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在科技精准扶贫中发挥政策、人才、技术的优势,因地制宜,形成科技特派员带动型、科技项目带动型、科研院所带动型、高校带动型、园区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模式,提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示范推广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坚持服务导向,精心帮扶;坚持效果导向,强化效益评估。
【关键词】广西 科技精准扶贫 模式 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1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找准突破口,加大投入,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7年底的2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贫困户、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在科技精准扶贫方面,广西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538场次、29.94万人次,引进、示范推广优新品种2230个次,认定建设星创天地159家,指导和支持建设贫困县农业科技园区31个,科技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实施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探讨广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与示范推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科技精准扶贫的基本经验
在科技精准扶贫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理论结合实际,发挥科技制度机制优势,综合运用多方面政策,集聚多领域多行业要素,积极探索,破解历史和现实难题,找准致贫原因,走准脱贫路子,积累了科技精准扶贫经验。
(一)深化改革,为科技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在农业科技领域,广西先后出台《关于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2014—2020年)》(2014)、《关于加快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广西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2016)、《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2016)、《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广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2018)、《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等制度政策,深化农业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動力。
(二)加强人才培养,为科技精准扶贫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科技精准扶贫的关键。广西先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1)、《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2015)、《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2015)、《2018年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2018)、《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12)等制度政策,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为科技精准扶贫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2018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859名,全区累计达到58842名;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300多人,累计达1400多人,培养现代青年女农场主100人,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200多人。广西农科院重点围绕前瞻学科发展态势、农业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引进,打造了135个院属创新团队,培育了51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服务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
科技精准扶贫,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只有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把良种良法带给广大农户,才能真正实现农户增产增收。近年来,仅广西农业科学院先后转化推广“野酿1号”“野酿2号”等良种,推广红薯深松垄栽培技术、灵芝大棚种植技术、百香果高架栽培技术、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桑葚深加工关键技术等良法,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7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多项,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二、广西科技精准扶贫主要模式
广西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整合科技项目安排,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技术、人才优势,立足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应用推广,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带动型、科技项目带动型、科研院所带动型、高校带动型、园区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一)科技特派员带动型
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福建省南平市首创。2003年,广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至今已有超过120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精准扶贫一线。2017年,《广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重点任务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水平、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选派科技特派员、加快推动农村科技创业和科技精准扶贫据统计。2018年广西共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2873名,服务贫困村5339个,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实地科技服务总次数6.4万人次,指导服务科技种养基地2597个。科技特派员带动精准扶贫,主要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资金入股、中介服务、创业服务基地建设等,与农户、企业、基地等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实现科技与农村农业有机结合,在食用菌种植、甘蔗种植、桑蚕产业发展、柑橘种植、林业发展等方面,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科技项目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是广西科技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之一。国家科技部《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统筹资源,协同扶贫”,做到“项目精准安排”,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将年度科技扶贫计划转化为“具体科技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农户脱贫致富。2019年2月,广西出台《广西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强调,“整合科技资源,引导各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实施各类各级科技项目”,“强化科技项目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作用,确保项目实施出实效、出典型、有影响”。 2016—2017年立项的科技扶贫类项目共有116项,分为“革命老区及贫困县科技精准扶贫示范”“科技精准扶贫专项”两类,包括“西林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创业基地及科技能力建设示范”“古文乡义和村土鸡生态养殖技术改良创新与推广示范”“融水特色香粳糯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其生态稻产业化示范推广”“珍珠李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等项目,项目覆盖广西14个设区市,资金达到13157万元。
(三)科研院所带动型
科研院所带动精准脱贫是广西科技精准扶贫的重要实践。科研院所是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集中了大量优质的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资源,是科技精准扶贫的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对口帮扶单位,通过开展生态移民—异地扶贫、岩溶山区植被复合经营和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开展林下种草养牛、中草药生态种植,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等,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高校带动型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科技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而且通过教育扶贫,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科技精准扶贫是高校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表现。《广西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组织相关高校“与未脱贫摘帽贫困县建立科技精准帮扶结对”。高校带动科技精准扶贫,主要通过培养科技意识、科技思维、传播科技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等进行。在培养农民科技意识、科技思维方面,高校主要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主要对象是种植户、养殖户和贫困户。在传播科技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方面,高校主要是手把手教农民种植养殖、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等,主要力量是理工科院校。相关的种植技术包括银杏、油茶、金花茶、猕猴桃、食用菌等种植技术;养殖方面的技术包括生态生猪养殖、山羊品种改良和养殖模式改进等。
