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先做人”,这是自古以来对做文者最基本的要求。“文以载道”,作文与做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教育学生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作文的大量题材均来自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識生活、热爱生活,又要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赞美生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具体做法如下:
1、课内有的放矢教方法。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语教材安排的阅读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富有儿童生活情趣,文质兼优,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因此,在平时的上课中,要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对相应的课文进行重点讲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其间接地去了解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2、课外接触社会拓宽视野。心理学研究表明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必须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寓语言训练于有趣的各类活动之中,使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熔于一炉、相得益彰。教师可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作文课或课外活动等到工厂、码头、车站、街道、农村参加社会活动和义务劳动,专访名人、能人、先进工作者及游览名胜古迹等,让他们留心观察,看看工人怎样做工、农民怎样种地并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人和事,而后逐步达到熟悉了解。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合节日和少先队中心任务安排班队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并让他们随时把自己观察的事物和新鲜感受记下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在广泛地接触社会、自然、陶冶了情操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这样,学生既练了思想,又练了笔,使表达技能与思想认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3、课余阅读书报巧摘记。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仅靠课堂上的书本和课外的活动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必须让他们多看儿童刊物及优秀图书,使之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同龄人的佳作,并以书中人物的好思想、好言行来影响教育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阅读摘录中须认真指导向深处挖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还应有巧妙的方法,如①“三三三”摘记法,即读了一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哪三个标点用得准确、哪三个词语用得贴切、哪三句话用得优美,分别摘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能记忆、背诵及在今后的作文中灵活运用。②首尾摘记法,即把一篇优秀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摘记下来,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学到技巧,在今后的习作中能有选择地使用恰当的开头和结尾。③精彩片断摘记法,即把一篇好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摘记下来,要求学生研讨、揣摩精彩部分的内容及写法。
二、做小主人,自我“生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愿望达到时,就会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又会使其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由此可知,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放得不够,如一上来就灌给他们很多写作知识,要求学生不跑题、不乱发议论、没有病句、不超字数……致使学生左右为难,只能或东拼西凑,或照搬范文,或凭空臆造。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这种境界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做小主人,自我“生材”。怎样引导他们自我生材呢?
1、联系课文,续编故事。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思想健康、故事性强,当学生学过后还沉浸在对故事中人、事、景、物的喜爱赞美、厌恶憎恨之时,教师应指导他们大胆想象故事结局和以后的情况,并主动地说出来、写出来。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了课文中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练文练人的目的。
2、创设情境,丰富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教师作文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情境,培养学生自己丰富文章内容的能力,如“看演唱,细观察”的趣味作文;“听录音、音乐,写文章”的想象作文;“写幻想曲”的激情作文;“写童话,编故事”的即兴作文;“仿真社会实践”的情趣作文等。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的文思活跃起来。
3、亲自实践,创造素材。小学生好奇求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每人每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每月做一次实验、每学期做一件小发明或小制作,寓写作素材于自身实践中,让蕴藏在小学生头脑中的丰富创造力转化为创造写作素材的能力。亲自实践创作素材的办法很多,但需要老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如要求学生亲自上菜市买一次菜,以《买菜》做文;拆卸、组装一个玩具,以《我知道了玩具的构造》做文;做一次家务,以《记一次家务劳动》做文,等等。如此,既丰富了学生写作的题材又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作文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三、做老实人,实事求是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老实事、说老实话、当老实人。
1、亲身经历,实话实说。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决不允许任意夸大。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原貌,真实地写出自己对事物的感情。如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做了好事,老师必须了解一下有没有那回事,然后才看文章怎么样。这样,把写作同生活、同学习做人密切联系起来,实话实说,必将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不懂不要装懂。要写一件事,就得认真踏实地做好这件事;要写一个人,就得了解这个人,正确评价这个人;要写一处景,就得实地去看一看,领略一下它的美;要写一样物,就得认真观察、仔细了解,掌握它的特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
