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条出自青川农民的朴实标语,激励着全县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同时也传遍了汶川地震灾区,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一座精神丰碑。
从3年前的疮痍满目到如今的勃勃生机,从当初的悲痛哀伤到今天的灿烂笑脸。
青川,这个一度被称为“孤岛”的“5•12”极重灾区,再度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从乔庄到关庄,从竹园到沙州,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处处崛起美丽的新家园。
“地震后,青川人以‘两幅标语’为精神支撑,奋力自救与重建,使青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一语中的。
在纪念“5•12”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来到青川县,感受震后的巨变,见证青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
从自救到重建,两条标语的感召
“两幅标语”的原创人是黄坪乡枣树村独臂村民石光武。
枣树村距青川县城不到10公里,“5•12”地震导致村民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全村207户村民,只有4户加固,其余全部是重建。”村支书罗应碧回忆着当时的严峻。
村口右臂残疾的村民石光武望着残垣断壁无语凝噎,他意识到:家已经没了。但是,生性乐观的他没有消沉,不停安慰聋哑妻子:“只要活着就好,房子毁了大不了从头再来。”石光武不仅带头建房还鼓励邻居抗灾自救。
“对,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村党支部书记罗义碧和时任村委会主任雍明当即把这朴实的语言提炼成两幅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粘贴在村民尚元进、李玉明家的墙上,激励大家奋起自救和恢复重建。从此,枣树人在“两幅”标语的激励下,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次年7月,该村第一个在全县率先完成农房重建工作。
枣树村“两幅标语”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县,县委、县政府把这两句话概括成青川抗震救灾精神,在全县进行宣传和推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迅速奋起自救,掀起了灾后恢复重建热潮。
2008年8月3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枣树村看望慰问群众,盛赞两条标语写得好:“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不能住着别墅吃红薯”
随着两幅标语响彻汶川地震灾区,鼓舞着灾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美好新家园,青川的重建步伐也大大加快。
“5•12”地震两年多,一个崭新的青川基本建成:独具魅力的川北民居,纵横交错的水泥道路,美丽如画的乡村院落,群众生活恢复了平静,地震重创的痕迹日渐抹平。但,这只是输血,如果没有产业跟进,老百姓没有收入来源,势必会陷入“住着别墅吃红薯”的困境。青川县继续践行“两幅标语”的号召,利用浙江省对口援建契机,迅速启动产业重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5•12”地震中,青川县工业“全军覆没”。重建伊始,县委、县政府迅速高起点谋划,科学调整结构,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两高一低”型,龙头带动型企业加快发展,积极组织工业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目前,已投入资金1660万元,重点扶持了川珍实业、电解锰、白龙茶叶、蓉成制药等12家发展势头好、就业岗位多、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吸引了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蓝天制衣有限公司等9家浙江企业入驻,竹园100亿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农业是青川的传统产业,县委、县政府按照“一村一品、多村成片”、“一乡一业、一业成带”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红光乡东河口村山清水秀,交通发达,是文明示范新村。地震时,这里山崩地陷,吞没了村小学及附近4个组,780余人遇难,产业化为乌有……然而东河口人没有被灾难吓倒,他们以“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长毛兔养殖业,50余户群众养殖长毛兔两万余只,去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3400余元,超过了震前水平。
偏僻的石坝乡400多人遇难,传统的种养业毁之殆尽。为了让群众迅速恢复生产,乡党委推行“党员大户+养殖户+公司”的运行模式,帮助中心村返乡党员贾荣建立獭兔养殖场。尔后,乡党委、政府与贾荣签订带领群众致富合同,引导帮助中心村300余户群众和周围3个村群众养殖獭兔,建成了石壩乡獭兔养殖小区,发展了一批养殖獭兔大户。
在青川,党员“连心”工程是县委推出的农村产业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帮扶工程,其核心是每个村党支部确定1-5名党员产业大户为党员示范户,每位党员示范户联系3-5名普通党员,每位普通党员帮带数名群众发展产业,全面形成以支部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产业互助发展体系。
位于朝阳河上游的马公乡窝前村是广元市最大的地质滑坡体,地震时滑坡1500万余立方米,38名群众不幸丧生。乡党委不等不靠,确定党员示范户5户,联系党员52名,帮扶300余户群众种植柴胡、天麻等中药材1200余亩,去年全乡群众人均增收500余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委实施智力倍增工程,不仅组织所有科级以上干部赴浙江参加培训,还分批组织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村级组织干部赴浙“洗脑”,并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农户”、“支部+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了白龙湖水产养殖小区、三锅现代农业示范园、青溪阴平旅游小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去年全县人均增收1000余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也过上了好日子。”在青川,我们处处都能听到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
