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本人体育保健硕士200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体育系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少有机会接触体育康复的实践。然而,这次打篮球时的左腿跟腱断裂的意外,让我亲历了跟腱断裂的发生、治疗以及康复的全过程。运动性跟腱断裂属于自发性断裂,常见于经常从事运动员者,其康复过程漫长,且可能因为康复方法失当导致后遗症。故此,把我的康复过程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够带给有这方面需求者以帮助。
术后第一周:以抬高伤肢静卧为主。
术后用长腿石膏绷带将踝关节于自然跖屈位、膝关节屈30度固定后,以使腓肠肌和跟腱位于松弛状态,保证跟腱的愈合;并抬高伤肢,至少高于心脏20厘米,膝下垫枕静卧,此举可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从而减轻手术后伤口及其周围严重的胀痛,尤其是术后6小时内,并禁食,禁水,头低位,免枕头静卧。麻醉期过后,即可进行足趾的活动,但此时的活动只限于足趾,踝关节不能活动,因为过早的踝关节活动对跟腱缝合处的愈合不利。但是,为避免由于卧床导致机体功能下降,可以进行健侧下肢及上肢的各种活动。该阶段饮食注意千万不可因为大小便不方便而少吃蔬菜、水果,少饮白开水,恰恰相反,应多吃蔬果,多饮白开水,其目的是加速水盐代谢,利于伤口周围肿胀减轻,利尿,并可预防便秘。
術后第二周:开始伤肢的直抬腿(髋关节的屈伸)练习。
仰卧位,开始伤肢带着石膏的直抬腿(髋关节的屈伸)练习,注意逐渐增加屈伸次数,并继续进行足趾活动。该阶段可持拐下床去厕所或短时间散步,但只能健肢负重,患腿不能着地,且时间不要太长,一般每次5分钟~10分钟。术后满两周,伤口拆线后,仍给予长石膏固定。经过主治医生同意后,即办理出院手续,返回家中继续进行康复。出院前,医生要求“长腿石膏绷带固定须满8周”。
术后第3周:继续伤肢的直抬腿练习(髋关节的屈伸,再增外展、内收)。
在前面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再增加患肢侧外展、内收活动,并逐渐加大运动量,完成该动作可采用扶持支持物站立位,亦可采用侧卧位。术后前3周,均采用长腿石膏绷带,所以,也只能运动髋关节和足趾。
术后第4周:以膝关节的功能锻炼为主。
首先,将长腿石膏绷带锯短至腓骨小头下约3厘米处,然后才能让膝关节活动。经过四周的固定后,膝关节屈伸功能下降,肌肉萎缩明显,刚开始活动时独立完成会比较困难,只能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如可先采用被动屈伸;接着采取侧卧位膝关节在平面上不用克服重力的轻难度的主动屈伸;再采取仰卧位脚踵(脚后跟)置地面或床面的上拖拉的膝关节较轻难度的主动屈伸;然后逐渐过渡到去除石膏的正常的屈伸活动,直至最后可以完成带石膏的抗阻力的屈伸锻炼。
术后第5周:熏洗、按摩肿胀部位,牵拉跟腱,开始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去掉石膏后发现,跟腱区至掌趾关节部分仍肿胀、麻木严重,特别是外侧更甚,于是采用海桐熏洗药熏洗伤肢。其具体方法:每日早晚两次,先将熏洗药煮好倒入合适的水桶中,接着去除石膏,将肿胀部位先悬置于熏洗药上方熏(根据熏洗部位可忍受程度来调整距药液的高度),待药液温度降至合适时再浸泡,药液量以能够浸没跟腱肿胀区为宜,时间控制在1小时上下(为防止药液降温过快,可采用隔热保温措施)。为提高消肿效果,及松解粘连之目的,在熏洗的同时可进行跟腱等肿胀区的按摩。待浸泡充分后可适当增加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的活动度,缓缓牵拉跟腱。熏洗完成后,仍以同第4周的石膏绷带固定保护,避免意外或不经意间牵拉到还脆弱的跟腱。该阶段仍要继续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第6周:继续第5周康复治疗,开始尝试持拐、垫脚跟垫站立。
