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三聚氰胺,我国有了《食品安全法》,但是这并没有阻止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地沟油的步伐。
自2008年以来,家住北京的张大妈去超市采购时增加了两件行头:一副老花镜和一张小纸条。最初,小纸条上写的是不含三聚氰胺的奶粉的品牌与种类;之后,又增加了“食用植物油”、“麦淇林”、“人造奶油”等反式脂肪酸的五花八门的别名;几天之前,王大妈终于弄清楚不含增白剂的面粉的品牌,就赶紧写在纸条上;这两天,她又被“双酚A奶瓶可致儿童性早熟及致癌”、“双汇火腿肠添加瘦肉精”等消息吓得不行,赶紧把“双汇火腿肠”添加到她的小纸条上。
每天晚上,关于健康饮食的节目是王大妈的“必修课”,戴上老花镜,边看边记,厚厚的笔记本已经用掉多半,她充分发挥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钻研精神,“就为了能吃点放心的东西”。
天天都过315
一年一度,又逢315。然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也许每天都是315,每天都是食品打假的战场,一刻不得松懈。
2010的微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胃‘很结实’,它负责消化一切: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陈化粮、碘雀巢、增稠蜜、红心蛋、糖精枣、氟化茶、铝馒头、硫银耳、农药菜、瘦肉精、三鹿粉、甲醇酒、人造蛋、纸腐竹、地沟油、罂粟汤、塑料米……”坐在餐桌旁,我们吃下的美味,随时都有可能变成致病的毒药,这就是我们无时不刻要面对的食品安全。
315的震撼力更是来势汹汹。2011年315主题是“消费与民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曝光了河南生猪产区养猪户利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瘦肉精”喂出“健美猪”的新闻,并且这些服用禁药的猪肉竟然有许多进入了肉食品加工大户双汇集团。
当消费者看到这震惊的新闻时,不得不又要去补一堂关于“瘦肉精”的专业课——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通常指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什么是“盐酸克伦特罗”, “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所云又为何物,其中充斥的专业名词恐怕需要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才能理解。就像曾经发生的三聚氰胺的“科普公开课”一样,这样的一幕不间断的上演,刺激着公众日益脆弱的神经,消磨着消费者原本就已不多的食品安全信任。而在日本地震、海啸造成的核泄露面前,中国民众的恐慌性囤积食盐,就是这种脆弱与不信任的非条件反射。
添加剂元凶
若是说有一样东西会令消费者们又爱又恨的,那绝对是添加剂。它可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时候,有些食品因为多了它,身价立即跃上龙门,来个N级跳,比如婴儿奶粉中的DHA;有些时候,由于含有它,美味立即变“毒品”,比如三聚氰胺。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吃进嘴里的,大约有一百多种添加剂。“某某添加剂安全吗”?“这个添加剂吃起来没问题吧?”消费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向各方求证,专家们的观点可信吗?最放心的办法还是自己成为“专家”。然而,林林总总的专业名词大量涌现,日新月异新名词的疑问帖更是长期飘红,虽然不乏有心人整理关于这些新名词的解释表,但是依旧没有追得上这些新添加营养素名词出现的速度。我国消费者长期积累的饮食健康与化学知识,恐怕大百科全书都望尘莫及。在食品添加剂滥用和化学物质非法添加的双重背景下,“食品生化危机”正在逼近每一个中国人。
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是,在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可燃面条”事件中,食用胶被当做了罪魁祸首;而事实却是,食用胶不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同时也是全球运用最广泛的食品添加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球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食用胶有60多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胶则有40余种。这样的矛盾还出现在自搬石头砸脚的从“倡导使用碘盐”到“中国人食用的盐中含碘超标”转变以及塑料餐盒到底是否可以降解的一波三折的江湖中。
食品添加剂市场在中国规范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的副总经理彭冲回忆说:“大概1996年才开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门市形式的,这边卖化肥,那边就卖食品添加剂,都用麻袋装。这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认为添加剂跟农药是一样性质的。”
315闹剧何时停
1906年,美国。
有位以社会小说和揭露丑闻闻名的作家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书,叫做《The Jungle》,描写了一个肉加工厂的恐怖情形:肮脏、杂乱,就像 “黑心作坊”。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让人吃不下饭。当时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维•威利的化学家,组织一些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神农尝百草”的实验——他们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剂)、硼酸(膨松剂)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往食品里加的东西,最后导致生病。《The Jungle》和哈维的实验,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案》,由哈维领导的农业部化学局对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这个部门就是FDA的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此逐渐建立。
2010年,中国。
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上,各企业家不惜重金求露脸;一年一度的315晚会上,企业家们用尽各种公关手腕规避露脸风险。热热闹闹的315,消费者的权益在这一天无限膨胀;而在其他的364天,消费者的权益又被置之何处呢?315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节日,365天的权益在这一天有权利维护,很难让人相信靠一个315日作秀能让消费者获得安全感。很多时候315日只不过在成为媒体喧嚣作秀工具的同时,只不过给公众带来了一个看谁倒霉的猎奇日,大家似乎更感兴趣的是在315这一天有谁会被315晚会点名。但这对维护消费者权益又有多大作用呢?