(五)园区带动型
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创新载体,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技术集成、要素集聚、应用示范、辐射带动等作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指出,到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到2025年,“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广西目前有7家国家农业科技园,80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分布在百色、北海、桂林、贺州、钦州、来宾和玉林等地。农业科技园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农业,集聚科技攻关、科技转化、科技示范等要素,促进科技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促进科技成果服务农民增产增收,带动了广大农户脱贫致富。2018年,广西累计投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710亿元,启动创建示范区(园、点)8232个,其中54个贫困县获认定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74个、县级示范区180个、乡级示范园301个。各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用工劳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22万户。
(六)政府部门带动型
政府部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科技部门,如科技部、科技厅、科技局等是科技精准扶贫的核心力量。政府部门带动科技精準扶贫,主要包括扶贫调研、组织远程培训、政策制定与实施、赠送扶贫物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在政府部门带动下,科技企业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了科技种植、科技养殖,把科技、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整合起来,把科技信息、科技政策精准推送给农户,增强了农户的科技能力,密切了政府部门和农户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致富奔小康合奏曲。
三、广西科技精准扶贫主要模式的示范推广策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广西的重要发展目标。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广西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应当结合实际,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导向、效果导向,积极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继续发挥制度政策优势,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
不同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形成于不同的环境之下,是贫困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满足自身脱贫致富奔小康、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为主要目的,结合相关政策制度,主动选择、主动探索的结果。因此,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
首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示范推进精准扶贫模式,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深入调研当地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研究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生态效益,不能为了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赖以发展的根本,是贫困农户生存生活的依托,离开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难以脱贫致富,而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科技精准扶贫中,种植养殖技术得到推广,种植养殖规模在不同地区得到扩大,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必须高度重视扩大规模带来的生态问题,要考虑水资源、土壤等方面的承受能力,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为了完成脱贫致富目标,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坚持经济发展需求导向。经济发展是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衡量某一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优劣的重要方面。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深入调研当地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农村经济结构,研究农产品供给侧、需求侧,确保模式的推广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优化。如果某一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推广,虽然能在短期内帮助农户脱贫致富,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带来农产品供给同质化,就很容易使得市场饱和,农产品滞销,最终受损失的必然是农户。农村经济、农业始终与工业、服务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应当把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示范推广,与当地农产品加工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服务业发展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协调发展。 最后,坚持科学精神培育需求导向。科技精准扶贫,核心是科技的应用推广,但根本在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具有了科学思维,养成了科学精神,有利于接受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在应用科技上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科技精准扶贫。科技精准扶贫,涉及不同的主体,农户是中心。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切实培养农户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不能局限于教会农户一项技术,要让农户认识科技的优势,尊重科技,了解科技,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勇于坚持科学精神,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能落地结果。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对农户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学龄期成员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现代人,成为农户应用科技促进农业生产的又一推动力,促进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推广。
(二)坚持服务导向,精心帮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的科学技术面向贫困地区、贫困户,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其他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不同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依赖于不同的科学技术,需要不同的技术服务指导。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坚持服务导向,精心帮扶贫困农户、贫困地区。
首先,坚持靶向服务。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搞好服务是关键。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服务,是加快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重要条件。应当坚持靶向服务,也即村委会、地方政府、技术服务方等方面要依托现代通信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农户、合作社、园区基地的联系,主动研究天气、土壤、虫害等因素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安排专人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不断突破农户增产增收遇到的技术难点、技术盲点。
其次,坚持周到服务。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勇于承认农户缺乏技术、缺乏科技知识以及科学精神欠缺等客观情况,给予农户周到的服务。就服务时间而言,要在第一时间为农户提供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就服务质量而言,要高质量服务农户,相关服务要真正解农户的燃眉之急。就服务内容而言,不能局限于技术的服务,要给予相关的科技知识普及、科學精神的培育,引导农户树立科技意识。就服务方式而言,要方便农户,减少农户因此带来的负担。