已进入去第6周,内外踝及跟腱仍肿胀明显,故继续用海桐熏洗药熏洗,按摩肿胀处,并继续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周开始尝试站立,去除短腿石膏绷带,尝试扶持拐杖站立,发现两腿不能正常站立,由于患肢长时间处于跖屈位固定,正在修复的跟腱与周围腱膜等软组织粘连,导致踝关节背伸受限,要么患肢比健侧前移一脚左右的距离患肢的脚掌才能完全着地;要么在脚跟和鞋底之间垫厚4厘米的软垫,伤腿才能垂直于地面站立。于是,便开始练习持拐、垫脚跟垫站立。起初,伤肢开始酸软无力,且脚后跟着地有疼痛感,注意伤侧腿承受重力从小逐渐增大,站立的时间也需要逐渐延长。本人此时已经可以踩离合驾车活动,一方面,可以练习踝关节跖屈肌群的力量;一方面,也能够调节由于长时间呆在家里不佳心情,但注意驾车时间不宜太长。
术后第7周:开始练习持拐、垫脚跟垫行走。
伤口处感觉内有粘连微痛,稍牵拉即有撕扯感,在患肢脚跟和鞋底之间垫厚约3厘米的软垫(可减少患肢撕扯不适感)并拄拐练习行走。脚跟垫由本周起始时的约3厘米厚递减到2厘米,为方便逐日变薄的需要,脚跟垫可由数层较厚棉布裁成,每天撤去一层。
术后第8周:继续练习垫脚跟垫行走,逐渐摆脱拐杖。
继续练习垫脚跟垫行走,只是脚跟垫逐渐更薄些,由本周起始时的2厘米厚递减到1厘米。并逐渐摆脱拐杖,由双拐变为单拐,再适时地丢弃拐杖。
术后第9周:继续练习脱拐行走。
脚跟垫由本周起始时的1厘米厚递减到无,逐渐接近正常行走,每天练习行走时间可视伤肢的承受情况而定。练习站立和行走期间,由于患肢静脉和淋巴回流仍然不畅,都会出现随白天站立活动时间的延续,患肢踝关节周围肿胀逐渐加重,早晨起床时肿胀缓解明显。
术后第10周:全脚掌着地行走,努力使踝关节的活动度正常,继续踝关节功能锻炼。
开始全脚掌着地行走,有轻微跛行。继续练习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由双足提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担,最终过渡到单足提踵。此时,已可从事较轻松的工作。
小结:术后7—10周。随着脚跟垫逐渐变薄,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度也逐渐接近正常。须注意:练习行走的地面一定要平整,防止突然身体失去平衡或摔倒蹬地动作对术后跟腱的牵拉。尽管已经努力进行功能锻炼,并熏洗,按摩患肢踝关节跟腱周围,但可能由于手术不够精确伤及较大的血管,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致使直立时间少长易出现肿胀并牵扯疼痛;可能由于刀口缝合不够细致,出现较大的组织疤痕、粘连压迫到皮神经,导致伤处硬结明显,患足外侧皮肤感觉部分丧失、麻木。
总之,术后康复之路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康复进程适时地进行各关节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宁迟勿早,万不可操之过急。
术后第一周:以抬高伤肢静卧为主。
术后用长腿石膏绷带将踝关节于自然跖屈位、膝关节屈30度固定后,以使腓肠肌和跟腱位于松弛状态,保证跟腱的愈合;并抬高伤肢,至少高于心脏20厘米,膝下垫枕静卧,此举可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从而减轻手术后伤口及其周围严重的胀痛,尤其是术后6小时内,并禁食,禁水,头低位,免枕头静卧。麻醉期过后,即可进行足趾的活动,但此时的活动只限于足趾,踝关节不能活动,因为过早的踝关节活动对跟腱缝合处的愈合不利。但是,为避免由于卧床导致机体功能下降,可以进行健侧下肢及上肢的各种活动。该阶段饮食注意千万不可因为大小便不方便而少吃蔬菜、水果,少饮白开水,恰恰相反,应多吃蔬果,多饮白开水,其目的是加速水盐代谢,利于伤口周围肿胀减轻,利尿,并可预防便秘。
術后第二周:开始伤肢的直抬腿(髋关节的屈伸)练习。
仰卧位,开始伤肢带着石膏的直抬腿(髋关节的屈伸)练习,注意逐渐增加屈伸次数,并继续进行足趾活动。该阶段可持拐下床去厕所或短时间散步,但只能健肢负重,患腿不能着地,且时间不要太长,一般每次5分钟~10分钟。术后满两周,伤口拆线后,仍给予长石膏固定。经过主治医生同意后,即办理出院手续,返回家中继续进行康复。出院前,医生要求“长腿石膏绷带固定须满8周”。
术后第3周:继续伤肢的直抬腿练习(髋关节的屈伸,再增外展、内收)。
在前面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再增加患肢侧外展、内收活动,并逐渐加大运动量,完成该动作可采用扶持支持物站立位,亦可采用侧卧位。术后前3周,均采用长腿石膏绷带,所以,也只能运动髋关节和足趾。
术后第4周:以膝关节的功能锻炼为主。