一个面粉增白剂都搞得要到5月1日开始禁用,给商家时间缓冲;而引起众怒的国产毒奶粉事件,被查禁的原料居然还能多次改头换面的流入市场,以至于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几乎跌落到冰点,人们宁愿争相到港澳抢购洋奶粉。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食品安全成为2009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也催生了2009年6月出台的《食品安全法》,2010年春节期间,海南毒豇豆席卷全国,三位副总理携15部长共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委员会应运而生。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地沟油的步伐。
也许,没有315的放心晚餐,只是一种奢望。
自2008年以来,家住北京的张大妈去超市采购时增加了两件行头:一副老花镜和一张小纸条。最初,小纸条上写的是不含三聚氰胺的奶粉的品牌与种类;之后,又增加了“食用植物油”、“麦淇林”、“人造奶油”等反式脂肪酸的五花八门的别名;几天之前,王大妈终于弄清楚不含增白剂的面粉的品牌,就赶紧写在纸条上;这两天,她又被“双酚A奶瓶可致儿童性早熟及致癌”、“双汇火腿肠添加瘦肉精”等消息吓得不行,赶紧把“双汇火腿肠”添加到她的小纸条上。
每天晚上,关于健康饮食的节目是王大妈的“必修课”,戴上老花镜,边看边记,厚厚的笔记本已经用掉多半,她充分发挥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钻研精神,“就为了能吃点放心的东西”。
天天都过315
一年一度,又逢315。然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也许每天都是315,每天都是食品打假的战场,一刻不得松懈。
2010的微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胃‘很结实’,它负责消化一切: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陈化粮、碘雀巢、增稠蜜、红心蛋、糖精枣、氟化茶、铝馒头、硫银耳、农药菜、瘦肉精、三鹿粉、甲醇酒、人造蛋、纸腐竹、地沟油、罂粟汤、塑料米……”坐在餐桌旁,我们吃下的美味,随时都有可能变成致病的毒药,这就是我们无时不刻要面对的食品安全。
315的震撼力更是来势汹汹。2011年315主题是“消费与民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曝光了河南生猪产区养猪户利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瘦肉精”喂出“健美猪”的新闻,并且这些服用禁药的猪肉竟然有许多进入了肉食品加工大户双汇集团。
当消费者看到这震惊的新闻时,不得不又要去补一堂关于“瘦肉精”的专业课——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通常指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什么是“盐酸克伦特罗”, “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所云又为何物,其中充斥的专业名词恐怕需要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才能理解。就像曾经发生的三聚氰胺的“科普公开课”一样,这样的一幕不间断的上演,刺激着公众日益脆弱的神经,消磨着消费者原本就已不多的食品安全信任。而在日本地震、海啸造成的核泄露面前,中国民众的恐慌性囤积食盐,就是这种脆弱与不信任的非条件反射。
添加剂元凶
若是说有一样东西会令消费者们又爱又恨的,那绝对是添加剂。它可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时候,有些食品因为多了它,身价立即跃上龙门,来个N级跳,比如婴儿奶粉中的DHA;有些时候,由于含有它,美味立即变“毒品”,比如三聚氰胺。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吃进嘴里的,大约有一百多种添加剂。“某某添加剂安全吗”?“这个添加剂吃起来没问题吧?”消费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向各方求证,专家们的观点可信吗?最放心的办法还是自己成为“专家”。然而,林林总总的专业名词大量涌现,日新月异新名词的疑问帖更是长期飘红,虽然不乏有心人整理关于这些新名词的解释表,但是依旧没有追得上这些新添加营养素名词出现的速度。我国消费者长期积累的饮食健康与化学知识,恐怕大百科全书都望尘莫及。在食品添加剂滥用和化学物质非法添加的双重背景下,“食品生化危机”正在逼近每一个中国人。
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是,在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可燃面条”事件中,食用胶被当做了罪魁祸首;而事实却是,食用胶不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同时也是全球运用最广泛的食品添加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球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食用胶有60多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胶则有40余种。这样的矛盾还出现在自搬石头砸脚的从“倡导使用碘盐”到“中国人食用的盐中含碘超标”转变以及塑料餐盒到底是否可以降解的一波三折的江湖中。
食品添加剂市场在中国规范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的副总经理彭冲回忆说:“大概1996年才开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门市形式的,这边卖化肥,那边就卖食品添加剂,都用麻袋装。这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认为添加剂跟农药是一样性质的。”
315闹剧何时停
1906年,美国。
有位以社会小说和揭露丑闻闻名的作家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书,叫做《The Jungle》,描写了一个肉加工厂的恐怖情形:肮脏、杂乱,就像 “黑心作坊”。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让人吃不下饭。当时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维•威利的化学家,组织一些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神农尝百草”的实验——他们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剂)、硼酸(膨松剂)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往食品里加的东西,最后导致生病。《The Jungle》和哈维的实验,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案》,由哈维领导的农业部化学局对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这个部门就是FDA的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此逐渐建立。
2010年,中国。
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上,各企业家不惜重金求露脸;一年一度的315晚会上,企业家们用尽各种公关手腕规避露脸风险。热热闹闹的315,消费者的权益在这一天无限膨胀;而在其他的364天,消费者的权益又被置之何处呢?315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节日,365天的权益在这一天有权利维护,很难让人相信靠一个315日作秀能让消费者获得安全感。很多时候315日只不过在成为媒体喧嚣作秀工具的同时,只不过给公众带来了一个看谁倒霉的猎奇日,大家似乎更感兴趣的是在315这一天有谁会被315晚会点名。但这对维护消费者权益又有多大作用呢?
一个面粉增白剂都搞得要到5月1日开始禁用,给商家时间缓冲;而引起众怒的国产毒奶粉事件,被查禁的原料居然还能多次改头换面的流入市场,以至于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几乎跌落到冰点,人们宁愿争相到港澳抢购洋奶粉。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食品安全成为2009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也催生了2009年6月出台的《食品安全法》,2010年春节期间,海南毒豇豆席卷全国,三位副总理携15部长共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委员会应运而生。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地沟油的步伐。
也许,没有315的放心晚餐,只是一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