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小波是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遵从人的价值,弘扬人的尊严,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同时也反对个体虚无主义,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大量采用了时间叙事策略,文章主要针对这一叙事策略的应用与韵味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时间叙事策略;韵味
一、王小波的创作生涯
王小波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出生于北京的他不仅下乡当过知青,还当过工人、民办教师。但是可惜的是,王小波在活着的时候鲜为人知,逝世之后却声名大噪,这未尝不是一种讽刺。虽然说王小波并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但是他“以人为本”的精神观念却透过他的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即便是对于现代道德生活也是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的,所以深受评论家与读者的喜爱。《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这四部王小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清楚的反映了王小波的思想历程,他通过反乌托邦的方式来凸显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安危感。他遵从人的价值,弘扬人的尊严,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同时也反对个体虚无主义。他将一切建立在实际生活中,在那个巨大的文革漩涡中,王小波用他的文字阐述了为什么人的精神被奴役、被压制,就是因为极权的存在,那种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促使新中国面临了一个巨大的人文危机,在这个危机下是累累白骨与不甘的怒号。作者用简洁轻快的故事将这段荒唐的中国历史清晰的演绎了出来,体现了对这段历史的批判与反思。而且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王小波作品中的时间规律并不是按照我们正常的时间规律去记述的。他的作品在叙事的时间上往往呈现出鲜明的相对性、差异性和可变性。
二、王小波小说的时间叙事策略与韵味
从文学本身的内涵塑造上来讲,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拥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意味着整部作品拥有合理的叙事空间。无论是人也好,事也罢,时间能够带给人的是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感官认识,对于每个作者而言,对于时间的观察能够帮助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来看待同一件事,进而使叙述变得立体,具现,所有语言所构建出来的虚拟的情节都能够在时间的侵染下变得实际、具体。而王小波的作品中往往经常会体现出时间的概念化与色彩化,譬如我们上述内容所说的王小波的四部最经典的小说,在名称上就已经体现出了清晰的时间脉络。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往往存在限定的时间范围,譬如说《革命时期的爱情》、《三十而立》,对于读者而言,从题目的时间性上就已经给整部作品圈定了可视的时间界限,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在作品中时间所具有的统治地位,所以通过时间与空间这对相对概念的共鸣效应,淡化了时间本身维度性。正如福柯对时间与空间的叙述,空间被看作是死亡、固定、非辩证的,而时间则代表了富足、丰饶与生命。换句话说时间与空间的差距在于时间是有温度的,而空间则是冰冷的。而王小波在作品中的叙事是呈现出一种反动的态势的,他对空间叙事上的重视往往要高于在时间叙事上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其在一些方面经常不遵守所谓的时间维度,时间仅仅是他进行空间刻画的一扇门,这扇门什么时候开,朝向什么地方开都无所谓,他关注的是对内容本身的刻画。
在王小波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王小波对于时间的态度呈现出一种随意的状态,他并不认为时间是克服人生困境的一个必要的积极因素,相反他虽然在作品中有许多刻画时间的地方,但是往往却很难在人的主客观意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换句话说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其实可能已经通过寥寥几笔写了关于时间的叙述,但是你却很容易忽略这个东西。就像是《革命时期的爱情》在结尾中,王小波用时间的错位追溯主人公的一生,通过时间维度的呼应与跨越,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阐述的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与不舍。其实纵然有许多老人一生看似看淡生死,但是实际上在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能真的将生死置之度外。生命这个近似于时间的概念,谁也不知道当人的思想消亡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世界中会有怎样的轮回效应,或者有,或者没有,那么在时间的漩涡中沉沦,泯灭的不仅仅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生命,还有那份对家人、对朋友、对世界的怀念与渴望。王小波通过时间的交错掩映,深度的将老人在晚年的时候那份自述的心思具现化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老人在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候用时间梳理着那些他深深眷恋着的曾经,一切都是旧的,一切又都是新的。
参考文献
[1] 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从《黄金时代》看王小波对小说艺术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6).
[2] 魏兆玲.自由的书写:王小波小说对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和超越[J].当代经济,2006(03).