首先,将长腿石膏绷带锯短至腓骨小头下约3厘米处,然后才能让膝关节活动。经过四周的固定后,膝关节屈伸功能下降,肌肉萎缩明显,刚开始活动时独立完成会比较困难,只能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如可先采用被动屈伸;接着采取侧卧位膝关节在平面上不用克服重力的轻难度的主动屈伸;再采取仰卧位脚踵(脚后跟)置地面或床面的上拖拉的膝关节较轻难度的主动屈伸;然后逐渐过渡到去除石膏的正常的屈伸活动,直至最后可以完成带石膏的抗阻力的屈伸锻炼。
术后第5周:熏洗、按摩肿胀部位,牵拉跟腱,开始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去掉石膏后发现,跟腱区至掌趾关节部分仍肿胀、麻木严重,特别是外侧更甚,于是采用海桐熏洗药熏洗伤肢。其具体方法:每日早晚两次,先将熏洗药煮好倒入合适的水桶中,接着去除石膏,将肿胀部位先悬置于熏洗药上方熏(根据熏洗部位可忍受程度来调整距药液的高度),待药液温度降至合适时再浸泡,药液量以能够浸没跟腱肿胀区为宜,时间控制在1小时上下(为防止药液降温过快,可采用隔热保温措施)。为提高消肿效果,及松解粘连之目的,在熏洗的同时可进行跟腱等肿胀区的按摩。待浸泡充分后可适当增加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的活动度,缓缓牵拉跟腱。熏洗完成后,仍以同第4周的石膏绷带固定保护,避免意外或不经意间牵拉到还脆弱的跟腱。该阶段仍要继续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第6周:继续第5周康复治疗,开始尝试持拐、垫脚跟垫站立。
已进入去第6周,内外踝及跟腱仍肿胀明显,故继续用海桐熏洗药熏洗,按摩肿胀处,并继续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周开始尝试站立,去除短腿石膏绷带,尝试扶持拐杖站立,发现两腿不能正常站立,由于患肢长时间处于跖屈位固定,正在修复的跟腱与周围腱膜等软组织粘连,导致踝关节背伸受限,要么患肢比健侧前移一脚左右的距离患肢的脚掌才能完全着地;要么在脚跟和鞋底之间垫厚4厘米的软垫,伤腿才能垂直于地面站立。于是,便开始练习持拐、垫脚跟垫站立。起初,伤肢开始酸软无力,且脚后跟着地有疼痛感,注意伤侧腿承受重力从小逐渐增大,站立的时间也需要逐渐延长。本人此时已经可以踩离合驾车活动,一方面,可以练习踝关节跖屈肌群的力量;一方面,也能够调节由于长时间呆在家里不佳心情,但注意驾车时间不宜太长。
术后第7周:开始练习持拐、垫脚跟垫行走。
伤口处感觉内有粘连微痛,稍牵拉即有撕扯感,在患肢脚跟和鞋底之间垫厚约3厘米的软垫(可减少患肢撕扯不适感)并拄拐练习行走。脚跟垫由本周起始时的约3厘米厚递减到2厘米,为方便逐日变薄的需要,脚跟垫可由数层较厚棉布裁成,每天撤去一层。
术后第8周:继续练习垫脚跟垫行走,逐渐摆脱拐杖。
继续练习垫脚跟垫行走,只是脚跟垫逐渐更薄些,由本周起始时的2厘米厚递减到1厘米。并逐渐摆脱拐杖,由双拐变为单拐,再适时地丢弃拐杖。
术后第9周:继续练习脱拐行走。
脚跟垫由本周起始时的1厘米厚递减到无,逐渐接近正常行走,每天练习行走时间可视伤肢的承受情况而定。练习站立和行走期间,由于患肢静脉和淋巴回流仍然不畅,都会出现随白天站立活动时间的延续,患肢踝关节周围肿胀逐渐加重,早晨起床时肿胀缓解明显。
术后第10周:全脚掌着地行走,努力使踝关节的活动度正常,继续踝关节功能锻炼。
开始全脚掌着地行走,有轻微跛行。继续练习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由双足提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担,最终过渡到单足提踵。此时,已可从事较轻松的工作。
小结:术后7—10周。随着脚跟垫逐渐变薄,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度也逐渐接近正常。须注意:练习行走的地面一定要平整,防止突然身体失去平衡或摔倒蹬地动作对术后跟腱的牵拉。尽管已经努力进行功能锻炼,并熏洗,按摩患肢踝关节跟腱周围,但可能由于手术不够精确伤及较大的血管,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致使直立时间少长易出现肿胀并牵扯疼痛;可能由于刀口缝合不够细致,出现较大的组织疤痕、粘连压迫到皮神经,导致伤处硬结明显,患足外侧皮肤感觉部分丧失、麻木。
总之,术后康复之路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康复进程适时地进行各关节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宁迟勿早,万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