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项目式学习在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应用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博物馆教育功能越来越明确的今天,博物馆应如何与时俱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用于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课程设计、提升,成为今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题,文章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剖析PBL项目式学习在博物馆教育实践项目的应用,以此探讨博物馆如何做好教育者这个角色。
  关键词 博物馆 PBL项目式学习 木偶体验式教育项目 参与者调查分析
  0 引言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之一,这早已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共识。借助自身丰富的文物收藏、研究资源,让参与者近距离接触文物,收获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成为了博物馆教育的基本模式。长期以来,在对博物馆教育的不断探索中,不管是博物馆教育从业人员还是教育对象,渐渐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式学习,这种忽略教育对象感受的教育体验活动正在被淘汰。同时,不断提升的课程体验要求, 也标志着一个有意义的博物馆课程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引入及持续性的课程规划。
  1 PBL项目式学习概念的引入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或者由教师提出驱动问题,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提交方案,解决问题,再通过评价解决方案,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推进学习进程完成知识的积累,最终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PBL教学发源于美国,和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更加鲜明的特质,如:学习内容具有真实性;以挑战性的问题开启学习;注重学生作品、展示与及时评价;致力于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博物馆博物馆体验式项目学习是一个“研究-学习-体验”的过程。然而当前许多课外体验式项目课程时间仅有半天即两三个小时,扣除前期简单参观、理论铺陈的时间,实际动手体验时间仅有一两个小时。如此短的时间里也只能让学生简单的动手实践,只有“学习-体验”,缺乏研究过程,参与者很难真正深入一件文物一段历史的精髓,领悟该文物或历史背后的创造性价值,进而对这件文物及历史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真切的体验。因此,好的博物馆体验式学习项目应在课程设计之初就确定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甚至是引导参与者在学习相关知识时通过思考和探究去交叉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甚至物理、化学等,形成对课堂所学的一种延伸。而不应只是简单带着学生参观、体验。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我馆将PBL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应用到了我馆的教育项目——“偶”系列教育课程的设计中。以下,笔者将以此为例,按照PBL教学课程学习三阶段,阐述该课程是如何体现PBL课程设计要素的。
  2 以“偶”系列教育课程为例对PBL项目式学习应用的探索
  2.1 项目课程筹备阶段
  (1)根据不同年龄受众进行课程版本设计。PBL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情感认知和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根据参与对象的年龄,把课程版本分为三个:
  (2)课程目标设定。这个课程通过对木偶戏文化遗产研究,对相关历史、工艺、文献的整合、梳理,希望能让参与者通过课程了解闽台木偶的起源、发展、变革、两岸交流合作情况;了解闽台木偶的创作过程、艺术特点,感知木偶角色造型发展与运用、学习木偶雕刻方法等技法;了解闽台木偶的表演形式,从视觉、听觉审美上学习木偶表演特色,体验木偶艺术的魅力。
  学习过程通过疑问、求证、解答的过程,培养参与者独立思考、有效信息收集和理性分析的学习能力;通过体验制作、文本撰写、角色扮演等主动式学习方式了解木偶的表演方法,提高故事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手嘴眼协调能力;通过讲座,了解展览、展品背后的故事,了解木偶戏背后的秘密。
  通过在展览、课程中欣赏优秀木偶表演片段,培养青少年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培养探索闽台木偶技艺等兴趣,了解闽台两地一脉相承的木偶文化,感知两岸的血脉情缘;激发年轻人爱家爱乡的情感;提高自我认知度,提升自信心;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团队协作,提高沟通能力。
  (3)根据课程开发适合的教材教具、教育包。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各类教学包。邀请“江加走木偶头”第四代传承人黄雪玲根据课程要求及馆藏木偶头造型设计木偶脸谱填充图;邀请泉州市提线木偶保护传承中心二级美术师陈俊翔利用泡沫球、塑料管等废弃材料,加上超轻彩泥设计制作木偶头DIY教育包,此教学包不仅起到废物利用的作用,更通过彩泥颜色鲜艳、易塑形的特点,让青少年们体验木偶头DIY设计制作,此教育包已申请专利。
