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农民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民;培训;农业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农民没有科技文化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实践证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在家务农的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这将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必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和当务之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必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更高、类型齐全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关键、最持久的支撑和保障。
3、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头致富的作用。事实证明,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与接受教育年限成正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发家致富最重要的资源,所以,要想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农民早日走向致富之路,我们必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二、当前农民培训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早期的农民培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所进行的农业科技培训,二是手工匠人跟师学艺型培训。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农业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形式开展的农民培训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及农民流动、就业空间的扩大,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逐步得以加强,其内容也逐步丰富和拓展起来。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率先垂范下,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
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培训工作依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培训覆盖面小。在农村4亿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5亿(其中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根据调查,农村中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6%,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培训的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民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培训覆盖面小。以2003年为例,在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者仍不足15%;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者更少,以江西省为例,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者仅占8.9%。
此外,农民培训资金不足,师资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严重。许多地方财政非常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设备陈旧、培训内容不符市场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参培的积极性不高。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中央财政,明显缺乏除政府财政以外的多元投资体制。很难满足请专家、能手来讲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培训工作虽然开始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如何加强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尚待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应采取的对策
1、积极筹集新型农民培训的资金
除政府拨款以外,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筹资,主动发展本地区的农民培训事业。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安排各类农业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培训工作。其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三资”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千方百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思路,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新途径。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培训的经济负担。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和奖励,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也可采取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参加培训。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研究出台有关政策,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专门建立农民培训教育基金,并制定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
2、借鉴国外成功的培训模式
有借鉴才有进步,吸收别人先进的经验,可以在改革中少走弯路。目前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如借鉴韩国模式,国家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结合农民的需要、农民的自身特点与当地的特点,分层次、多样化地开展培训,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农民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应考虑农民的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缩短农民培训的时间,使农民比较快速的获得实用且系统的知识。学习西欧模式、北美模式,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以调动组织者组织培训活动及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使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
农民培训模式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 ——再实践的过程。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虽然农民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随着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会日益成熟,其作用与贡献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3、创新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重视培训教育资源的整合。培训资源应丰富,如提供实用技术(动植物种养殖技术、疾病预防、新品种引进等);培训就业技能(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家电车辆维修、服装制作、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还有,包括家庭日常保健、中西医基本常识、妇幼及中老年保健、用药安全等的医疗卫生:包括金融经济、管理投资、法律知识、计划生育等的科普知识;以及党建政策、农业政策及理论、人文历史、民俗旅游等。
建立以农业院校为龙头,各市(区)、县职业中心为基地,乡镇成教中心、农民培训基地为网络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各级政府应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在农村中小学撤并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民培训教育,组建跨系统、跨所有制,有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的法人联合体,专职从事职业教育,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和农民培训评价制度,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岗位认定工作,引导农民参加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积极探索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手机短信服务等新形式,快捷有效地向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
4、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国际经验看,为了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通过严格教师录用标准、重视实践技能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等措施,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建议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重视吸纳高级技工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人员等社会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编外教师队伍。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培训,今后日益需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此方面科技部门具有比较独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甚至在许多方面科技部门的优势超过教育部门。因此,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科技部门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并积极加强同教育、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合作。建议科技部在重视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对于示范基地的骨干教师培训给予特别的关注。
5、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实效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要分门别类进行。一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重点传授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继续搞好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二是面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外转移。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三是对即将离校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接受短期职业培训和道德、法制教育,同时颁发毕业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四是加强法律培训和服务,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要在农村中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倡导科学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在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更加健康、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
总之,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要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 尧水根
关键词 农民;培训;农业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农民没有科技文化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实践证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在家务农的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这将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必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和当务之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必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更高、类型齐全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关键、最持久的支撑和保障。
3、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头致富的作用。事实证明,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与接受教育年限成正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发家致富最重要的资源,所以,要想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农民早日走向致富之路,我们必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二、当前农民培训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早期的农民培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所进行的农业科技培训,二是手工匠人跟师学艺型培训。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农业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形式开展的农民培训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及农民流动、就业空间的扩大,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逐步得以加强,其内容也逐步丰富和拓展起来。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率先垂范下,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
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培训工作依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培训覆盖面小。在农村4亿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5亿(其中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根据调查,农村中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6%,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培训的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民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培训覆盖面小。以2003年为例,在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者仍不足15%;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者更少,以江西省为例,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者仅占8.9%。
此外,农民培训资金不足,师资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严重。许多地方财政非常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设备陈旧、培训内容不符市场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参培的积极性不高。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中央财政,明显缺乏除政府财政以外的多元投资体制。很难满足请专家、能手来讲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培训工作虽然开始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如何加强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尚待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应采取的对策
1、积极筹集新型农民培训的资金
除政府拨款以外,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筹资,主动发展本地区的农民培训事业。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安排各类农业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培训工作。其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三资”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千方百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思路,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新途径。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培训的经济负担。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和奖励,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也可采取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参加培训。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研究出台有关政策,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专门建立农民培训教育基金,并制定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
2、借鉴国外成功的培训模式
有借鉴才有进步,吸收别人先进的经验,可以在改革中少走弯路。目前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如借鉴韩国模式,国家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结合农民的需要、农民的自身特点与当地的特点,分层次、多样化地开展培训,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农民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应考虑农民的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缩短农民培训的时间,使农民比较快速的获得实用且系统的知识。学习西欧模式、北美模式,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以调动组织者组织培训活动及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使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
农民培训模式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 ——再实践的过程。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虽然农民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随着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会日益成熟,其作用与贡献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3、创新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重视培训教育资源的整合。培训资源应丰富,如提供实用技术(动植物种养殖技术、疾病预防、新品种引进等);培训就业技能(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家电车辆维修、服装制作、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还有,包括家庭日常保健、中西医基本常识、妇幼及中老年保健、用药安全等的医疗卫生:包括金融经济、管理投资、法律知识、计划生育等的科普知识;以及党建政策、农业政策及理论、人文历史、民俗旅游等。
建立以农业院校为龙头,各市(区)、县职业中心为基地,乡镇成教中心、农民培训基地为网络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各级政府应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在农村中小学撤并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民培训教育,组建跨系统、跨所有制,有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的法人联合体,专职从事职业教育,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和农民培训评价制度,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岗位认定工作,引导农民参加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积极探索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手机短信服务等新形式,快捷有效地向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
4、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国际经验看,为了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通过严格教师录用标准、重视实践技能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等措施,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建议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重视吸纳高级技工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人员等社会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编外教师队伍。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培训,今后日益需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此方面科技部门具有比较独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甚至在许多方面科技部门的优势超过教育部门。因此,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科技部门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并积极加强同教育、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合作。建议科技部在重视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对于示范基地的骨干教师培训给予特别的关注。
5、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实效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要分门别类进行。一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重点传授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继续搞好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二是面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外转移。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三是对即将离校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接受短期职业培训和道德、法制教育,同时颁发毕业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四是加强法律培训和服务,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要在农村中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倡导科学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在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更加健康、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
总之,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要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 尧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