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月球背后的故事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d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正对着我们地球这一面,明暗相间,异常美丽,激发了无数文人的灵感;而月球的背面却长着个麻花脸,异常丑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距呢?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在晴朗的夜晚,当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时,古人甚至仅凭肉眼就能分辨出月面的大体结构——明亮的地方是月陆,黯淡的地方是月海。今天,借助于宇宙飞船和太空探测器,我们已经可以绘制出完整的月面地图,检测出月球的物质组成,甚至模拟出月球的内部结构。
  但是,月球仍有尚未解开的谜团,比如它的起源问题,还有它的演化过程。另外,由于潮汐锁定,月球始终以正面示人,直到1959年苏联的月球3号飞船返航,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了月球的背面,但它的样子有些奇怪,与正面大相径庭。科学家想弄清楚,为什么月球会有截然不同的两面?或者,两面的差异是否能够告诉我们一些月球早期的故事呢?
  “变脸”的月球
  在月球正面,月海是主要的地貌结构,覆盖的面积高达31.2%,它由富含铁元素的玄武岩(火山喷发后冷却下来的熔岩)组成。月海和月陆(主要由斜长岩组成)都有着光滑的地表,它们相互映衬,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格局。这使得月球的正面异常美丽,月海也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月中人”以及东方文化的“嫦娥、玉兔”的灵感来源。
  月球的背面则不那么好看了,那里缺少玄武岩,月海的面积仅有2.5%。在这里,取代月海而成为主角的是月陆上密集的陨坑和环形山。太阳系最大的陨坑——南极艾托肯盆地及其周围的环形山占据了月球背面很大一部分地貌,这个陨坑的直径大约有2500千米,深度达到了8千米。总体看上去,月球背面非常粗糙,不太美观。
  科学家认为,对于月球这种大小的天体来说,许多天文过程对其施加的影响应该是两面均衡的,不应该出现两面差异。比如外来天体的撞击,在月球的天空中,地球仅仅遮挡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无法对月球提供保护,因此月球两面的陨坑和盆地应该是平均分布的。另外,这些盆地形成于小行星或者其它岩石坠入月球的时候,这些撞击会使月壳变形,火山岩浆将会从盆地地表的裂纹中涌出,不停地淤积到低洼地区冷却下来,形成月海。如此推断的话,南极的艾肯托盆地也应该被玄武岩覆盖,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月球的“双面性”不仅仅是产生地貌差异这么简单。
  为了获得更多的月球背面信息,21世纪初,美国宇航局(NASA)重新启动了已经中断很久的月球勘探任务,将探测重点放在了月球背面与其正面的区别上。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发现,月球两面不仅仅地表形貌不同,其两面的物质成分和月壳厚度也不同。在月球正面,月壳很薄,只有20~30千米,但是这里克里普岩石非常丰富,并且含有大量的能够发热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钍),似乎月球内部的熔岩冷却时全都堆积到了正面;在月球背面,月壳虽然很厚,平均可达60千米,但是物质种类较为单一,主要就是斜长岩。
  为什么月球会如此不对称呢?科学家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们或者提出了天体碰撞的假设,或者到月球内部寻求答案,所有的猜测,都讲述了一段月球早期经历的狂暴历史。
  两个月球,两次碰撞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界最主流的假设是1975年提出的碰撞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太阳系早期,与火星同等量级的“忒伊亚”行星撞击了地球,大量残骸碎片被抛向环地球的轨道。这些物质聚集起来,迅速降温冷却,形成月球。当月球冷却的时候,重的物质下沉而轻的物质上浮到表面,这一过程被称为分异作用。终于,铁质内核形成了,由内向外依次是液态外核、月幔和月壳。月幔虽已开始结晶,但是能够生热的放射性元素仍然使其保持很高的可塑性。在随后的几百万年内,新的小行星撞击创造了巨大的月球盆地,使月幔裂开,随后岩浆上涌,熔岩开始覆盖月球表面。
  撞击理论解释了为何月球的总体成分接近地球地幔、为何月球富含高熔点物质以及地月系统角动量、地月质量等问题,但不能解释月球双面的差异。于是,科学家提出了新的假设,月球背面深厚的月壳来自第二个更小的月球。也就是说,当“忒伊亚”撞进地球的时候,残骸碎片形成了两个月球,一大一小,在数千万年之后,又发生了一次碰撞——两个月球亲密接触、合二为一。
  美国加州大学的埃里克·艾斯庞用计算机模拟了当时的过程。45亿年前,“忒伊亚”撞击地球,碎屑飞溅,聚集成许多小卫星(包括两个月球),大的月球吸收或者驱逐了其他卫星,只剩下一个直径1000千米的小月球卡在地球与大月球之间所谓的“拉格朗日点”(在两个大物体引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小物体稳定的点)处。这样,地球和两个月球的轨道稳定下来,彼此相安无事。然而,地球的潮汐力会不停地将两个月球向外推,渐渐地,这个三角平衡被打破了,来自太阳的重力开始发挥作用。小的月球开始偏离拉格朗日点,向大月球靠近,最终撞向大月球。
