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自主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所以,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历史课上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别,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不能直接给予学生解答,而应该有意识地启发他们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我一分钱没有,让你分我一半,你愿意吗?”有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紧接着学生又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我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原始森林,又冷又饿,想打只野兔充饥,可你一个人又打不着,这时你看见一个陌生人,他跟你一样,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不断地寻求答案,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责任编辑 丁洪刚
自主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所以,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历史课上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别,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不能直接给予学生解答,而应该有意识地启发他们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我一分钱没有,让你分我一半,你愿意吗?”有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紧接着学生又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我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原始森林,又冷又饿,想打只野兔充饥,可你一个人又打不着,这时你看见一个陌生人,他跟你一样,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不断地寻求答案,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