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情”字鉴赏诗歌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无论是闺怨还是离别,无论是田园还是边塞,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情”,可以说是诗的灵魂,没有了“情”,诗就失去了灵性。因此,紧扣“情”字鉴赏诗歌,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所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呢?
  一、看“题目”和“小序”中表述的“情”。诗题往往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杜甫的《登高》一诗,诗题就交代了诗人的登临行为,表明诗作内容自然要写登临所见,而诗歌中的登临情节就有一种“感怀伤时”的情调,再看诗的后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不难理解诗人“悲愁苦恨”的人生苦况。陆游的《书愤》更是如此,题目揭示怨愤之情,诗中写少年的气盛意锐、中年的戍守边关、老年的寄望贤才,抒发老来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诗序”经常会交代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等背景知识。白居易《琵琶行》的序言,就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可见诗人情动,也直接说明了写作的原因之所在,“迁谪意”,是一种悲凉和凄切,而这样一种“情”,又缘于“沦落”。姜夔的《扬州慢》,其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交代词人其时其地的所见所闻,而“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即见词人的痛惜伤感,“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更明确了词的情感基调。
  二、找诗句中隐含的“情”。“诗言志”,诗句是诗人真情的流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往事”“故国”等词语,就隐含了此词写作的背景,词人曾经为一国之君,而今沦为阶下囚,亡国之恨,物是人非之叹,也就全汇集为“愁“了。还有他的词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首句即揭示主旨“恨”,而恨是什么并不交代,只是着力写梦境,从“还似旧日”可见这梦境乃往日帝王生活的再现,其实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往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便越凄凉。至此,恨是什么就不言而喻。
  三、想象诗歌物象中的“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柳永的《雨铃霖》,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物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而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物”,合成了一幅充满凄清意味的画,而这些物也就写满了词人的别离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纯粹是十二个意象的巧妙组合,勾勒了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描绘旅途风光,渲染孤单凄凉之境,抒写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成为千古绝唱。
  四、品味诗歌意境中的“情”。所谓的意境,是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自然的“境”的通融,是外界与内情的合一。其中“情”与“境”彼此依存,相互渗透。不同的意境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心的净化。如杜甫的《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入境,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和“不尽”又更使“萧萧”和“滚滚”形象化,诗歌沉郁而悲凉,意境则广阔而深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只具空间形象的“大江”和只具时间概念的“千古”结合起来,融情入境,使人看到了大江的磅礴气势,自然想到沸腾岁月里的英雄人物,产生对大江的赞叹、对英雄的敬仰。
  五、感悟诗歌意韵中的“情”。意韵,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情韵是隐伏于诗歌中的深层次的意蕴。阅读古典诗歌,应特别留心诗人所采用的这一“藏”的艺术技巧。如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草碧,隔叶鹂鸣,本该是绝好的春色,可诗人却嵌入了“自”和“空”二字,便多了一层意蕴:那就是,碧草为谁而绿?黄鹂为谁而鸣?于是让人感到满院萋萋碧草,荒凉之境无限。诗人内心深处的大悲更见深矣。
  喜怒哀乐、爱恨愁思等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吟诗作词也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直接表现和主要手段,更是诗人内心真情的流露。在诗歌鉴赏中如果能把握住“情”字,也就把握了整首诗歌,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静摩擦力起着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它的方向始终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且跟接触面相切,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可相同,可相反。故判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成了判定静摩擦力方向的关键,但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具有隐蔽性,不宜判断,常用的方法有:“假设法”、“极限法”、“反推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法”、“牛顿定律法”等。下面我就上面几种方‘法谈一点体会。  (1)假设法:先假定静摩擦
期刊
一、话题导入。话题式导课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先给学生设置相关话题,让学生围绕此话题进行辩论,借此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导课方式。在学生热情高涨的辩论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让学生先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最后再由此导入课文,使学生满怀情趣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饶有兴趣地验证自己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可以先
期刊
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初中物理课的每个章节。我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恰当的引入概念  学习物理概念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方法是:  1.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例如,从推土机推土、马拉车、人提水桶、汽车压路面等现象引入力的概念;从一物体若失去支撑物都会落向地面的现象引入重力概念。  2.从实验现象引入概念。例如,压
期刊
为了了解我校初一、初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数学教研组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法、课堂是否主动提出问题、探讨未知,以及遇到问题的态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情况,课前预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课堂学习效率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初一、初二年级共有1456人,参加问卷调查的人有1420人,有效问卷1368份,从数据统计情况看,我校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不
期刊
语文是学生想象、创造的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出发,创设相应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瞬间,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欲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  一、投之一石,溅起一池涟漪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导语的设计,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我执
期刊
我在二十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深切地体会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成为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学生害怕学习物理,觉得物理学科是一门十分难学的科目,教授物理学科的教师也普遍感到十分难教。这种教学现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死板,把本应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变成了简单枯燥的低效重复,忽视有用知识的积累,忽视未来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时间少、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校于2010年底,在
期刊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国家经济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内涵式发展的最终承担者。如何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微观层面研究探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双赢,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破冰难题。  高一经济常识上册﹙旧人教版﹚第三章《企业和经营者》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界定是“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经济效益
期刊
理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阶段,树立远大的有意义的人生理想是十分必要的。我谈谈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中学生思想状况概述   偏远的农村孩子们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看到的要么是大人们农忙时在庄稼地里辛苦地劳作,要么是农闲时琐碎的闲聊;他们听到的要么是人们谈论庄稼的收成如何,要么是在外打工回来的
期刊
“乡土历史”即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广而言之,指本省以至邻省地区的历史。小而言之,指本县(区)、本乡(镇)、本村(屯)的历史。乡土乡情,常常表达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育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对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乡土史资源是中国古代史课本有益的补充,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作一探讨。首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启发诱导的转变,想方设法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迫切的知识渴求中去学习,迫切的心理感知去参与活动。  一、让学生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了解文章的发端,学生只有在熟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