行车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使路融于景中,景环绕路旁。
2.1安全布线
山区旅游公路的路线布设首先应避开不良地质区域,若想从此穿过,必须通过地质勘查查明不良地质区域的地质详情。根据勘查结果。若能够选择合适区域,采取有效措施能够保证公路稳定、安全行车,路线才能从此穿过,否则需改线绕行。
路线尽可能的利用山体阳坡,以防止路面冬季积雪严重而结冰。产生行车危险。
2.2合理掌握标准,灵活运用指标
在地形较好路段,采用较高指标设计;在困难路段为更好的保护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应适当降低设计车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段,若仍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并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2.3注重线形流畅。
旅游景区的自然地形地貌具备原始的生态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其自身就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山区旅游公路的线形布设在满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沿地形布线,顺应自然山体势态顺势而为,避免切割自然界势的走向和延续。把握“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原则,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路线连续流畅,不在于单个曲线指标的高低,而在于整条路曲线的连续顺畅。设计中可以较多地采用不对称曲线(S形、卵形、C形、凸形及复合形曲线),以提高线形的连续性,S形曲线线形连续流畅,具有较高的与地形配合的灵活性,是增强路线动感的理想线形之一。还可以适当增长缓和曲线长度,提高线形连续流畅感。此外,还应注重平纵线形配合,提高线形的流畅性及与自然地貌的协调性。
2.4环保布线
旅游景区区域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名胜古迹诸多。山区旅游公路的布线应尽可能避免或尽最大程度减少对区域独特的景观环境造成破坏。由此而产生的路线线形指标低、纵坡长陡等问题,通过运用运行车速理论进行安全性检验,采用优化线形组合设置减速震荡标线和限速标志等综合措施予以改善。
3.路基路面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一般为整体式断面形式。当受到条件限制,无法保证双车道路基宽度需要时,也可随地形地貌而建设,分幅修建,上下行分开或采用伴山桥等设计方法。同时灵活确定边坡坡率,在低填和有条件的路堑路段尽量放缓边坡,形成有效的路侧净区和缓冲带,缓边坡有利于当地植物物种的自然繁殖生长,看不出明显的开挖痕迹。不仅可以提高行车安全,同时也能为生态植被防护创造条件,更好的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边坡设计应因地制宜,顺势圆滑,改折线为曲线边坡,坡顶、坡脚不设折角,采用贴切自然的圆弧过渡,既可以保护沿线地形地貌,以减少山坡开挖量,避免破坏山体自然生态环境。
旅游公路的路幅宽度可以根据地形情况适当予以减窄,而不必强求一定的等级宽度,以避免大填大挖,破坏自然景观。为保证行车安全,在适当路段设置避险车道。
4.排水防护设计
多年来,我国在山区公路边沟的设计上,通常采用矩形边沟或梯形边沟,这两种边沟投资小、易于清理。但这些地表排水结构物人工痕迹较重,不仅影响路容,而且还可能发生车轮卡陷。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体下,设置浅碟形草皮边沟可以达到与边坡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而且投资较小。此外还可以为浆砌边沟增设盖板,改变外观颜色,既可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能增加行车安全。边沟可将外侧修筑成高出路面顶50厘米的矮墙,设置碎落平台植草,这样驾驶者和乘客的视觉上会产生层次感,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不同段落的矮墙可采用不同的形状,以增强节奏感和韵味感,同时便于排水。
采用人工防护应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法修筑防护工程。采用当地植被物种结合人工防护,使防护工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此外,平齐的挡土墙显得呆板,可以结合地形起伏,适当变化挡墙高度,或者采用多种不同的挡墙形式,如人字花砌、片石花砌、块石平砌等措施。砌筑表面还可添加一些具有艺术风格、民俗风格的美学图形,使之具有一定独特的人文气息。或采用与周围环境相近的颜色,配合挡墙的样式及当地植物物种的种植,与四周景象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如果当地石料缺乏,也可以通过仿制石模板预制混凝土或增加混凝土饰面以提高景观效果。
5.交通工程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由于要保障线形连续顺势,必然会出现一些弯道、傍崖、陡坡等路段。这样的路段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安全设施包括标志牌、警示柱、砼护栏和波形梁钢护栏、反光镜、防撞墙、减速带及各种标线。 考虑到旅游公路的特性,结合公路沿线分布的不同景观特色,设计具有鲜明图案、简明易懂、可视性良好的个性化标志牌版面,既可以给予司机周边公路环境的警示预告,又能够激发游客兴致。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沿线风光。此外增加一些人性化的提醒标志牌,如:“您的心灵美了,我的道路净了”、“陡坡弯急,谨慎驾驶”“车好路好,安全最好”“遵守交规,善待生命”,更能让驾驶人提高安全意识,使游客倍感温馨。
通过颜色的过渡变化来调整护栏、警示柱、防撞墙等设施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通过在急弯、陡坡路段设置醒目颜色的标线、反光镜、标志牌提示司机前方路况。为体现旅游特色,根据地形特点,可以增设景点指示介绍牌,站点、观景点处设置景区平面图,在路窄地段前方一定距离设置停车站点等措施,既可增强对景区的认识,又能确保旅途的安全。
6.绿化设计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山区旅游公路两侧绿化设计应尽量采用当地树种、草种,既可以保证成活率,又能够更好的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同时注重绿化种类的多样化,掌握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然栽植的方法,在树种的选择、种植规律上均与周边环境一致,突出“自然”增加工程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避免“行道树”等人工绿化痕迹。此外,根据旅游景区特点,沿路两旁种植有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树种,体现景区特色。增长当地人文知识。
7.结束语
山区旅游公路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区旅游公路的建设应融入到这个有机整体之中。必须设计与施工共同参与,在设计上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在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要以“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为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保护周围景观不被破坏,使公路融入到自然美景之中,成为旅游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最终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秦仁杰.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交通部公路司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版.
[3]陈爱侠,邓顺熙,冀德学.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原则与要求.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
[4]张秀梅.山区旅游公路设计要充分体现动态景观美.公路.2003.9.
[5]孟强.沈毅.王丹.用新理念提升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水平【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6(2):5-7.
[6]徐秋实.公路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