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检验医学发展迅速,检验在疾病诊治、预后判断以及疗效检测、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检测的地位日益凸显,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医生诊治,因此确保结果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在具体工作期间,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血护士的操作过程,采血期间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进而影响诊治。介于此,以下就护理人员抽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提高检验质量有积极作用,进而改善诊治效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字】影响因素;检验结果;抽血;护理人员
1.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变化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在抽取检验标本期间,通常会添加一些抗凝剂,假如改变两者比例,其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先用如下方法证明。
1.1随机抽取50份抗凝血标本,全血与抗凝剂的比例是9:1,抽血量为2.7ml,搭配抗凝剂0.3ml,总量为3毫升。
1.2随机抽取健康献血员分别按照1:20、1:15、1:9、1:5、1:1五种比例抗凝,抽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每份平行测三管。
1.3结果
从结果中可看出,护理人员在平时工作期间会有一定比例的抗凝血不满足标准,致使之一情况的因素有很多。在此次抽查的50份抗凝血中就有20%的标本没有达到标准。
另外,如果以1:9的抗凝比例作为标准,1:5的PT结果与标准偏差为70%,而1:15的PT结果偏差95%,所以不管比例上浮或下降,PT时间都会和标准抗凝标准比例测量PT时间相差很大。
1.4讨论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临床使用口服抗凝剂治疗病人的频率越来越高。要想了解此类患者的服药剂量,通常选择PT等血栓与血液检测指标进行监测。假如抗凝比例发生改变,其检测结果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能还会失控,致使检验结果失真,最终造成医师给药量不合理,致使病人服用剂量不足进而出现血栓,或者服用剂量太多危及生命健康等。一般会在血液学与血栓检测当中使用抗凝剂,比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检测等,血沉也是抗凝血检验的一项指标。
2.静脉滴注时抽血位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静脉滴注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在静滴期间抽血检测,检验结果与抽血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
2.1随意抽取5例血糖大于15mmol/L的标本,5例血钾超过7mmol/L的检测标本。通过病床边了解情况,5例高血糖患者都是正在静滴10%葡萄糖,输入量为1000-3000ml不等。其中一名患者为拔掉血管以后立即从针头位置抽血检验,最高血糖浓度可达到32mmol/L。正常参考值3.9-6.1mmol/L,另外5例高血钾患者,抽血检验期间都在输液一侧的手臂肘静脉处抽取血液,并静滴钾盐。
2.2讨论
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物质,会在局部范围内或者全身范围有一过性此物质升高,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有很多。此时在静滴同侧抽血检验这一物质,一定会影响检验结果,特别是拔掉输液管以后立即抽取针头部位的血液,对结果的影响更大。本文观察的这几例高血钾与高血糖检测标准就证实了这一点。导致检验结果异常并非疾病的原因,通常是在抽血检验期间未注意抽吸的位置。正确的操作是,静滴药物以后2消失或者在静滴的对侧手臂抽血。假如没有注意这些问题,结果回报给医师以后通常影响诊治,或者引起医生对检验结果的怀疑,致使其后多次进行抽血检测,浪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贻误诊治。
3.送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3.1完成抽血之后,标本送达检验科的时间快慢也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对比两例已存在狼疮细胞患者的血液标本,其中一例抽血以后立即送往检验科检测,另外一例抽血3小时以后再送往检验科检测。其结果显示立即送往检验科的能够找到狼疮细胞,但是3小时后检测的则显示为阴性。将新鲜抽取的抗凝血放置25度环境中储存,分别在1小时、2小时、4小时与6小时检测PT时间,其结果表明放置时间越长,PT时间的误差值就会越大。
3.2讨论
血液放置室温一段时间以后,检测过程当中的一些條件就可能被影响,比如PT放置6小时,其结果误差就非常大;狼疮细胞就会失去形成狼疮细胞的功能。另外还有血糖放置时间交叉其浓度以及标本室温过夜后血钾与谷草转氨酶都可能会上升等。这都需要护理工作者认真按照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送检,以防影响检测结果,进而影响正常诊治,危及患者身体健康。
4.总结
总而言之,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与精准性除了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管控力度,提高对质量控制的认识以外,实验室外边的质量把控,近几年也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同时得到了高度重视。实验室的质量把控也逐步从以往注重分析过程的质量把控,转换成分析之前以及分析以后的重视,分析过程中就是实验室部分的工作,分析前与分析后就是非实验室部分的工作。英国学者曾报道了5万个检验结果的分析,其中分析前错误占比最高,可达到69%,是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也就是非实验室部分的错误。其中有400个分析结果存在临床疑问,明确为实验室错误的是200个,但是在130个分析前错误当中有80个源于护理因素。有文章提到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把控的因素之一为标本的采集与控制。其中提到医护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生物学、采血方式以及血样运输和存储等多种非疾病原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尽可能的控制标本分析前潜在的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对检验标本的抽血方式及方法是保证检验分析结果质量的一项重要方面。通过了解以上结果建议在传统的护理人员教育当中加入一些一些检验标本采集重要性的教育,明确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护理人员与实验室的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影响标本采集的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准性以及可靠性,进而有效增强临床医生对疾病诊疗的水平,改善诊治效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加强对护理人员采血过程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究意义重大,有必要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韫佳.护理人员的前馈控制对血液标本质量及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年5卷34期,65页,2020.
