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无论是闺怨还是离别,无论是田园还是边塞,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情”,可以说是诗的灵魂,没有了“情”,诗就失去了灵性。因此,紧扣“情”字鉴赏诗歌,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所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呢?
一、看“题目”和“小序”中表述的“情”。诗题往往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杜甫的《登高》一诗,诗题就交代了诗人的登临行为,表明诗作内容自然要写登临所见,而诗歌中的登临情节就有一种“感怀伤时”的情调,再看诗的后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不难理解诗人“悲愁苦恨”的人生苦况。陆游的《书愤》更是如此,题目揭示怨愤之情,诗中写少年的气盛意锐、中年的戍守边关、老年的寄望贤才,抒发老来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诗序”经常会交代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等背景知识。白居易《琵琶行》的序言,就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可见诗人情动,也直接说明了写作的原因之所在,“迁谪意”,是一种悲凉和凄切,而这样一种“情”,又缘于“沦落”。姜夔的《扬州慢》,其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交代词人其时其地的所见所闻,而“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即见词人的痛惜伤感,“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更明确了词的情感基调。
二、找诗句中隐含的“情”。“诗言志”,诗句是诗人真情的流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往事”“故国”等词语,就隐含了此词写作的背景,词人曾经为一国之君,而今沦为阶下囚,亡国之恨,物是人非之叹,也就全汇集为“愁“了。还有他的词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首句即揭示主旨“恨”,而恨是什么并不交代,只是着力写梦境,从“还似旧日”可见这梦境乃往日帝王生活的再现,其实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往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便越凄凉。至此,恨是什么就不言而喻。
三、想象诗歌物象中的“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柳永的《雨铃霖》,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物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而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物”,合成了一幅充满凄清意味的画,而这些物也就写满了词人的别离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纯粹是十二个意象的巧妙组合,勾勒了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描绘旅途风光,渲染孤单凄凉之境,抒写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成为千古绝唱。
四、品味诗歌意境中的“情”。所谓的意境,是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自然的“境”的通融,是外界与内情的合一。其中“情”与“境”彼此依存,相互渗透。不同的意境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心的净化。如杜甫的《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入境,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和“不尽”又更使“萧萧”和“滚滚”形象化,诗歌沉郁而悲凉,意境则广阔而深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只具空间形象的“大江”和只具时间概念的“千古”结合起来,融情入境,使人看到了大江的磅礴气势,自然想到沸腾岁月里的英雄人物,产生对大江的赞叹、对英雄的敬仰。
五、感悟诗歌意韵中的“情”。意韵,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情韵是隐伏于诗歌中的深层次的意蕴。阅读古典诗歌,应特别留心诗人所采用的这一“藏”的艺术技巧。如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草碧,隔叶鹂鸣,本该是绝好的春色,可诗人却嵌入了“自”和“空”二字,便多了一层意蕴:那就是,碧草为谁而绿?黄鹂为谁而鸣?于是让人感到满院萋萋碧草,荒凉之境无限。诗人内心深处的大悲更见深矣。
喜怒哀乐、爱恨愁思等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吟诗作词也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直接表现和主要手段,更是诗人内心真情的流露。在诗歌鉴赏中如果能把握住“情”字,也就把握了整首诗歌,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一、看“题目”和“小序”中表述的“情”。诗题往往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杜甫的《登高》一诗,诗题就交代了诗人的登临行为,表明诗作内容自然要写登临所见,而诗歌中的登临情节就有一种“感怀伤时”的情调,再看诗的后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不难理解诗人“悲愁苦恨”的人生苦况。陆游的《书愤》更是如此,题目揭示怨愤之情,诗中写少年的气盛意锐、中年的戍守边关、老年的寄望贤才,抒发老来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诗序”经常会交代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等背景知识。白居易《琵琶行》的序言,就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可见诗人情动,也直接说明了写作的原因之所在,“迁谪意”,是一种悲凉和凄切,而这样一种“情”,又缘于“沦落”。姜夔的《扬州慢》,其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交代词人其时其地的所见所闻,而“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即见词人的痛惜伤感,“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更明确了词的情感基调。
二、找诗句中隐含的“情”。“诗言志”,诗句是诗人真情的流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往事”“故国”等词语,就隐含了此词写作的背景,词人曾经为一国之君,而今沦为阶下囚,亡国之恨,物是人非之叹,也就全汇集为“愁“了。还有他的词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首句即揭示主旨“恨”,而恨是什么并不交代,只是着力写梦境,从“还似旧日”可见这梦境乃往日帝王生活的再现,其实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往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便越凄凉。至此,恨是什么就不言而喻。
三、想象诗歌物象中的“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柳永的《雨铃霖》,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物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而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物”,合成了一幅充满凄清意味的画,而这些物也就写满了词人的别离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纯粹是十二个意象的巧妙组合,勾勒了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描绘旅途风光,渲染孤单凄凉之境,抒写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成为千古绝唱。
四、品味诗歌意境中的“情”。所谓的意境,是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自然的“境”的通融,是外界与内情的合一。其中“情”与“境”彼此依存,相互渗透。不同的意境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心的净化。如杜甫的《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入境,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和“不尽”又更使“萧萧”和“滚滚”形象化,诗歌沉郁而悲凉,意境则广阔而深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只具空间形象的“大江”和只具时间概念的“千古”结合起来,融情入境,使人看到了大江的磅礴气势,自然想到沸腾岁月里的英雄人物,产生对大江的赞叹、对英雄的敬仰。
五、感悟诗歌意韵中的“情”。意韵,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情韵是隐伏于诗歌中的深层次的意蕴。阅读古典诗歌,应特别留心诗人所采用的这一“藏”的艺术技巧。如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草碧,隔叶鹂鸣,本该是绝好的春色,可诗人却嵌入了“自”和“空”二字,便多了一层意蕴:那就是,碧草为谁而绿?黄鹂为谁而鸣?于是让人感到满院萋萋碧草,荒凉之境无限。诗人内心深处的大悲更见深矣。
喜怒哀乐、爱恨愁思等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吟诗作词也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直接表现和主要手段,更是诗人内心真情的流露。在诗歌鉴赏中如果能把握住“情”字,也就把握了整首诗歌,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