作文如做人,做人即作文,文章写于纸,而刻于心;人行于世,而文立于天地之间。那么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为基点,使学生学会做人,如果我们在关注习作本身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作文教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意义要深远得多,学生作出文章,将是他们永恒的人生!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作文的大量题材均来自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識生活、热爱生活,又要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赞美生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具体做法如下:
1、课内有的放矢教方法。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语教材安排的阅读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富有儿童生活情趣,文质兼优,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因此,在平时的上课中,要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对相应的课文进行重点讲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其间接地去了解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2、课外接触社会拓宽视野。心理学研究表明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必须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寓语言训练于有趣的各类活动之中,使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熔于一炉、相得益彰。教师可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作文课或课外活动等到工厂、码头、车站、街道、农村参加社会活动和义务劳动,专访名人、能人、先进工作者及游览名胜古迹等,让他们留心观察,看看工人怎样做工、农民怎样种地并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人和事,而后逐步达到熟悉了解。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合节日和少先队中心任务安排班队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并让他们随时把自己观察的事物和新鲜感受记下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在广泛地接触社会、自然、陶冶了情操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这样,学生既练了思想,又练了笔,使表达技能与思想认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3、课余阅读书报巧摘记。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仅靠课堂上的书本和课外的活动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必须让他们多看儿童刊物及优秀图书,使之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同龄人的佳作,并以书中人物的好思想、好言行来影响教育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阅读摘录中须认真指导向深处挖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还应有巧妙的方法,如①“三三三”摘记法,即读了一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哪三个标点用得准确、哪三个词语用得贴切、哪三句话用得优美,分别摘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能记忆、背诵及在今后的作文中灵活运用。②首尾摘记法,即把一篇优秀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摘记下来,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学到技巧,在今后的习作中能有选择地使用恰当的开头和结尾。③精彩片断摘记法,即把一篇好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摘记下来,要求学生研讨、揣摩精彩部分的内容及写法。
二、做小主人,自我“生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愿望达到时,就会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又会使其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由此可知,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放得不够,如一上来就灌给他们很多写作知识,要求学生不跑题、不乱发议论、没有病句、不超字数……致使学生左右为难,只能或东拼西凑,或照搬范文,或凭空臆造。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这种境界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做小主人,自我“生材”。怎样引导他们自我生材呢?
1、联系课文,续编故事。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思想健康、故事性强,当学生学过后还沉浸在对故事中人、事、景、物的喜爱赞美、厌恶憎恨之时,教师应指导他们大胆想象故事结局和以后的情况,并主动地说出来、写出来。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了课文中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练文练人的目的。
2、创设情境,丰富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教师作文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情境,培养学生自己丰富文章内容的能力,如“看演唱,细观察”的趣味作文;“听录音、音乐,写文章”的想象作文;“写幻想曲”的激情作文;“写童话,编故事”的即兴作文;“仿真社会实践”的情趣作文等。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的文思活跃起来。
3、亲自实践,创造素材。小学生好奇求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每人每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每月做一次实验、每学期做一件小发明或小制作,寓写作素材于自身实践中,让蕴藏在小学生头脑中的丰富创造力转化为创造写作素材的能力。亲自实践创作素材的办法很多,但需要老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如要求学生亲自上菜市买一次菜,以《买菜》做文;拆卸、组装一个玩具,以《我知道了玩具的构造》做文;做一次家务,以《记一次家务劳动》做文,等等。如此,既丰富了学生写作的题材又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作文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三、做老实人,实事求是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老实事、说老实话、当老实人。
1、亲身经历,实话实说。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决不允许任意夸大。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原貌,真实地写出自己对事物的感情。如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做了好事,老师必须了解一下有没有那回事,然后才看文章怎么样。这样,把写作同生活、同学习做人密切联系起来,实话实说,必将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不懂不要装懂。要写一件事,就得认真踏实地做好这件事;要写一个人,就得了解这个人,正确评价这个人;要写一处景,就得实地去看一看,领略一下它的美;要写一样物,就得认真观察、仔细了解,掌握它的特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
作文如做人,做人即作文,文章写于纸,而刻于心;人行于世,而文立于天地之间。那么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为基点,使学生学会做人,如果我们在关注习作本身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作文教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意义要深远得多,学生作出文章,将是他们永恒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