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动画行业成绩傲人,其中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最具代表性。著名动画艺术大师万籁鸣老先生的代表作《大闹天宫》更是享誉国际。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动画行业却不进反退,进入了低迷期。本文就中国现今的动画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当代的动画教育事业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动画发展 动画教育 传统文化的运用
一 中国动画教育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动画产业日渐繁荣。截止2016年,中国开设与动画相关专业的高校有一千多家,每年毕业的人数也非常之多。然而与人才市场上如此多动画专业人士数量不相匹配的是,中国精品动画的产出量并不高。各种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充斥着广大的动画市场。动画作品缺乏思想和内涵,动画设计毫无新意,这些都表明在表面繁荣的中国动画产业背后,其实存在着巨大的泡沫成分。
实际上,虽然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在迅速扩大,但师资力量却无法和它的发展规模相匹配。许多学校的动画教育模式都过于脱离实际,培养目标也并不明确。许多学校的动画教学都是以绘画为基础,直到第三年才开始接触一些专业性的动画技术。而且即使就绘画而言,对这方面的培养学校也并不重视。艺术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学生对于中国的民俗和历史文化漠不关心。许多学生不仅动画技术不够成熟,美工技术、文学修养也同样非常差。先说技术方面,当代中国的许多动画设计都存在着设计粗糙、风格雷同等问题。不仅如此,建模重复使用,人物动作僵硬,画风随时处于崩坏的状态,诸多问题都展露出中国现今的动画技术有多么不成熟。再来看艺术方面,这一块更是中国动画的重灾区,缺少文化熏陶的动画设计者对欧美、日韩的创意借鉴十分依赖。不管是动画分镜、场景设置还是人物设计,甚至是作品的剧情主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抄袭。学生作品缺少原创性,过度挪用他人的东西,是现今动画行业低迷的主要原因。
最为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回顾下中国动画产业最辉煌的六十到八十年代,彼时的动画作品都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无论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背景,还是《骄傲的将军》中对戏曲元素的融入,这些成功的作品很好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而如今的动画产业不利用已有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再创新,反而一味模仿其他国家的东西,结果丢失掉了自己的风格,所有的动画作品从各方面都日趋同质化。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的动画教育相当不成功。
二 传统素材在动画教育中运用和改编
(一)丰富的素材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小说、戏剧、神话故事,其素材可谓丰富多样。每年都有大量根据这些古典文化或者神话传说改编的影视剧出现在电视和大银幕上。这些素材其实也是动画设计者的宝库,早年的动画设计大量取材古典文学和民间传说,比如《大闹天宫》便是改编自中国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前八回。还有许多八零九零后的童年回忆《天书奇谭》,则改编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另一部作品《三遂平妖传》。除此之外,上个世纪的动画制作者在人物设计,场景绘制也都大量采用具有明显特色的中国元素。例如《葫芦娃》系列中的皮影剪纸,《天书奇谭》里“生旦净末丑”等京剧脸谱模样的人物形象,《小蝌蚪找妈妈》里水墨画风格的场景。还有对一些成语文字的具象化。如《骄傲的将军》中敌人来袭的场景,导演便根据“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典故,用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城墙的景象描绘出大敌当前的紧迫感。这些都是动画作品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二)合理的改编运用
古典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有个词叫旧瓶装新酒。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艺术瑰宝都是通过今人对前人作品的不断总结修改,去芜存菁,最终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例如著名小说《水浒传》,这本小说内容便是在元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以及《梁山五虎大劫牢》等元杂剧的基础进行融合再创作而成。也因此,《水浒传》在许多段落的描写上对于原剧本的内容都进行了二度创作。同样,动画设计在对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吸收运用上也能贴合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再次创作加工。比如万籁鸣老先生的代表作《大闹天宫》,动画直接以孙悟空砸烂玉皇大帝的天宫,返回花果山作为结局。抹掉了后面的五指山和取经戏份,象征着底层人民反抗上层权贵的最终胜利。这就是属于动画设计者本人对于原著的二次创作加工,是对原素材进行符合主题改编的范例。
在学生进行对民间故事的在创作时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我们以愚公移山為例,愚公移山是出自战国思想家列子的作品《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讲述住在北山愚公因为门前有两座大山,出行非常不方便,因此打算挖掉两座大山。邻居智叟嘲笑他在白费力气,愚公则反驳智叟说自己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挖下去终会将山铲平。天帝听说此事后,被其诚心感动,于是派下大力神搬走了愚公门前的两座山。通常观点认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旨在展现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告诉大家“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但学生根据自己想要展现的作品主旨,也能进行相应改编。例如要做一个讽刺动画,可以将故事改编为愚公门前的山被搬走,但因为愚公门前的大道“无陇断焉”,来往的人络绎不绝,道路拥挤,愚公出行依旧艰难,以此讽刺对事物的无用功。又或者对原故事的结局进行更改,愚公在日积月累的挖山无果后,终于明白山不动我动的道理,带着家人搬到其他交通更方便的地方去了,作品借此阐述做人需要灵活变通,多加思考的道理。传统文化素材是设计师手里的橡皮泥,合理的改编运用,做出自己想要的或者社会主流接受的形象和作品,在宣传自己作品的同时,完成中华文化的传播,才算是利用好了传统文化素材。
三 结语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的重视,我国的动画教育的教育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教育模式也会更注重学生个人风格和创新能力。加强动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们将民俗故事、历史文化熟练运用到自己喜爱的动画产业中的去。不管是做动画编剧、人物设计还是导演或者采声,动画工作者都能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的民俗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让我国动画作品再现上个世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现状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71-77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H09F00)