[3] 付清泉.不能承受的现实之重——从卡尔维诺看王小波小说创作的悖谬[J].小说评论,2011(02).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时间叙事策略;韵味
一、王小波的创作生涯
王小波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出生于北京的他不仅下乡当过知青,还当过工人、民办教师。但是可惜的是,王小波在活着的时候鲜为人知,逝世之后却声名大噪,这未尝不是一种讽刺。虽然说王小波并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但是他“以人为本”的精神观念却透过他的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即便是对于现代道德生活也是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的,所以深受评论家与读者的喜爱。《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这四部王小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清楚的反映了王小波的思想历程,他通过反乌托邦的方式来凸显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安危感。他遵从人的价值,弘扬人的尊严,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同时也反对个体虚无主义。他将一切建立在实际生活中,在那个巨大的文革漩涡中,王小波用他的文字阐述了为什么人的精神被奴役、被压制,就是因为极权的存在,那种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促使新中国面临了一个巨大的人文危机,在这个危机下是累累白骨与不甘的怒号。作者用简洁轻快的故事将这段荒唐的中国历史清晰的演绎了出来,体现了对这段历史的批判与反思。而且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王小波作品中的时间规律并不是按照我们正常的时间规律去记述的。他的作品在叙事的时间上往往呈现出鲜明的相对性、差异性和可变性。
二、王小波小说的时间叙事策略与韵味
从文学本身的内涵塑造上来讲,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拥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意味着整部作品拥有合理的叙事空间。无论是人也好,事也罢,时间能够带给人的是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感官认识,对于每个作者而言,对于时间的观察能够帮助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来看待同一件事,进而使叙述变得立体,具现,所有语言所构建出来的虚拟的情节都能够在时间的侵染下变得实际、具体。而王小波的作品中往往经常会体现出时间的概念化与色彩化,譬如我们上述内容所说的王小波的四部最经典的小说,在名称上就已经体现出了清晰的时间脉络。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往往存在限定的时间范围,譬如说《革命时期的爱情》、《三十而立》,对于读者而言,从题目的时间性上就已经给整部作品圈定了可视的时间界限,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在作品中时间所具有的统治地位,所以通过时间与空间这对相对概念的共鸣效应,淡化了时间本身维度性。正如福柯对时间与空间的叙述,空间被看作是死亡、固定、非辩证的,而时间则代表了富足、丰饶与生命。换句话说时间与空间的差距在于时间是有温度的,而空间则是冰冷的。而王小波在作品中的叙事是呈现出一种反动的态势的,他对空间叙事上的重视往往要高于在时间叙事上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其在一些方面经常不遵守所谓的时间维度,时间仅仅是他进行空间刻画的一扇门,这扇门什么时候开,朝向什么地方开都无所谓,他关注的是对内容本身的刻画。
在王小波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王小波对于时间的态度呈现出一种随意的状态,他并不认为时间是克服人生困境的一个必要的积极因素,相反他虽然在作品中有许多刻画时间的地方,但是往往却很难在人的主客观意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换句话说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其实可能已经通过寥寥几笔写了关于时间的叙述,但是你却很容易忽略这个东西。就像是《革命时期的爱情》在结尾中,王小波用时间的错位追溯主人公的一生,通过时间维度的呼应与跨越,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阐述的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与不舍。其实纵然有许多老人一生看似看淡生死,但是实际上在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能真的将生死置之度外。生命这个近似于时间的概念,谁也不知道当人的思想消亡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世界中会有怎样的轮回效应,或者有,或者没有,那么在时间的漩涡中沉沦,泯灭的不仅仅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生命,还有那份对家人、对朋友、对世界的怀念与渴望。王小波通过时间的交错掩映,深度的将老人在晚年的时候那份自述的心思具现化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老人在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候用时间梳理着那些他深深眷恋着的曾经,一切都是旧的,一切又都是新的。
参考文献
[1] 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从《黄金时代》看王小波对小说艺术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6).
[2] 魏兆玲.自由的书写:王小波小说对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和超越[J].当代经济,2006(03).
[3] 付清泉.不能承受的现实之重——从卡尔维诺看王小波小说创作的悖谬[J].小说评论,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