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话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这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目前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定推广,这具有必然性,但还不够系统和成熟。基于此,本文就对话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对话教学法;高中历史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师生间的尊重以及信任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前提。没有尊重和信任,就没有民主与和谐的教学环境,也就没有对话。在对话教学中,课堂气氛一定要民主和谐,师生之间一定要彼此信任,通过师生以及书本三者的相互对话来学习新知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高课堂效益。
一、巧妙创设真实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兴趣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常都得依靠信息丰富的教学情境,因此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创建有利于对话出现的教学情景,以确保全部学生都能融入对话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将真实的情境展示出来。比如,关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目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视频,“当欧洲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时,德意志地区国土广大,但却是四分五裂。由于力量分散,政治地位低,影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数百年以来,德意志人非常渴望国家的统一。”通过视频让学生与历史场景对话,让学生德意志统一之前历史情境,深刻感受德国统一的必然性和德国统一对德国历史和欧洲历史的影响。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历史情境,以实现学生与历史的对话。比如讲解西周的宗法制可以采用模拟历史剧;讲解秦朝初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时候,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通过创造真实的历史对话情景,可以培养学生对话的兴趣,扩展对话内涵。
二、根据课程的不同,采取最适宜的对话方式
对话教学的形式多样,比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会与学生的对话等。如果教学内容不一样,学生的基础不同,则对话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所以,历史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及其对象的具体特征,采取一种与学生认知需求实际最相符的对话形式。同时,也可以将几种对话方法进行结合,创设立体式的对话网络。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文学的繁荣》一课时,师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课文“资料回放”部分,就可以选择师生对话形式开展教学,以达到准确理解“不管是了解艺术品还是单个艺术家亦或是一群艺术家,首先要正确了解其所在时代的风俗习惯”,从而得出结论“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或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意识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升华,历史学科能力得到提高。
三、巧妙进行问题启发,把握对话方向
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针对学习内容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设置是否有价值,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方向有直接的作用。教师在合适的时候引进一些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实现对对话的引领。在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如果教师能在合适的时间提出一些问题,将矛盾交错的背景知识告知学生(通常都是隐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构筑起思维“脚手架”,产生思维涟漪,达到对话高峰,这样对话才能不断拓展以及延续;在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对话中,教师应该结合其自身以及文本之间对话的实践体验,同时联系学生反馈情况,通过一些能起到反弹琵琶以及旁敲侧击等功能的设问句,来引导其思考,激发其质疑,让其自主找出认知过程中的不足,实现“顿悟”以及对已学知识的重构,最终形成独特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例如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章的学习时,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教材内容,教师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从而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然后教师在“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这两种理念的指导下,向学生提出问题“西方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其变革顺序是怎样的?”,通过探究发现中西方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是正好相反。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中西方在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变革顺序不一样?”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涟漪,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全面推动师生之间互动式对话。
四、通过灵活巧妙的评价,引导对话趋向教学目标
在对话教学中,如果学生思维任意奔驰与教学主题不相符时,教师要使用灵活恰当的评价实现“顺学而导”,这样不仅使对话得以正常进行,而且维持了原来的方向;如果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这时教师首先应该对该类生成性教学信息在短时间内形成判断并作出筛选,对那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诙谐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自愿将其放弃,而非没有取舍随意谈论。
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时,有的学生就这样问:“若洪秀全科举没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会不会发生呢?”可以看得出,像这样的问题,学生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认可学生的提问和思考,接着转变话题“我们在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后就会明白了”。这不仅对学生对话的热情给予了肯定,鼓舞了学生继续学习,而且又提高了对话有效性。
总之,对话教学法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关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对话教学,既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小碚,郑苗苗.论对话教学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葛红亚.基于高中厉史新课改的对话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3]张启道.对话教学话题的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11,(6).
[4]徐永琴.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5]马冬升.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分析[J].教育学文摘(理论版),2012,(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对话教学法;高中历史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师生间的尊重以及信任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前提。没有尊重和信任,就没有民主与和谐的教学环境,也就没有对话。在对话教学中,课堂气氛一定要民主和谐,师生之间一定要彼此信任,通过师生以及书本三者的相互对话来学习新知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高课堂效益。
一、巧妙创设真实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兴趣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常都得依靠信息丰富的教学情境,因此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创建有利于对话出现的教学情景,以确保全部学生都能融入对话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将真实的情境展示出来。比如,关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目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视频,“当欧洲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时,德意志地区国土广大,但却是四分五裂。由于力量分散,政治地位低,影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数百年以来,德意志人非常渴望国家的统一。”通过视频让学生与历史场景对话,让学生德意志统一之前历史情境,深刻感受德国统一的必然性和德国统一对德国历史和欧洲历史的影响。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历史情境,以实现学生与历史的对话。比如讲解西周的宗法制可以采用模拟历史剧;讲解秦朝初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时候,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通过创造真实的历史对话情景,可以培养学生对话的兴趣,扩展对话内涵。
二、根据课程的不同,采取最适宜的对话方式
对话教学的形式多样,比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会与学生的对话等。如果教学内容不一样,学生的基础不同,则对话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所以,历史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及其对象的具体特征,采取一种与学生认知需求实际最相符的对话形式。同时,也可以将几种对话方法进行结合,创设立体式的对话网络。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文学的繁荣》一课时,师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课文“资料回放”部分,就可以选择师生对话形式开展教学,以达到准确理解“不管是了解艺术品还是单个艺术家亦或是一群艺术家,首先要正确了解其所在时代的风俗习惯”,从而得出结论“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或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意识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升华,历史学科能力得到提高。
三、巧妙进行问题启发,把握对话方向
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针对学习内容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设置是否有价值,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方向有直接的作用。教师在合适的时候引进一些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实现对对话的引领。在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如果教师能在合适的时间提出一些问题,将矛盾交错的背景知识告知学生(通常都是隐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构筑起思维“脚手架”,产生思维涟漪,达到对话高峰,这样对话才能不断拓展以及延续;在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对话中,教师应该结合其自身以及文本之间对话的实践体验,同时联系学生反馈情况,通过一些能起到反弹琵琶以及旁敲侧击等功能的设问句,来引导其思考,激发其质疑,让其自主找出认知过程中的不足,实现“顿悟”以及对已学知识的重构,最终形成独特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例如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章的学习时,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教材内容,教师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从而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然后教师在“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这两种理念的指导下,向学生提出问题“西方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其变革顺序是怎样的?”,通过探究发现中西方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是正好相反。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中西方在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变革顺序不一样?”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涟漪,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全面推动师生之间互动式对话。
四、通过灵活巧妙的评价,引导对话趋向教学目标
在对话教学中,如果学生思维任意奔驰与教学主题不相符时,教师要使用灵活恰当的评价实现“顺学而导”,这样不仅使对话得以正常进行,而且维持了原来的方向;如果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这时教师首先应该对该类生成性教学信息在短时间内形成判断并作出筛选,对那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诙谐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自愿将其放弃,而非没有取舍随意谈论。
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时,有的学生就这样问:“若洪秀全科举没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会不会发生呢?”可以看得出,像这样的问题,学生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认可学生的提问和思考,接着转变话题“我们在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后就会明白了”。这不仅对学生对话的热情给予了肯定,鼓舞了学生继续学习,而且又提高了对话有效性。
总之,对话教学法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关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对话教学,既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小碚,郑苗苗.论对话教学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葛红亚.基于高中厉史新课改的对话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3]张启道.对话教学话题的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11,(6).
[4]徐永琴.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5]马冬升.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分析[J].教育学文摘(理论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