最后,坚持长期服务。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久久为功,方见大成效。作为技术服务的提供方,如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要扎根农村,了解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了解农户的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长期服务。作为与技术服务方紧密联系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也要长期关注农户的农业生产,关心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及时向技术服务方提出服务需求。长期的技术服务,需要基于互相尊重构建良好的多边合作关系,化解合作带来的误会分歧,形成基于合作共赢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无论是技术服务的提供方,还是技术服务的需求方,都应当基于促进科技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本小康,积极构建有利于长期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效果导向,加强效益评估
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是科技服务部门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实践活动,是政府机构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实施的实践活动,也是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应当坚持效果导向,加强效益评估,检验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示范推广。
首先,评估技术服务效益。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技术应用与服务是核心工作。如果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就具有生命力,反之,就缺乏生命力,应当及时调整纠正。评估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技术服务效益,既要看到农户增产增收的一面,也要看到技术应用推广的一面,也即相关的技术服务应当切实增加了农户增产增收,应当切实促进了科技技术服务部门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工作,为技术服务部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评估政策效益。示范推进科技精准扶贫,是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重要方面,受相关政策的驱动影响,在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综合影响下,既表现出与当前政策相一致、相协调的一面,也难免表现出与当前政策不一致、不协调的一面。因此,要注意加强政策评估,切实考察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与相关政策的契合程度,要调查研究是否偏离了政策、偏离政策的后果、偏离政策的应对举措等,要注意为调整政策提出预警,为坚持政策发出回应。
最后,评估农户实际效益。农户是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农户对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最有发言权。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耳听。不管是科技服务提供方,还是地方政府,都应加强与农户的联系,倾听农户的声音,关心农户是否在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眼看。不能偏听偏信,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作风,深入农村,深入农户,眼见为实。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心评。要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本着以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之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客观评估农户的实际效益。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现代设备、现代技术、现代思维进行评估,发挥大数据作用,提高评估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新雄.广西精准施策打好“科技扶贫牌”[N].广西日报,2019-02-16
[2]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18年度工作绩效展示[EB/OL].(2018-12-13)[2019-05-23].http://www.gxny.gov.cn/xxgk/jcxxgk/tzgg_43/201812/t20181213_536875.html
[3]邓国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核动力”[J].当代广西,2018(15)
[4]邓国富.科技扶贫奏强音[J].当代广西,2018(8)
[5]创新撬动活力广西——2018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亮点回眸[N].广西日报,2019-01-23
[6]曾馥平,曾昭霞,等.科技引领“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中国科学院广西环江县定点科技扶贫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6)
[7]曾馥平,张浩,段瑞.重大需求促创新 协同发展解贫困——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扶贫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8]自治区科技厅党组关于印发《广西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31)[2019-05-23].http://www.gxst.gov.cn/gxkjt/dtxx/20190131/001003_96014f1a-241d-4c74-b186-cb95cc480cdc.htm
[9]产业扶贫创新机制成典型——2018年广西农业发展成就回眸[N].广西日报,2019-01-08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广西 科技精准扶贫 模式 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1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找准突破口,加大投入,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7年底的2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贫困户、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在科技精准扶贫方面,广西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538场次、29.94万人次,引进、示范推广优新品种2230个次,认定建设星创天地159家,指导和支持建设贫困县农业科技园区31个,科技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实施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探讨广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与示范推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科技精准扶贫的基本经验
在科技精准扶贫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理论结合实际,发挥科技制度机制优势,综合运用多方面政策,集聚多领域多行业要素,积极探索,破解历史和现实难题,找准致贫原因,走准脱贫路子,积累了科技精准扶贫经验。
(一)深化改革,为科技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在农业科技领域,广西先后出台《关于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2014—2020年)》(2014)、《关于加快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广西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2016)、《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2016)、《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广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2018)、《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等制度政策,深化农业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動力。
(二)加强人才培养,为科技精准扶贫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科技精准扶贫的关键。广西先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1)、《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2015)、《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2015)、《2018年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2018)、《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12)等制度政策,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为科技精准扶贫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2018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859名,全区累计达到58842名;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300多人,累计达1400多人,培养现代青年女农场主100人,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200多人。广西农科院重点围绕前瞻学科发展态势、农业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引进,打造了135个院属创新团队,培育了51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服务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
科技精准扶贫,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只有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把良种良法带给广大农户,才能真正实现农户增产增收。近年来,仅广西农业科学院先后转化推广“野酿1号”“野酿2号”等良种,推广红薯深松垄栽培技术、灵芝大棚种植技术、百香果高架栽培技术、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桑葚深加工关键技术等良法,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7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多项,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二、广西科技精准扶贫主要模式
