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教研所日前透露,浙江高中要推行“无班级管理”。10日,浙江省教育厅证实,所谓的“无班级”其实是高中的必修课走班教学试点。对此,各方观点不一,一些人担心此举会导致同桌文化的消失,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可能会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因为他们还不会选择和把握自己。(1月10日《钱江晚报》)
不可否认,在教育改革步履维艰的现实语境中,“无班级”教改模式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颠覆”。因为这种模式既打破了过去以班级为核心的集体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又给个体差异的学生提供了较广的选择空间,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接触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其改革的初衷正与当下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不谋而合。
然而,囿于当前“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这一模式的真正价值未必就能全部释放出来。其原因在于,很多家长乃至老师,都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当做改革的“小白鼠”,他们宁愿在当下这种弊病重重的教育中“按部就班”地将孩子送到大学的彼岸,也不希望承受这一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新闻报道中“家长们支持这种教育理念,但希望这种改革从别的孩子开始”便是明证。因此,要想释放这一改革的现实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做好相关的配套准备,并尽最大努力克服其前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只有如此,改革的良善用意才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里。
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我们的学校在施行这一政策前,配合家长做好足够的引导。虽然高中生大多数已经有了自我判别的意识,也基本知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缘于经验和心智的不成熟,他们所做的决定很可能不适合自身的发展,比如在选课上,要么陷入好高骛远的认识误区,要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形缺乏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引导,那么,基于自我认识偏差下的“走班教学”就极有可能异化成“徒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教改表象。
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及当下高校教育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尽管其正向意义不容忽视,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学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该模式还有待验证的情况下,就必须规避“一刀切”的推行思维,对于那些实在不能接受这一模式的学生,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予他们最满意的学校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科任老师也要实现自我角色转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在这一模式中,老师不但是教育者,还应该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因为无班级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减班主任对学生个体情况的知晓力度,使得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科任老师必须完成角色转换,不要“上完课就走人”,而要多观察学生的具体状态,从而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纠偏引导。
(责编 欧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對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不可否认,在教育改革步履维艰的现实语境中,“无班级”教改模式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颠覆”。因为这种模式既打破了过去以班级为核心的集体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又给个体差异的学生提供了较广的选择空间,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接触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其改革的初衷正与当下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不谋而合。
然而,囿于当前“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这一模式的真正价值未必就能全部释放出来。其原因在于,很多家长乃至老师,都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当做改革的“小白鼠”,他们宁愿在当下这种弊病重重的教育中“按部就班”地将孩子送到大学的彼岸,也不希望承受这一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新闻报道中“家长们支持这种教育理念,但希望这种改革从别的孩子开始”便是明证。因此,要想释放这一改革的现实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做好相关的配套准备,并尽最大努力克服其前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只有如此,改革的良善用意才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里。
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我们的学校在施行这一政策前,配合家长做好足够的引导。虽然高中生大多数已经有了自我判别的意识,也基本知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缘于经验和心智的不成熟,他们所做的决定很可能不适合自身的发展,比如在选课上,要么陷入好高骛远的认识误区,要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形缺乏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引导,那么,基于自我认识偏差下的“走班教学”就极有可能异化成“徒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教改表象。
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及当下高校教育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尽管其正向意义不容忽视,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学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该模式还有待验证的情况下,就必须规避“一刀切”的推行思维,对于那些实在不能接受这一模式的学生,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予他们最满意的学校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科任老师也要实现自我角色转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在这一模式中,老师不但是教育者,还应该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因为无班级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减班主任对学生个体情况的知晓力度,使得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科任老师必须完成角色转换,不要“上完课就走人”,而要多观察学生的具体状态,从而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纠偏引导。
(责编 欧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對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