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国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衛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3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自此,中国的北斗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以点促面 服务亚太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效显著。北斗一号系统集卫星定位、短信报文、高精度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不仅能解决“我在哪”的定位问题和“你在哪”的感知问题,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我”和“你”之间的信息传递。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特有功能,也是实践中用得最多最好、最受欢迎的创新优势。
2008年12月30日,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设备制造厂家,分理服务公司,用户和军队代表200余人齐聚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五周年座谈”。座谈会深具代表性,称其为“北斗系统的‘全国两会”’实不为过。会上,来自各领域的代表纷纷总结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成果及管理经验,深入探讨北斗导航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大计。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杨宝峰主任介绍,“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开通以来,中国领导人非常重视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推广工作。各级政府积极支持,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市场培育措施。”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的16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和带动性的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截至2009年,系统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保持了连续工作稳定状态,为用户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应用服务平台。据统计,累计用户数量突破6万,提供定位服务3.3亿次,通信服务2.2亿次,双向授时服务3000万次,系统运行可靠性优于99.98%设计指标。已成功应用于水利水电、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气象测报、国土测绘、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牵引推动了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早在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特别提到“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国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2003年建成的北斗一号导航系统基础上,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拉开序幕,紧张实施,200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2009年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G2,2010年初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G1成功邀游太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功能更趋完善,不仅完全兼容试验系统功能,而且在用户容量,定位精度、服务区域、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能够满足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对卫星导航定位的需求。
不久前,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全球卫星导航(GNSS)亚洲大洋洲区域研讨会”上获悉,中国的北斗导航建设与应用成就引起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中国北斗不久将开始为亚太部分地区用户提供服务,大规模、成系统的商用服务也已为期不远。中国代表团表示:亚洲将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最具吸引力、挑战力的区域。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的健康发展。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宣增培司长指出,北斗导航系统在中国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北斗”所具有的定位与通信功能优势将会为造福人类贡献更多力量。
来自中国的导航定位应用专家王岩博士介绍说,北斗导航与多传感器技术将在长江航运中推广应用,开发实现长江流域航船吃水深度、航速、流速,水质信息采集,以及位置报告、预警报警,航务查询、调度监控和应急救援等服务功能。内河航运领域的应用将和航运油气改造、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联动展开,是落实中国减排承诺的又一重要举措。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正在按计划紧张有序开展。工程建设转入卫星组网发射阶段,预计到2012年共发射12颗工作卫星,完成服务范围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目标。
基地引领发展
在应用广度和深度有了极大拓展同时,北斗系统的产业化道路前景愈加明朗。2009年12月26日,总参测绘局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国家卫星导航应用浦江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中国首个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基地。
浦江产业基地作为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增强北斗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卫星导航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示范园区,将主要承担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试点、应用管理制度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应用技术研发与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北斗入冀望其能成为“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硅谷”。
基地规划建设核心区和扩展区,主要采用“政府扶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重点项目入驻、市场主导发展”的方式运作,通过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完善应用产业链,打造一批上规模企业,形成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龙头,提升科研、生产和服务水平。
“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引导,带动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进程,提升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总参测绘局局长袁树友少将这样解读基地的作用。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北斗导航民用产业化进程向前迈出实质性重要一步。
基地位于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首期启动区内,东至万芳路,南至联航路,西至三鲁河,北至规划界限,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53亩,总投资预算4亿元人民币,将重点建设卫星导航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应用终端生产中心、应用监控指挥中心等五个中心。上海市闵行区区长陈靖介绍,“建成后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浦江产业基地,将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社会秩序良好的现代化卫星导航应用工业基地,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和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此间已有2家业内龙头企业入住,分别是:北京中兴恒和投资集团卫星应用科技股份公司、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 公司。开放式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一直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验进行,发展中,带有浓厚的开放性、自由性、兼容性、渐进性色彩。
北斗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设功能不仅完全兼容试验系统功能,而且在用户容量、定位精度,服务区域、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和应用,不仅能够使“北斗一号”系统的功能延续稳定,保证用户使用的简单,而且能够更好地树立“北斗”的品牌,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系统开发的同时,接收机的研制更具开放性。推广系统民用全过程,北斗接收机终端的研发、生产,一直坚持多个卫星导航系统的集成开发应用,达到互兼容互操作,研制推广的“多模芯片”,可实现彼此信号的自由切换。诚然,北斗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这种开放性原则,直接能够满足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对卫星导航定位的需求。
目前,第二代北斗衛星导航系统在扩大服务信号覆盖面积同时,正在向具备无源服务能力平稳过渡。随着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2020年前完成的全球系统空间段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同时具备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和无线电导航业务(RNSS)能力。
除系统开放性外,北斗应用和宣传应更具开放性姿态。
中国北斗系统建成之初的那抹神秘,因快速的发展而渐渐褪去,一颗耀眼的东方之星冉冉升起,响亮的北斗被世人所知,开放性的研制、建设和应用,正在呼唤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加大对北斗系统的宣传力度,使之能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科学的发展之路,中国政府要制定实施开放型政策,切实加大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企业也应在这一开放格局中勇于担当主力,产业化是未来北斗系统开放性应用的最佳道路和归宿。
中国的企业需要依靠北斗系统切入导航定位市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航运市场、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这种背景下,在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充分商用开展后,市场潜力空前巨大。
而当前的市场格局恰好相反,95%以上的国内终端市场被GPS垄断,如何将北斗系统建设得更完善?不断扩大用户群?改变长期依赖国外导航系统的局面?行者需慎思。
在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路途中,坚持开放性的兼容原则是上策。