  这一过程发生得非常缓慢,两者的相对速度为2.5千米/秒,这样的速度放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快的,但如果与小行星的撞击速度相比却是非常慢的。这种低速撞击不会形成环形山,但能使小的月球粉身碎骨,将背面的月壳增厚。
  月球探测器发现,月球月壳上大都覆盖了一层多孔而又高度粉碎的碎岩和颗粒,科学家们称之为粗风化层,在月陆上其厚度在10米到20米之间,在月海中则有3米到5米。当小月球碰撞到大月球然后散成碎片的时候最容易产生这种粗风化层,所以埃里克·艾斯庞认为“两个月球”的假设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观测结果是符合的。
  高温的威力
  埃里克·艾斯庞的理论是非常引人瞩目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改良版的月球撞击起源学说。但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可“两个月球”的设想,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正面的极端高温才是月球形成今日面貌的主要原因。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施坦因·希古拉德森指出,“忒伊亚”与地球的撞击是非常猛烈的,这必然会加热我们的地球和月球,但是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它冷却的速度会更快。由于当时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很近(仅为今天距离的1/20到1/10),并且地球非常热,温度超过2500℃,这造成了月球正面与背面温差非常大——正面经受着地球的辐射,极度高温,而背面已经在缓缓冷却。
  这种温差对于月壳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月壳中铝和钙的含量很高,这些成分都很难蒸发。当高温的气态物质开始冷凝的时候,铝和钙会率先析出,毫无疑问,这一过程更容易在温度较低的背面大气中发生。在随后的数千万年时间内,这些成分与月球月幔中的硅结合,形成了斜长岩,进而累积成月壳。因此,月球背面的斜长岩会更多,月壳自然会更厚。
  温度不仅仅影响月球月壳的形成,也影响了月球表面陨坑的尺寸。科学家分析了月球探测器带回的数据后发现,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撞击坑数量实际上是差不多的,但是正面的坑尺寸都比较大。在月球正面有8个直径超过320千米的盆地,而背面只有一个。而月壳温度的高低恰好会影响撞击效果,如果月球正面的温度比背面月壳温度高几百度,那么同等强度的撞击在正面形成的盆地的规模将是背面的两倍。
  艾托肯盆地带来的“大装修”
  月球的撞击起源学说并不是所有科学家的出发点,美国布朗大学的彼得·舒尔茨将目光投向了南极的艾托肯盆地,期望在那里找到答案。舒尔茨认为,艾托肯盆地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而造成了如此大规模盆地的撞击,其能量必定足以给月球来一次全面的“大装修”,所以,月球的“变脸”应该与艾托肯盆地的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指出,早期的月球应该是非常均匀的,它的两面都很像今天的月球背面。在43亿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从侧面撞向了月球南极,撞击产生的冲击波横扫了整个月球,将能量沿着月球内部传递到了月球的正面,破坏了那里的月壳。在正面,所有的爆裂和震动都将会使岩浆渗出并流向月球表面。即使它们没有破土而出,也会来到非常接近月球地表的地方,随后的其他天体撞击仍会使岩浆流出来,形成月海,将正面改造成今天的样貌。
  关于双面月球,科学家们的意见虽然存在分歧,但各有道理,很难证明谁对谁错,也许真实情况会是这些假想模型的综合。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地验证,在将来,新的航天计划会从月球背面带回更多的样本,帮助我们解开双面月球的谜题。
其他文献
可能很多人都有体会,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比如酒店或者某个朋友家里,我们总是睡不好。我们通常说是因为“认床”。不过这不只是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因素的影响。  科学家早就发现某些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睡觉的时候会关闭大脑的一个半球,而大脑的其他部分则保持活跃状态,比如海豚,这样使海豚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也能浮出水面换气。而新的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也拥有这种能力,不过是简化版的。  实验显示,在陌生的环境中,
期刊