【关键词】:动画发展 动画教育 传统文化的运用
一 中国动画教育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动画产业日渐繁荣。截止2016年,中国开设与动画相关专业的高校有一千多家,每年毕业的人数也非常之多。然而与人才市场上如此多动画专业人士数量不相匹配的是,中国精品动画的产出量并不高。各种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充斥着广大的动画市场。动画作品缺乏思想和内涵,动画设计毫无新意,这些都表明在表面繁荣的中国动画产业背后,其实存在着巨大的泡沫成分。
实际上,虽然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在迅速扩大,但师资力量却无法和它的发展规模相匹配。许多学校的动画教育模式都过于脱离实际,培养目标也并不明确。许多学校的动画教学都是以绘画为基础,直到第三年才开始接触一些专业性的动画技术。而且即使就绘画而言,对这方面的培养学校也并不重视。艺术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学生对于中国的民俗和历史文化漠不关心。许多学生不仅动画技术不够成熟,美工技术、文学修养也同样非常差。先说技术方面,当代中国的许多动画设计都存在着设计粗糙、风格雷同等问题。不仅如此,建模重复使用,人物动作僵硬,画风随时处于崩坏的状态,诸多问题都展露出中国现今的动画技术有多么不成熟。再来看艺术方面,这一块更是中国动画的重灾区,缺少文化熏陶的动画设计者对欧美、日韩的创意借鉴十分依赖。不管是动画分镜、场景设置还是人物设计,甚至是作品的剧情主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抄袭。学生作品缺少原创性,过度挪用他人的东西,是现今动画行业低迷的主要原因。
最为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回顾下中国动画产业最辉煌的六十到八十年代,彼时的动画作品都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无论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背景,还是《骄傲的将军》中对戏曲元素的融入,这些成功的作品很好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而如今的动画产业不利用已有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再创新,反而一味模仿其他国家的东西,结果丢失掉了自己的风格,所有的动画作品从各方面都日趋同质化。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的动画教育相当不成功。
二 传统素材在动画教育中运用和改编
(一)丰富的素材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小说、戏剧、神话故事,其素材可谓丰富多样。每年都有大量根据这些古典文化或者神话传说改编的影视剧出现在电视和大银幕上。这些素材其实也是动画设计者的宝库,早年的动画设计大量取材古典文学和民间传说,比如《大闹天宫》便是改编自中国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前八回。还有许多八零九零后的童年回忆《天书奇谭》,则改编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另一部作品《三遂平妖传》。除此之外,上个世纪的动画制作者在人物设计,场景绘制也都大量采用具有明显特色的中国元素。例如《葫芦娃》系列中的皮影剪纸,《天书奇谭》里“生旦净末丑”等京剧脸谱模样的人物形象,《小蝌蚪找妈妈》里水墨画风格的场景。还有对一些成语文字的具象化。如《骄傲的将军》中敌人来袭的场景,导演便根据“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典故,用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城墙的景象描绘出大敌当前的紧迫感。这些都是动画作品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二)合理的改编运用
古典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有个词叫旧瓶装新酒。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艺术瑰宝都是通过今人对前人作品的不断总结修改,去芜存菁,最终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例如著名小说《水浒传》,这本小说内容便是在元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以及《梁山五虎大劫牢》等元杂剧的基础进行融合再创作而成。也因此,《水浒传》在许多段落的描写上对于原剧本的内容都进行了二度创作。同样,动画设计在对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吸收运用上也能贴合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再次创作加工。比如万籁鸣老先生的代表作《大闹天宫》,动画直接以孙悟空砸烂玉皇大帝的天宫,返回花果山作为结局。抹掉了后面的五指山和取经戏份,象征着底层人民反抗上层权贵的最终胜利。这就是属于动画设计者本人对于原著的二次创作加工,是对原素材进行符合主题改编的范例。
在学生进行对民间故事的在创作时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我们以愚公移山為例,愚公移山是出自战国思想家列子的作品《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讲述住在北山愚公因为门前有两座大山,出行非常不方便,因此打算挖掉两座大山。邻居智叟嘲笑他在白费力气,愚公则反驳智叟说自己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挖下去终会将山铲平。天帝听说此事后,被其诚心感动,于是派下大力神搬走了愚公门前的两座山。通常观点认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旨在展现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告诉大家“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但学生根据自己想要展现的作品主旨,也能进行相应改编。例如要做一个讽刺动画,可以将故事改编为愚公门前的山被搬走,但因为愚公门前的大道“无陇断焉”,来往的人络绎不绝,道路拥挤,愚公出行依旧艰难,以此讽刺对事物的无用功。又或者对原故事的结局进行更改,愚公在日积月累的挖山无果后,终于明白山不动我动的道理,带着家人搬到其他交通更方便的地方去了,作品借此阐述做人需要灵活变通,多加思考的道理。传统文化素材是设计师手里的橡皮泥,合理的改编运用,做出自己想要的或者社会主流接受的形象和作品,在宣传自己作品的同时,完成中华文化的传播,才算是利用好了传统文化素材。
三 结语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的重视,我国的动画教育的教育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教育模式也会更注重学生个人风格和创新能力。加强动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们将民俗故事、历史文化熟练运用到自己喜爱的动画产业中的去。不管是做动画编剧、人物设计还是导演或者采声,动画工作者都能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的民俗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让我国动画作品再现上个世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现状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71-77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H09F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