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慢性湿疹的选穴规律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慢性湿疹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10年收录的针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慢性湿疹临床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4.0及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98篇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穴位处方116条,涉及腧穴56个,频率最高的前5位腧穴为阿是穴、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选取的经脉以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以合穴、交会穴、背俞穴最为常用,治疗方式以火针、穴位注射、毫针针刺应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曲池-血海、曲池-血海-足三里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通过对使用频数≥5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3大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发现针灸治疗慢性湿疹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慢性湿疹选穴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2020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重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慢性疼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镇痛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疗效最确切的干预手段之一.检索近10年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文献,通过分析文献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该文发现针刺主要通过感觉维度、情绪维度、认知维度和社交维度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痛情绪、痛认知和痛社交应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从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对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纳入870篇文献,1232条处方,涉及腧穴160个,总频次8562次,高频腧穴(频次≥50)为肩髃、肩贞、肩髎、阿是穴、肩内陵、曲池、合谷、外关、臂臑等23个;高
“温针”之法最早见诸《伤寒杂病论》.该文从针具材质形状与“温针”、“白针”与“温针”、“温针”利弊之争、《明医杂著》之温针、从“烧针尾”到“温针疗法”5个方面,对“温针”的发展演变予以探讨.认为《伤寒论》中的“温针”为针后复灸;《明医杂著》之“温针”为针刺之时行隔物灸;《目经大成》以艾绒裹针后,燃烧加热,接近今日通行之“温针”法.此法经陆瘦燕推广,并在理论上予以阐发,从而创立了“温针疗法”,并成为上海陆氏针灸流派之代表针法.
剪切波弹性成像是一种安全、经济、无创的影像学方法,能够定量评估组织生物力学特征,为疾病诊断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提供帮助.本文就剪切波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肌肉、肌腱、周围神经病变生物力学特征定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