直到距今大约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可能一直都是在树上过夜的。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提出,当我们睡觉时,在梦中有时会有一种下坠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就是当初为了阻止我们的祖先不要在树上睡得太沉,以免掉到地上的那套“预警系统”的遗留物。  在树上过夜的习惯大概在人类进化到直立人阶段就结束了。直立人平均身高1.8米,体重60千克,这么大的块头,倘要在树上过夜,就有点不合适了。所以直立人搬到了地面睡觉。没想到这
期刊
在太空执行任务时,最让人担心的事情之一是火灾。因为在太空中,火很难被熄灭,并且一个小火星都有可能向四处蔓延,形成大片火海。不过这一回,美国宇航局将自己放火烧飞船。  这是美国宇航局“飞船火焰实验”的一部分,这次他们要烧的是“天鹅座”货运飞船。当这艘货运飞船完成任务,脱离国际空间站一段距离之后,地面控制人员会通过遥控在飞船内一个长0.9米、宽0.9米、高1.5米的模块中放一把大火。不过他们烧飞船并不
期刊
在影院里听到别人翻弄食品袋和吃零食的声音,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情,不过对于一些蝙蝠,例如大鼠尾蝠来说,其他蝙蝠准备进食时发出的声音,却是寻找食物的重要线索。  蝙蝠是通过回声定位来寻找可口虫子的,它们只能“看到”大约10米以内的情况。不过,如果要去听周围其他蝙蝠发出的声呐,它们可以听到远在160米以外的一只蝙蝠发现虫子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一只蝙蝠攻击虫子时产生的特别的叫喊,比从虫子身上反射回来的声音
期刊
如果把一个人冷冻起来,解冻之后这个人是否还活着?这个很难说,但是如果一只木蛙被冻成了“冰块”后再解冻,它很可能仍活着。  木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当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大概10分钟左右,它们的皮肤之下就开始结冰,24小时之内,它们的身体有65%都会被冻住。但是它们并不会死,反而能够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数周之久,即使是在-14℃的环境中它们也依然能存活。这得益于它们体内强大的御寒“法宝”。  研究人员发现,
期刊
按迷信的说法,世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事先都会有预兆。譬如说,一些非凡人物降生之前,天上风云际会,有时还有新星升起,以示此事非同寻常。  这个迷信说法跟最近天文学上的一个发现合得很巧。这个发现说,在太阳系诞生的前夜,宇宙中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也放过“烟花”。只不过这个“烟花”不是你过节放的那种,而是一颗超新星的爆发,可谓宇宙级的“烟花”。爆发产生的冲击波或许还是催生太阳系的许多因素之一哩。  证据来自地球上
期刊
因果关系就是世界之链  如果一个学生上课时不好好听课,人又不是特别聪明,我们就可以合理推断他考试成绩肯定不会好;如果甲被谋杀,乙恰好有作案动机、作案时间,并且还被缴获了作案工具,我们就可以合理推断乙是作案嫌疑人。  上述这些都是我们根据因果关系做出的推断,因果关系有多种:单因果关系、双因果关系以及多因果关系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被频繁应用。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人类喜欢把事情组成为一系列因果链,来解释我
期刊
在很多科学实验中,实验对象都是小白鼠。但是用小白鼠来做实验真的可靠吗?  通常实验室的室温是20℃到26℃,这不仅让科学家们能舒服地工作,还能减少闷热导致的异味。但如果实验对象是老鼠,那么室温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老鼠耐寒和耐热的本领很强,但是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老鼠的心率和代谢机制会发生变化,而且它们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而这些老鼠为了产生热量,免疫系统就免不
期刊
舌头是我们口腔中非常重要的器官,非常敏感,上面遍布味蕾,是我们感知各种独特味道的重要助手。而且,舌头还与我们的语言功能有很大联系,舌头灵活,发音才能清晰、准确,我们才可能舌战群儒,口才出众。  人的舌头如此有用,那么其他动物的舌头又如何呢?在动物王国里,舌头是各种动物有利的工具,它们的舌头用途千奇百怪,毫不逊色于人类。  长颈鹿:舌头皮革质感有妙用  金合欢树长出的小小嫩芽是长颈鹿最喜欢吃的食物之
期刊
过去早有人提出,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火星。那时是基于“生命能进化到今天这么复杂的程度,地球年龄还不够长”这一论据。现在,科学家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某个温暖的小池塘”——1871年,达尔文给朋友写信,描述他对地球生命诞生的摇篮的推测时,这样写道。他认为,只要在湿润的环境下,准备好适当的材料,再给一点光照或电火花的刺激,生命就可从无到有被制造出来。  自那以后,人们还提出过另一些生命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