“经过3年重建磨练,我们的干部都成了复合型干部”
“经过3年重建磨砺,青川县各级党组织都成了坚强的堡垒,干部全成了复合型干部。”青川县人民政府县长陈正永欣慰地说,“3年干了平时若干年的工作,我们的党员干部在重建家园中经受住了考验。”
“质量技术要提高,全靠支部找门道。”去年3月,青川川珍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围绕生产、包装、销售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设立5个党小组,在产品质量、工艺和效益上展开大比拼,所有党员奔着“示范党小组”和“党员示范岗”而去,帮助公司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比地震前提高了30%。
“堡垒强不强,全靠领头羊;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这也是位于白龙湖畔的沙州镇居山村村民的共识。村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重新设置了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生猪养殖等3个党小组,各党小组选了产业项目信息员、技术员、销售员,帮助党员、群众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全村已开辟茶园3000余亩,养殖生猪8000余头、有机鱼300余箱,三大产业年创收600多万元,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满意度节节攀升。
在3年重建中,全县党员和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冲在灾后重建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2009年11月16日下午,茶坝乡炉场村上元组发生大火,乡党委书记雍如品立即带领乡干部赶往现场灭火,忙着指挥大家抬木梯,登房背……突然,一阵烟雾扑面而来,雍如品连呛几口,晕倒在地,干部群众赶忙扶起他,但他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雍书记这样的干部不是特例。“灾后重建不仅使青川的硬件和产业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使我们这些干部发生转型,从单一型干部变成了一专多能的干部。”大院回族乡党委副书记刘会芳感慨地说。地震前,她只管党务,工作单纯轻松。灾后重建中,她承担了中央基金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刘会芳不得不从头开始,学设计、学建筑、学监管、学环保,从一个建筑、环保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建筑专家。通过她的努力,全乡中央基金项目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3年重建路也是青川县组织和干部队伍成长之路。县委改革干部选任、考核机制,注重把干部派到重建一线磨砺,从一线选任优秀干部。2009年以来,全县22名一线干部被提拔使用,33名一线干部晋升了非领导职务,整个干部队伍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高度好评。
从3年前的疮痍满目到如今的勃勃生机,从当初的悲痛哀伤到今天的灿烂笑脸。
青川,这个一度被称为“孤岛”的“5•12”极重灾区,再度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从乔庄到关庄,从竹园到沙州,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处处崛起美丽的新家园。
“地震后,青川人以‘两幅标语’为精神支撑,奋力自救与重建,使青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一语中的。
在纪念“5•12”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来到青川县,感受震后的巨变,见证青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
从自救到重建,两条标语的感召
“两幅标语”的原创人是黄坪乡枣树村独臂村民石光武。
枣树村距青川县城不到10公里,“5•12”地震导致村民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全村207户村民,只有4户加固,其余全部是重建。”村支书罗应碧回忆着当时的严峻。
村口右臂残疾的村民石光武望着残垣断壁无语凝噎,他意识到:家已经没了。但是,生性乐观的他没有消沉,不停安慰聋哑妻子:“只要活着就好,房子毁了大不了从头再来。”石光武不仅带头建房还鼓励邻居抗灾自救。
“对,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村党支部书记罗义碧和时任村委会主任雍明当即把这朴实的语言提炼成两幅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粘贴在村民尚元进、李玉明家的墙上,激励大家奋起自救和恢复重建。从此,枣树人在“两幅”标语的激励下,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次年7月,该村第一个在全县率先完成农房重建工作。
枣树村“两幅标语”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县,县委、县政府把这两句话概括成青川抗震救灾精神,在全县进行宣传和推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迅速奋起自救,掀起了灾后恢复重建热潮。
2008年8月3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枣树村看望慰问群众,盛赞两条标语写得好:“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不能住着别墅吃红薯”
随着两幅标语响彻汶川地震灾区,鼓舞着灾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美好新家园,青川的重建步伐也大大加快。
