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美术作为一种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投入自身的情感、认知和心智活动。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营造氛围,强化问题;延时评价,呵护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初中美术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延时评价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54
问题意识是学生接触学科的主要原动力,只有对客观事物产生强烈的问题思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教学中。初中美术作为一种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投入自身的情感、认知和心智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自身主动求知的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在矛盾中质疑
善于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矛盾认知,这正是开启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其认知动力的有效路径。学生也只有在产生认知矛盾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才能历练能力,思考体悟。
例如,在教学《情感的表现》一课时,很多学生在尝试运用色彩表现事物时产生了一定的疑惑:为什么不用常规的红色而用蓝色来表现苹果呢?这显然与生活常规格格不入。此时,教师则充分顺应学生的认知,将相同的苹果分别置放在红色背景和蓝色背景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在兴趣中质疑
在生命个体的意识深处,都有着一种共同的内心体认,希望自己成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在少年儿童的内心中,这种欲望则表现得尤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氛围,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奇妙的肌理》这一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个篮球,美术课上打篮球学生兴趣盎然。但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运球时必须要将落点落在规定的白纸或宣纸上。显然,这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算难。待各种落点的印迹呈现出来时,学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各种纹理的印迹在教师的寥寥数笔下变成了亦真亦幻的奇妙景象。于是,学生纷纷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却屡遭失败。学生不禁思考: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作画?……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地唤醒了。
二、营造氛围,强化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流程、选择策略时常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自己的教学上,全部问题都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针对这一局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游戏中体验,引导学生质疑
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对象越少感到教育的痕迹,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并结合游戏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当一回蔡伦》这一内容时,教师以变魔术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随后教师拿出造纸需要的各种器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造纸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造出的纸有的不够平整?为什么纸张会出现细腻和粗糙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教学作用。
2.在操作中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思维与实践始终相伴相随。没有实践的思维,是凭空臆测;而没有思维的实践,是徒劳操作。在直观操作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最终促进其问题素养的形成。
例如学生在制作面具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思考:平面的卡纸怎样才能形成立体的效果?怎样的面具才富有创意?……就这样,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断深入,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在质疑问难、探究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认知能力。
三、延时评价,呵护学生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认知能力、质疑动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教师都不应该打击,而要积极呵护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教师也无需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而要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提升认知思维。
例如,在教学《立线装饰》时,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张贴纸张时,应该先贴哪个部分才能使画面更加整洁呢?”这个问题对于解决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并没有做出回答,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摸索,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自主发现。教师正是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任何学习都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初中美术教学如果没有自主问题的支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丧失应有的动力,他们对于美的感知就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难以实现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延时评价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54
问题意识是学生接触学科的主要原动力,只有对客观事物产生强烈的问题思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教学中。初中美术作为一种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投入自身的情感、认知和心智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自身主动求知的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在矛盾中质疑
善于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矛盾认知,这正是开启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其认知动力的有效路径。学生也只有在产生认知矛盾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才能历练能力,思考体悟。
例如,在教学《情感的表现》一课时,很多学生在尝试运用色彩表现事物时产生了一定的疑惑:为什么不用常规的红色而用蓝色来表现苹果呢?这显然与生活常规格格不入。此时,教师则充分顺应学生的认知,将相同的苹果分别置放在红色背景和蓝色背景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在兴趣中质疑
在生命个体的意识深处,都有着一种共同的内心体认,希望自己成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在少年儿童的内心中,这种欲望则表现得尤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氛围,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奇妙的肌理》这一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个篮球,美术课上打篮球学生兴趣盎然。但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运球时必须要将落点落在规定的白纸或宣纸上。显然,这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算难。待各种落点的印迹呈现出来时,学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各种纹理的印迹在教师的寥寥数笔下变成了亦真亦幻的奇妙景象。于是,学生纷纷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却屡遭失败。学生不禁思考: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作画?……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地唤醒了。
二、营造氛围,强化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流程、选择策略时常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自己的教学上,全部问题都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针对这一局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游戏中体验,引导学生质疑
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对象越少感到教育的痕迹,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并结合游戏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当一回蔡伦》这一内容时,教师以变魔术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随后教师拿出造纸需要的各种器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造纸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造出的纸有的不够平整?为什么纸张会出现细腻和粗糙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教学作用。
2.在操作中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思维与实践始终相伴相随。没有实践的思维,是凭空臆测;而没有思维的实践,是徒劳操作。在直观操作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最终促进其问题素养的形成。
例如学生在制作面具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思考:平面的卡纸怎样才能形成立体的效果?怎样的面具才富有创意?……就这样,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断深入,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在质疑问难、探究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认知能力。
三、延时评价,呵护学生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认知能力、质疑动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教师都不应该打击,而要积极呵护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教师也无需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而要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提升认知思维。
例如,在教学《立线装饰》时,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张贴纸张时,应该先贴哪个部分才能使画面更加整洁呢?”这个问题对于解决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并没有做出回答,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摸索,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自主发现。教师正是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任何学习都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初中美术教学如果没有自主问题的支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丧失应有的动力,他们对于美的感知就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难以实现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