  2.2 项目课程实施阶段
  PBL项目式学习分为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评价方案四个部分。本课程据此也设计四个相应教学环节,分别为“导入与激发”“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达”“反思与评价”。
  (1)导入与激发。通过有针对性地带领参与者参观《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并讲解、播放《驯猴》、《守艺》等优秀木偶表演影视资料、邀请泉州木偶剧团、台湾诸罗山木偶剧团、泉州刺桐幼儿园木偶表演团队现场进行现场木偶表演,透过活动的木偶,参与者能看到与之密切相关的操作技艺和造型工艺,还能看到有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及各种文化观念。适时引入“你知道的木偶戏”“木偶戏的种类”“台湾有什么木偶戏”“为什么木偶戏在闽台地区如此盛行”等问题,极大调动参与者的兴趣点,旨在通过“赏”引导出参与者的兴趣,激发参与者对闽台木偶戏起源、传播及背后故事的猜想。教师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参与者直接和文物对话,包括一些木偶行当里的术语,如木偶头雕刻的“五行”“三骨”及木偶整体制作中的“曲直不差”“短长合度”具体都是如何体现的,都由参与者直接在展览中寻找答案,有理有物。   (2)感知与体验。教师通过教学PPT或者展板与参与者共同解答之前问题,归纳总结出最专业答案,同时继续引入闽台木偶的发展渊源及两岸地方文化的特點和艺术内涵。这个课程以木偶为主要审美对象,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提线、掌中木偶,引导参与者观看木偶表演、触摸成品木偶,参与者通过接触对木偶产生初步印象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借用道具,对木偶的构造结构进行进一步解释,包括讲述木偶制作中的选料、开坯、定型、细雕、盖土、上粉、画脸、过蜡、装饰等工序,其中木偶头是表现戏剧人物个性特点与性格特征的主要手段,也是观众审美的焦点,根据不同课程讲述重点不一。
  (3)创造与表达。通过前面的学习与互动,参与者在学习木偶知识后,充分了解木偶造型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DIY体验活动。不同课程版本分别为木偶头彩绘或亲子制作纸质提线木偶、木偶头彩泥塑形DIY制作和木偶整体DIY制作。在制作过程感受工匠精神并开拓参与者想象力和创造力。
  经过上述体验课程,先邀请参与者来介绍自己的设计灵感及制作亮点,并让团队同伴互相点评给出造型建议,建立平等对话关系,鼓励并启发参与参与者艺术鉴赏和批评能力。后引导参与者根据制作的木偶进行分组并选取表演主题,搭建表演环节的整体框架,让参与者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并尽快地沉浸于创作情境中。
  (4)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PBL项目式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授课、道具制作、剧本撰写等环节后,参与者以小组形式进行木偶剧场表演,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自己制作的道具和剧本对文物以及历史进行合理的想象、解析后进行表演。这个过程,参与者对广泛的素材进行了一次收集整理,对所要展示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根据自己想象、自主收集、自主分析、合理诠释学习成果。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参与者在高度的参与、互动和演练中提升对本课程的深度理解,表演后由小组互相进行评价,鼓励参与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去进行反思,最后评选优秀作品。整个过程培养他们鉴赏的能力,鼓励孩子们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并在倾听、欣赏其他参与者作品的过程反思从而改进、甚至新一轮再创造,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感受木偶艺术魅力。
  2.3 项目课程结束阶段
  通过前期PBL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带着问题来的参与者可能在解决了原有的问题后,又因为更深入的学习产生了新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的木偶课程结束后,为了满足参与参与者更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闽台木偶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为了丰富其他年龄层观众的文化生活,我们又通过与泉州木偶剧团、台湾诸罗山木偶剧团等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让参与者有机会获取更多专业的知识去解答问题;组织各界木偶文化爱好者举办艺术沙龙分享学习成果,发现不足,提升认识;借助互联网扩大影响力,通过官方微信和网站发布我馆木偶藏品的介绍、配套木偶教学课件、闽台经典木偶剧目等与课程相关信息,供广大公众参与学习本课程。通过对各方面资源资料的整理,让这些文化资料成为随时可以获取的资讯。这个时候,对于原参与者来说学习进入了一个巩固提升的过程,而对于新的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获取新的驱动问题去开始一轮全新的学习体验。
  2.4 “偶”系列教育课程的课程总结