广西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整合科技项目安排,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技术、人才优势,立足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应用推广,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带动型、科技项目带动型、科研院所带动型、高校带动型、园区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一)科技特派员带动型
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福建省南平市首创。2003年,广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至今已有超过120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精准扶贫一线。2017年,《广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重点任务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水平、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选派科技特派员、加快推动农村科技创业和科技精准扶贫据统计。2018年广西共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2873名,服务贫困村5339个,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实地科技服务总次数6.4万人次,指导服务科技种养基地2597个。科技特派员带动精准扶贫,主要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资金入股、中介服务、创业服务基地建设等,与农户、企业、基地等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实现科技与农村农业有机结合,在食用菌种植、甘蔗种植、桑蚕产业发展、柑橘种植、林业发展等方面,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科技项目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是广西科技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之一。国家科技部《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统筹资源,协同扶贫”,做到“项目精准安排”,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将年度科技扶贫计划转化为“具体科技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农户脱贫致富。2019年2月,广西出台《广西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强调,“整合科技资源,引导各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实施各类各级科技项目”,“强化科技项目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作用,确保项目实施出实效、出典型、有影响”。 2016—2017年立项的科技扶贫类项目共有116项,分为“革命老区及贫困县科技精准扶贫示范”“科技精准扶贫专项”两类,包括“西林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创业基地及科技能力建设示范”“古文乡义和村土鸡生态养殖技术改良创新与推广示范”“融水特色香粳糯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其生态稻产业化示范推广”“珍珠李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等项目,项目覆盖广西14个设区市,资金达到13157万元。
(三)科研院所带动型
科研院所带动精准脱贫是广西科技精准扶贫的重要实践。科研院所是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集中了大量优质的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资源,是科技精准扶贫的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对口帮扶单位,通过开展生态移民—异地扶贫、岩溶山区植被复合经营和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开展林下种草养牛、中草药生态种植,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等,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高校带动型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科技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而且通过教育扶贫,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科技精准扶贫是高校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表现。《广西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组织相关高校“与未脱贫摘帽贫困县建立科技精准帮扶结对”。高校带动科技精准扶贫,主要通过培养科技意识、科技思维、传播科技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等进行。在培养农民科技意识、科技思维方面,高校主要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主要对象是种植户、养殖户和贫困户。在传播科技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方面,高校主要是手把手教农民种植养殖、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等,主要力量是理工科院校。相关的种植技术包括银杏、油茶、金花茶、猕猴桃、食用菌等种植技术;养殖方面的技术包括生态生猪养殖、山羊品种改良和养殖模式改进等。
(五)园区带动型
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创新载体,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技术集成、要素集聚、应用示范、辐射带动等作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指出,到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到2025年,“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广西目前有7家国家农业科技园,80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分布在百色、北海、桂林、贺州、钦州、来宾和玉林等地。农业科技园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农业,集聚科技攻关、科技转化、科技示范等要素,促进科技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促进科技成果服务农民增产增收,带动了广大农户脱贫致富。2018年,广西累计投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710亿元,启动创建示范区(园、点)8232个,其中54个贫困县获认定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74个、县级示范区180个、乡级示范园301个。各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用工劳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22万户。
(六)政府部门带动型
政府部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科技部门,如科技部、科技厅、科技局等是科技精准扶贫的核心力量。政府部门带动科技精準扶贫,主要包括扶贫调研、组织远程培训、政策制定与实施、赠送扶贫物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在政府部门带动下,科技企业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了科技种植、科技养殖,把科技、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整合起来,把科技信息、科技政策精准推送给农户,增强了农户的科技能力,密切了政府部门和农户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致富奔小康合奏曲。
三、广西科技精准扶贫主要模式的示范推广策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广西的重要发展目标。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广西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应当结合实际,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导向、效果导向,积极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继续发挥制度政策优势,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
不同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形成于不同的环境之下,是贫困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满足自身脱贫致富奔小康、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为主要目的,结合相关政策制度,主动选择、主动探索的结果。因此,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