【关键字】影响因素;检验结果;抽血;护理人员
1.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变化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在抽取检验标本期间,通常会添加一些抗凝剂,假如改变两者比例,其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先用如下方法证明。
1.1随机抽取50份抗凝血标本,全血与抗凝剂的比例是9:1,抽血量为2.7ml,搭配抗凝剂0.3ml,总量为3毫升。
1.2随机抽取健康献血员分别按照1:20、1:15、1:9、1:5、1:1五种比例抗凝,抽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每份平行测三管。
1.3结果
从结果中可看出,护理人员在平时工作期间会有一定比例的抗凝血不满足标准,致使之一情况的因素有很多。在此次抽查的50份抗凝血中就有20%的标本没有达到标准。
另外,如果以1:9的抗凝比例作为标准,1:5的PT结果与标准偏差为70%,而1:15的PT结果偏差95%,所以不管比例上浮或下降,PT时间都会和标准抗凝标准比例测量PT时间相差很大。
1.4讨论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临床使用口服抗凝剂治疗病人的频率越来越高。要想了解此类患者的服药剂量,通常选择PT等血栓与血液检测指标进行监测。假如抗凝比例发生改变,其检测结果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能还会失控,致使检验结果失真,最终造成医师给药量不合理,致使病人服用剂量不足进而出现血栓,或者服用剂量太多危及生命健康等。一般会在血液学与血栓检测当中使用抗凝剂,比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检测等,血沉也是抗凝血检验的一项指标。
2.静脉滴注时抽血位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静脉滴注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在静滴期间抽血检测,检验结果与抽血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
2.1随意抽取5例血糖大于15mmol/L的标本,5例血钾超过7mmol/L的检测标本。通过病床边了解情况,5例高血糖患者都是正在静滴10%葡萄糖,输入量为1000-3000ml不等。其中一名患者为拔掉血管以后立即从针头位置抽血检验,最高血糖浓度可达到32mmol/L。正常参考值3.9-6.1mmol/L,另外5例高血钾患者,抽血检验期间都在输液一侧的手臂肘静脉处抽取血液,并静滴钾盐。
2.2讨论
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物质,会在局部范围内或者全身范围有一过性此物质升高,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有很多。此时在静滴同侧抽血检验这一物质,一定会影响检验结果,特别是拔掉输液管以后立即抽取针头部位的血液,对结果的影响更大。本文观察的这几例高血钾与高血糖检测标准就证实了这一点。导致检验结果异常并非疾病的原因,通常是在抽血检验期间未注意抽吸的位置。正确的操作是,静滴药物以后2消失或者在静滴的对侧手臂抽血。假如没有注意这些问题,结果回报给医师以后通常影响诊治,或者引起医生对检验结果的怀疑,致使其后多次进行抽血检测,浪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贻误诊治。
3.送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3.1完成抽血之后,标本送达检验科的时间快慢也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对比两例已存在狼疮细胞患者的血液标本,其中一例抽血以后立即送往检验科检测,另外一例抽血3小时以后再送往检验科检测。其结果显示立即送往检验科的能够找到狼疮细胞,但是3小时后检测的则显示为阴性。将新鲜抽取的抗凝血放置25度环境中储存,分别在1小时、2小时、4小时与6小时检测PT时间,其结果表明放置时间越长,PT时间的误差值就会越大。
3.2讨论
血液放置室温一段时间以后,检测过程当中的一些條件就可能被影响,比如PT放置6小时,其结果误差就非常大;狼疮细胞就会失去形成狼疮细胞的功能。另外还有血糖放置时间交叉其浓度以及标本室温过夜后血钾与谷草转氨酶都可能会上升等。这都需要护理工作者认真按照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送检,以防影响检测结果,进而影响正常诊治,危及患者身体健康。
4.总结
总而言之,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与精准性除了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管控力度,提高对质量控制的认识以外,实验室外边的质量把控,近几年也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同时得到了高度重视。实验室的质量把控也逐步从以往注重分析过程的质量把控,转换成分析之前以及分析以后的重视,分析过程中就是实验室部分的工作,分析前与分析后就是非实验室部分的工作。英国学者曾报道了5万个检验结果的分析,其中分析前错误占比最高,可达到69%,是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也就是非实验室部分的错误。其中有400个分析结果存在临床疑问,明确为实验室错误的是200个,但是在130个分析前错误当中有80个源于护理因素。有文章提到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把控的因素之一为标本的采集与控制。其中提到医护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生物学、采血方式以及血样运输和存储等多种非疾病原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尽可能的控制标本分析前潜在的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对检验标本的抽血方式及方法是保证检验分析结果质量的一项重要方面。通过了解以上结果建议在传统的护理人员教育当中加入一些一些检验标本采集重要性的教育,明确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护理人员与实验室的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影响标本采集的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准性以及可靠性,进而有效增强临床医生对疾病诊疗的水平,改善诊治效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加强对护理人员采血过程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究意义重大,有必要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韫佳.护理人员的前馈控制对血液标本质量及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年5卷34期,65页,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