  在2015-2017年间,我馆以“偶”为主题,根据参与者认知能力,由简入难划分“偶趣”“偶赏”“偶识”三个级别的课程,邀请闽台两地从事木偶表演、雕刻等行当的专业人士、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融入木偶剧欣赏、亲子制作、表演体验、艺术沙龙、专题讲座、主题采访、分享会等形式活动,共举办231场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吸引近万名青少年参与其中,根据不同年龄层参与者的特点,环环相扣,达到层层激发参与者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在台湾的5天17场活动中有近2 000名台湾青少年参与,秒杀活动报名热线,课时一再延长,表演人员一再返场谢幕。
  为了发挥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课程设计完成后根据年龄需求积极主动与泉州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联系并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互帮互助、互赢互利。
  2.5 “偶”系列教育课程参与者反馈
  在体验性课程开展期间,对三个年龄段课程的参与者平均发放问卷调查,共发放280份,回收267份,回收率95.4%。主要问题反馈如表2所示。
  2.6 PBL项目式学习在“偶”系列教育课程应用中的不足与建议
  (1)对PBL项目式学习中的真实性还原不足。PBL项目式学习过程要遵循真实性原则,而课程的真实性与开放性有很大一个因素来源于社会人士与项目专家的参与。但实际上这个课程的整个授课过程全部由本馆宣教工作人员完成,而宣教人员毕竟不是木偶表演领域的专业人士,无法准确且专业回答参与者在这种开放式课程中提出的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教师本人都未曾思考预见过,这也严重影响了参与者在PBL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课程体验。这也是在课程结束的问卷调查中,有38.6%的参与者觉得教师讲解不够生动详实的原因。因此,在本课程后续改进及今后此类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打算邀请项目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中,由他们去解答或引导参与者解决问题,甚至将课程实践场所转移到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比如木偶剧团、木偶制作工坊,让参与者得到更大程度地真实性体验。
  (2)对PBL项目式学习的持续性不足。PBL项目式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以新的问题继续推进课程的发展,再现事物发展的真实历程。博物馆的空间、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一场展览总会撤展,一堂课总会下课,一场学习活动也随着展览、课程的落幕而结束,在“偶”系列教育课程实践期间,笔者发现,往往兴趣刚被激发,但课程已然结束,参与者缺乏继续维持学习实践的契机,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设计开发各类展览、课程,博物馆可以在设计开发展览、课程工作完成后,将这些展览、课程资源整合到学校、社区等进行文化环境的打造,借助学校、社区的资源,让“偶”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等博物馆课程得以长期在学校、社区中推广、实践,同时将长期实践中累积的各种问题集合成新的课程驱动问题,并在合适的时候开启新一轮的课程实践,让参与者在富有挑战的情境中,不断洞察、思考。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博物馆课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公众对这系列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及喜爱,使我们看到了PBL项目化学习这一教育理念在博物馆教育实践课程应用中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效应。PBL项目化学习强调设计思维和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形成全局思维。同时,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是一种课程设计方法,在博物馆具体课程实践中,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国际经验如何转化为本土实践;教育理念如何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常态;理论和实践如何相统一。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引进一个新的教学理论的过程,必然要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阶段。我们坚信,有了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加入,博物馆教育其内容及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最终推动博物馆成为国民在学校以外重要的、终身的学习场所。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得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张悦颖,夏雪莹.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 1”课程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李学鹏.新课程理念下的PBL项目式教学的本土化改造[J].新学标中学,2018(12):178-179.