首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示范推进精准扶贫模式,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深入调研当地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研究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生态效益,不能为了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赖以发展的根本,是贫困农户生存生活的依托,离开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难以脱贫致富,而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科技精准扶贫中,种植养殖技术得到推广,种植养殖规模在不同地区得到扩大,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必须高度重视扩大规模带来的生态问题,要考虑水资源、土壤等方面的承受能力,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为了完成脱贫致富目标,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坚持经济发展需求导向。经济发展是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衡量某一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优劣的重要方面。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深入调研当地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农村经济结构,研究农产品供给侧、需求侧,确保模式的推广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优化。如果某一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推广,虽然能在短期内帮助农户脱贫致富,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带来农产品供给同质化,就很容易使得市场饱和,农产品滞销,最终受损失的必然是农户。农村经济、农业始终与工业、服务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应当把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示范推广,与当地农产品加工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服务业发展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协调发展。 最后,坚持科学精神培育需求导向。科技精准扶贫,核心是科技的应用推广,但根本在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具有了科学思维,养成了科学精神,有利于接受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在应用科技上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科技精准扶贫。科技精准扶贫,涉及不同的主体,农户是中心。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切实培养农户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不能局限于教会农户一项技术,要让农户认识科技的优势,尊重科技,了解科技,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勇于坚持科学精神,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能落地结果。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对农户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学龄期成员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现代人,成为农户应用科技促进农业生产的又一推动力,促进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推广。
(二)坚持服务导向,精心帮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的科学技术面向贫困地区、贫困户,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其他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不同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依赖于不同的科学技术,需要不同的技术服务指导。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坚持服务导向,精心帮扶贫困农户、贫困地区。
首先,坚持靶向服务。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搞好服务是关键。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服务,是加快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重要条件。应当坚持靶向服务,也即村委会、地方政府、技术服务方等方面要依托现代通信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农户、合作社、园区基地的联系,主动研究天气、土壤、虫害等因素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安排专人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不断突破农户增产增收遇到的技术难点、技术盲点。
其次,坚持周到服务。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勇于承认农户缺乏技术、缺乏科技知识以及科学精神欠缺等客观情况,给予农户周到的服务。就服务时间而言,要在第一时间为农户提供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就服务质量而言,要高质量服务农户,相关服务要真正解农户的燃眉之急。就服务内容而言,不能局限于技术的服务,要给予相关的科技知识普及、科學精神的培育,引导农户树立科技意识。就服务方式而言,要方便农户,减少农户因此带来的负担。
最后,坚持长期服务。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要久久为功,方见大成效。作为技术服务的提供方,如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要扎根农村,了解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了解农户的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长期服务。作为与技术服务方紧密联系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也要长期关注农户的农业生产,关心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及时向技术服务方提出服务需求。长期的技术服务,需要基于互相尊重构建良好的多边合作关系,化解合作带来的误会分歧,形成基于合作共赢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无论是技术服务的提供方,还是技术服务的需求方,都应当基于促进科技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本小康,积极构建有利于长期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效果导向,加强效益评估
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是科技服务部门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实践活动,是政府机构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实施的实践活动,也是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应当坚持效果导向,加强效益评估,检验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示范推广。
首先,评估技术服务效益。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技术应用与服务是核心工作。如果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就具有生命力,反之,就缺乏生命力,应当及时调整纠正。评估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技术服务效益,既要看到农户增产增收的一面,也要看到技术应用推广的一面,也即相关的技术服务应当切实增加了农户增产增收,应当切实促进了科技技术服务部门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工作,为技术服务部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评估政策效益。示范推进科技精准扶贫,是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重要方面,受相关政策的驱动影响,在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综合影响下,既表现出与当前政策相一致、相协调的一面,也难免表现出与当前政策不一致、不协调的一面。因此,要注意加强政策评估,切实考察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与相关政策的契合程度,要调查研究是否偏离了政策、偏离政策的后果、偏离政策的应对举措等,要注意为调整政策提出预警,为坚持政策发出回应。
最后,评估农户实际效益。农户是示范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农户对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最有发言权。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耳听。不管是科技服务提供方,还是地方政府,都应加强与农户的联系,倾听农户的声音,关心农户是否在推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眼看。不能偏听偏信,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作风,深入农村,深入农户,眼见为实。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心评。要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本着以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之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客观评估农户的实际效益。评估农户实际效益,需要用现代设备、现代技术、现代思维进行评估,发挥大数据作用,提高评估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新雄.广西精准施策打好“科技扶贫牌”[N].广西日报,2019-02-16
[2]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18年度工作绩效展示[EB/OL].(2018-12-13)[2019-05-23].http://www.gxny.gov.cn/xxgk/jcxxgk/tzgg_43/201812/t20181213_536875.html
[3]邓国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核动力”[J].当代广西,2018(15)
[4]邓国富.科技扶贫奏强音[J].当代广西,2018(8)
[5]创新撬动活力广西——2018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亮点回眸[N].广西日报,2019-01-23
[6]曾馥平,曾昭霞,等.科技引领“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中国科学院广西环江县定点科技扶贫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6)
[7]曾馥平,张浩,段瑞.重大需求促创新 协同发展解贫困——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扶贫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8]自治区科技厅党组关于印发《广西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31)[2019-05-23].http://www.gxst.gov.cn/gxkjt/dtxx/20190131/001003_96014f1a-241d-4c74-b186-cb95cc480cdc.htm
[9]产业扶贫创新机制成典型——2018年广西农业发展成就回眸[N].广西日报,2019-01-08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