“5•12”地震两年多,一个崭新的青川基本建成:独具魅力的川北民居,纵横交错的水泥道路,美丽如画的乡村院落,群众生活恢复了平静,地震重创的痕迹日渐抹平。但,这只是输血,如果没有产业跟进,老百姓没有收入来源,势必会陷入“住着别墅吃红薯”的困境。青川县继续践行“两幅标语”的号召,利用浙江省对口援建契机,迅速启动产业重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5•12”地震中,青川县工业“全军覆没”。重建伊始,县委、县政府迅速高起点谋划,科学调整结构,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两高一低”型,龙头带动型企业加快发展,积极组织工业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目前,已投入资金1660万元,重点扶持了川珍实业、电解锰、白龙茶叶、蓉成制药等12家发展势头好、就业岗位多、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吸引了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蓝天制衣有限公司等9家浙江企业入驻,竹园100亿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农业是青川的传统产业,县委、县政府按照“一村一品、多村成片”、“一乡一业、一业成带”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红光乡东河口村山清水秀,交通发达,是文明示范新村。地震时,这里山崩地陷,吞没了村小学及附近4个组,780余人遇难,产业化为乌有……然而东河口人没有被灾难吓倒,他们以“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长毛兔养殖业,50余户群众养殖长毛兔两万余只,去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3400余元,超过了震前水平。
偏僻的石坝乡400多人遇难,传统的种养业毁之殆尽。为了让群众迅速恢复生产,乡党委推行“党员大户+养殖户+公司”的运行模式,帮助中心村返乡党员贾荣建立獭兔养殖场。尔后,乡党委、政府与贾荣签订带领群众致富合同,引导帮助中心村300余户群众和周围3个村群众养殖獭兔,建成了石壩乡獭兔养殖小区,发展了一批养殖獭兔大户。
在青川,党员“连心”工程是县委推出的农村产业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帮扶工程,其核心是每个村党支部确定1-5名党员产业大户为党员示范户,每位党员示范户联系3-5名普通党员,每位普通党员帮带数名群众发展产业,全面形成以支部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产业互助发展体系。
位于朝阳河上游的马公乡窝前村是广元市最大的地质滑坡体,地震时滑坡1500万余立方米,38名群众不幸丧生。乡党委不等不靠,确定党员示范户5户,联系党员52名,帮扶300余户群众种植柴胡、天麻等中药材1200余亩,去年全乡群众人均增收500余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委实施智力倍增工程,不仅组织所有科级以上干部赴浙江参加培训,还分批组织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村级组织干部赴浙“洗脑”,并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农户”、“支部+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了白龙湖水产养殖小区、三锅现代农业示范园、青溪阴平旅游小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去年全县人均增收1000余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也过上了好日子。”在青川,我们处处都能听到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
“经过3年重建磨练,我们的干部都成了复合型干部”
“经过3年重建磨砺,青川县各级党组织都成了坚强的堡垒,干部全成了复合型干部。”青川县人民政府县长陈正永欣慰地说,“3年干了平时若干年的工作,我们的党员干部在重建家园中经受住了考验。”
“质量技术要提高,全靠支部找门道。”去年3月,青川川珍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围绕生产、包装、销售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设立5个党小组,在产品质量、工艺和效益上展开大比拼,所有党员奔着“示范党小组”和“党员示范岗”而去,帮助公司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比地震前提高了30%。
“堡垒强不强,全靠领头羊;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这也是位于白龙湖畔的沙州镇居山村村民的共识。村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重新设置了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生猪养殖等3个党小组,各党小组选了产业项目信息员、技术员、销售员,帮助党员、群众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全村已开辟茶园3000余亩,养殖生猪8000余头、有机鱼300余箱,三大产业年创收600多万元,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满意度节节攀升。
在3年重建中,全县党员和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冲在灾后重建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2009年11月16日下午,茶坝乡炉场村上元组发生大火,乡党委书记雍如品立即带领乡干部赶往现场灭火,忙着指挥大家抬木梯,登房背……突然,一阵烟雾扑面而来,雍如品连呛几口,晕倒在地,干部群众赶忙扶起他,但他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雍书记这样的干部不是特例。“灾后重建不仅使青川的硬件和产业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使我们这些干部发生转型,从单一型干部变成了一专多能的干部。”大院回族乡党委副书记刘会芳感慨地说。地震前,她只管党务,工作单纯轻松。灾后重建中,她承担了中央基金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刘会芳不得不从头开始,学设计、学建筑、学监管、学环保,从一个建筑、环保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建筑专家。通过她的努力,全乡中央基金项目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3年重建路也是青川县组织和干部队伍成长之路。县委改革干部选任、考核机制,注重把干部派到重建一线磨砺,从一线选任优秀干部。2009年以来,全县22名一线干部被提拔使用,33名一线干部晋升了非领导职务,整个干部队伍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高度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