  [4]张建新,马鑫,李胜才.基于PBL的“城乡既有环境及建筑改造与再生設计”教案研究与尝试——以“海门市余东古镇旅游发展区岛居田园养生民宿村规划设计研究”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9(06):23-27.
  [5]董艳,和静宇.PBL项目式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9):53-58.
  [6]宋丽萍.互联网 视域下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实践应用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3):128-131.
  [7]郑耿标.项目式学习(PBL)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美国“20%谷歌历史”教学案例与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3):46-48.
  Abstract A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museum becomes more and more clear. How should the museum absorb the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to the design and promotion of museums’ education activities. It’s an important task for museum educators. The article takes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hina Museum for Fujian-Taiwan Kinship. It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PBL project learning i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Use this to explore how museums can be good educators.
  Keywords museum, PBL project learning, puppet experience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of participants
其他文献
科学点燃梦想,创新助力前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助推器,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国强民盛的重要使命。当代博物馆不仅是公众学习知识的场所,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博物馆展示属性的发展,它也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教育,而安全运行则是红线。当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时候
摘 要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历为背景,立足航天文化,从基本概念、先决条件和功能特点入手,阐述了构建专业文化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构建专业文化平台与建设特色研学教育基地、推动特色研学旅行产业的关系,进一步对地方特色研学旅行产业未来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航天文化 专业文化平台 研学教育基地 特色研学旅行产业  0 引言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主张高度重视涉藏工作,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讲话中还提到,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以及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教育与传播工作。   2020年9月14—20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科技馆组成的上海科技系统科普团队和国内多家科普单位共同受邀参加科技部2020
摘 要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其包括自然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四个部分,采取“四馆合一”的方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力求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型场馆,在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自然馆 科技馆 展览馆 纪念馆  0 引言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特大综合型场馆,
编者按 为开发和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搭建科普研学共建共享平台,推动科普研学健康发展,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及相关活动于2020年8月27—30日在上海科技馆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普创新与研学发展”,以“国际化、前沿性、开放式”为理念,围绕国内外科普研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环境下的研学安全,深入探讨科普创新和研学发展有效结合的机制。对此,本刊编辑部策划推出“变革中的研学”专题,
摘 要 科技的发展带来产业的变革,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是培养未来劳动人才的基石,不只是让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同时,STEM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从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农场的研学课程为例,旨在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 劳动教育 STEM教育 研学旅行  1 劳
编者按 2015—2018年,湖北省科学技术馆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代科技馆体系相关标准与规范研究》,围绕综合、专业、流动、数字四类科技馆的服务资源、服务提供、服务评价等展开研究。在调研及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馆及众多省(市)科技馆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指导,以及武汉科学技术馆、襄
行业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力量,始终秉承普及行业知识、弘扬行业文化的宗旨,在增强大众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围绕自身资源特色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普教育之路。为进一步提升行业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北京博物馆学会行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专业科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了《行业博物馆科普课程集锦》一书。  
“春天到了,门外的柳树发出了新芽,燕子飞回来了”。   大自然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堂,启蒙教育应该从自然观察开始。鸟类又是大自然中与人最为瞩目的动物。《起风了,鸟儿去远方——迁徙鸟观察》一书作者试图通过独特的视角带领儿童读者去了解上海的大自然,观察趣味盎然的自然现象,从鸟儿的迁徙、筑巢、产卵孵化、觅食等自然行为观察中发现非常有趣的问题,并引导孩子们走入大自然,通过观察和学习发现大自然中的奥秘,
摘 要 随着博物馆整体发展的持续向好,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博旅游发展迅速。游客的参观体验、情绪感知等影响着游客对博物馆的评价,进而极大影响着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本文使用网络文本分析与ASEB栅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的游客感知进行研究。通过“八爪鱼采集器”收集游客在网络平台上的评论,并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 6.0软件进行网络文本分析,分析其高频词、语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