衛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3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自此,中国的北斗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以点促面 服务亚太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效显著。北斗一号系统集卫星定位、短信报文、高精度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不仅能解决“我在哪”的定位问题和“你在哪”的感知问题,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我”和“你”之间的信息传递。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特有功能,也是实践中用得最多最好、最受欢迎的创新优势。
2008年12月30日,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设备制造厂家,分理服务公司,用户和军队代表200余人齐聚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五周年座谈”。座谈会深具代表性,称其为“北斗系统的‘全国两会”’实不为过。会上,来自各领域的代表纷纷总结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成果及管理经验,深入探讨北斗导航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大计。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杨宝峰主任介绍,“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开通以来,中国领导人非常重视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推广工作。各级政府积极支持,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市场培育措施。”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的16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和带动性的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截至2009年,系统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保持了连续工作稳定状态,为用户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应用服务平台。据统计,累计用户数量突破6万,提供定位服务3.3亿次,通信服务2.2亿次,双向授时服务3000万次,系统运行可靠性优于99.98%设计指标。已成功应用于水利水电、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气象测报、国土测绘、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牵引推动了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早在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特别提到“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国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2003年建成的北斗一号导航系统基础上,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拉开序幕,紧张实施,200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2009年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G2,2010年初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G1成功邀游太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功能更趋完善,不仅完全兼容试验系统功能,而且在用户容量,定位精度、服务区域、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能够满足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对卫星导航定位的需求。
不久前,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全球卫星导航(GNSS)亚洲大洋洲区域研讨会”上获悉,中国的北斗导航建设与应用成就引起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中国北斗不久将开始为亚太部分地区用户提供服务,大规模、成系统的商用服务也已为期不远。中国代表团表示:亚洲将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最具吸引力、挑战力的区域。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的健康发展。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宣增培司长指出,北斗导航系统在中国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北斗”所具有的定位与通信功能优势将会为造福人类贡献更多力量。
来自中国的导航定位应用专家王岩博士介绍说,北斗导航与多传感器技术将在长江航运中推广应用,开发实现长江流域航船吃水深度、航速、流速,水质信息采集,以及位置报告、预警报警,航务查询、调度监控和应急救援等服务功能。内河航运领域的应用将和航运油气改造、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联动展开,是落实中国减排承诺的又一重要举措。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正在按计划紧张有序开展。工程建设转入卫星组网发射阶段,预计到2012年共发射12颗工作卫星,完成服务范围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目标。
基地引领发展
在应用广度和深度有了极大拓展同时,北斗系统的产业化道路前景愈加明朗。2009年12月26日,总参测绘局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国家卫星导航应用浦江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中国首个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基地。
浦江产业基地作为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增强北斗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卫星导航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示范园区,将主要承担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试点、应用管理制度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应用技术研发与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北斗入冀望其能成为“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硅谷”。
基地规划建设核心区和扩展区,主要采用“政府扶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重点项目入驻、市场主导发展”的方式运作,通过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完善应用产业链,打造一批上规模企业,形成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龙头,提升科研、生产和服务水平。
“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引导,带动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进程,提升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总参测绘局局长袁树友少将这样解读基地的作用。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北斗导航民用产业化进程向前迈出实质性重要一步。
基地位于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首期启动区内,东至万芳路,南至联航路,西至三鲁河,北至规划界限,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53亩,总投资预算4亿元人民币,将重点建设卫星导航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应用终端生产中心、应用监控指挥中心等五个中心。上海市闵行区区长陈靖介绍,“建成后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浦江产业基地,将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社会秩序良好的现代化卫星导航应用工业基地,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和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此间已有2家业内龙头企业入住,分别是:北京中兴恒和投资集团卫星应用科技股份公司、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 公司。开放式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一直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验进行,发展中,带有浓厚的开放性、自由性、兼容性、渐进性色彩。
北斗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设功能不仅完全兼容试验系统功能,而且在用户容量、定位精度,服务区域、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和应用,不仅能够使“北斗一号”系统的功能延续稳定,保证用户使用的简单,而且能够更好地树立“北斗”的品牌,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系统开发的同时,接收机的研制更具开放性。推广系统民用全过程,北斗接收机终端的研发、生产,一直坚持多个卫星导航系统的集成开发应用,达到互兼容互操作,研制推广的“多模芯片”,可实现彼此信号的自由切换。诚然,北斗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这种开放性原则,直接能够满足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对卫星导航定位的需求。
目前,第二代北斗衛星导航系统在扩大服务信号覆盖面积同时,正在向具备无源服务能力平稳过渡。随着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2020年前完成的全球系统空间段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同时具备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和无线电导航业务(RNSS)能力。
除系统开放性外,北斗应用和宣传应更具开放性姿态。
中国北斗系统建成之初的那抹神秘,因快速的发展而渐渐褪去,一颗耀眼的东方之星冉冉升起,响亮的北斗被世人所知,开放性的研制、建设和应用,正在呼唤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加大对北斗系统的宣传力度,使之能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科学的发展之路,中国政府要制定实施开放型政策,切实加大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企业也应在这一开放格局中勇于担当主力,产业化是未来北斗系统开放性应用的最佳道路和归宿。
中国的企业需要依靠北斗系统切入导航定位市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航运市场、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这种背景下,在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充分商用开展后,市场潜力空前巨大。
而当前的市场格局恰好相反,95%以上的国内终端市场被GPS垄断,如何将北斗系统建设得更完善?不断扩大用户群?改变长期依赖国外导航系统的局面?行者需慎思。
在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路途中,坚持开放性的兼容原则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