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认识误区及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难点之一。本文就当前高职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试图运用语法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法教学 认识误区 策略
  
  关于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最喜欢学口语,最怕学语法,原因是口语简单、语法难学;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最怕教口语,最喜欢教语法,原因是学生不开口、语法容易讲。可以说,这对现实矛盾严重地制约着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和发展(事实上,中小学英语教学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这一矛盾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语法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认识误区及归因分析
  
  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都受制于交际法和任务法而难有其他突破。由于受素质教育大旗的影响,没有人敢在今天的外语教学中轻言语法教学法或一家之言。其实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都会有它的可取性和时代性及自身存在的缺陷。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像那些狂热的发烧友一样,今天为这一理论而痴,明天为那一模式而迷。我们应该理性地从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策略的建构等方面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我们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定位、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等建立全方位的立体认识。由于高职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相对薄弱,我们对语法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再认识更是当务之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一直未能跳出一些传统认识观,以致陷入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认识误区。
  1. 误区之一──语法教学是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手段,不宜采用
  一提起语法教学,有人就会简单地把语法教学和以语法为中心进行的教学等同起来。其实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强调以语法为纲,以语法为教学的中心内容。既便是学习阅读文章,通常也是以讲授文中的语法现象为主,教学内容单一。而语法教学的真义应该是将教学语法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语法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复杂性。许多教师注意到了语法的规律性,但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规律的表面形式上,即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然后不外乎十大词类的各条细则,再逐一分叙即成。语法教学内容通常也是某一名家之言或某些专家的综合,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这种照单传授的语法教学必然会沦为传统语法教学的代言人。语法教学的陈旧方法逐渐演变为语法教学的不合时宜到最终的不宜采用。
  2. 误区之二──语法教学就是教师先讲解、学生再模仿练习的枯燥过程
  能正视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的人们始终以自己的行动捍卫着语法作为教学手段的存在。他们坚持通过语法教学将必要的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未能赋予语法教学应有的新生命。他们运用的语法教学手段依然是带有浓厚传统气息的“老师先讲,学生后记再模仿练习”程式。忽略语法教学的多样性、层次性、交际性、目的性和思维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缺少有效的指导。
  许多学生学不好英语或觉得英语难学,一方面是英语单词记不住,另一方面就是觉得英语语法无法琢磨。要记住的东西太多,可又不知从何记起。即便花了很大功夫去应付,但效果总不如人意。语法学习难主要是因为学习者重知识记忆,轻方法贯通。语法教学难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唯书所致,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对语法的实践性思考得太少,因此也难有创新。
  我们通常把语法作为纯理论知识来讲授,绝大部分教师和学习者看到的更多的是语法的复杂性、琐碎性和无序性。因此教者无从教起,学者无从学起。“语法怎一个‘难’字了得”由是而生。
  语法除了其理论外在的复杂、无序和繁琐,实质是简易有序和明快。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法教学策略。
  
  二、语法教学的策略分析
  
  帮助学生掌握语法,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能力的一种手段,不论是语言能力还是交际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语法规则的支配和制约。所以,掌握语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现象,增强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为语言知识自由迁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语法生成角度看,句子的产生依赖于语法。但事实是先有语言的实践,而后才有理论的形成发展。而今语法理论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了,因此,对今天的学习者来说,借助于语法会使学习效果更好。即语言生成有章可循。同样,语法教学也一定存在其自身的规律性。作为语言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 探索语法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系统规律
  许多教师在教学语法时往往随着作者的编写方式而教。虽然拥有很多语法知识和规则,但却从未思考过这些知识和规则是通过什么方式构成有机整体的。
  许多学习者只看到句子的千变万化和句中词序的改变使句子产生的不同意义。在他们看来,句子变化太多,结构太过复杂,用词无序。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再复杂的句子也无法超越句子组成的基本特点:即句子的结构功能。而句子结构又集中体现在五个基本句型和There be...句型中。换句话说,尽管句子的形式千变万化,但它们始终只在极为有限的基本句型中转换生成。而且任何一个句子都必然要包含“两句两态和一致”这五个结构性要素。若能把握住这些关键点,英语句子的系统观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在教学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时,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教学生如何去区别动词的主被动语态形式,而事实上这种方法收效甚微。许多学生还是无法长期牢固地记住它们的正确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用了数学的“代入”、“换元”法,并将它们与被动语态的核心要素be done结合起来比较理解,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转换规律,学生不需要记忆就很快掌握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而不致混淆。
  即使在学习长句和难句时,笔者也通过一些典型句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两句两态和一致”来简化处理这些长句难句,并帮助他们建立了系列全新思维方式、创造分解长难句的法则和公式等。如“快速正确使用非谓动词三原则”及判定长难句中分句数目的公式:句中有n个谓语动词,就有n个句子结构,就有n-1个从句。
  大多数高职学生的惰性较重,他们不愿花时间去记忆,而更愿意接受所谓的“学习捷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或协助学生去创造简单易学的系统方法,将有利于消减他们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2. 追求语法术语在言语表述上的通俗易懂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有的语法术语及其变化不易为学生理解。但如果我们将这些术语用一些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就能较好地接受。如笔者将句子变化比作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把五个基本句型的用途比作如来佛的五指山,这样很快就让学生明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比喻成一对不可分离的连体婴儿等。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描述,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3. 灵活运用语法例证的趣味性,展示语法教学的内在魅力
  受语法是纯理论知识的观念影响,许多人都认为语法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也持此观念去教学,其教学手段和效果不难想象。学习者也必然会受到教师观念的影响,最终厌倦语法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时间简史》,对我们芸芸众生不啻为天书,也不能带给我们多大的震撼。但这不能说明它不伟大或缺少魅力。它对潜心研究的人绝对是“久旱后的甘霖雨露”。问题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向外行大众解释。如果我们能把高深的东西让行内的人弄懂,这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但如果我们能让外行人也感兴趣,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和艺术。语法教学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智慧和艺术。
  笔者在给学生讲“a friend of+名词”与“a friend of +名词’s”这两个对应结构时,我把这两个结构放在非常简单的两句话中:
  He is a friend of my father.
  He is a friend of my father’s.
  很多学生自以为知道,却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我引用了一位英国教师设计的一段对话,来清楚地表明这种区别:
  A: Who told you that? 这是谁告诉你的?
  B: A friend of your father’s.你父亲的一个朋友。
  A: If he says such things, he is not a friend of my father, whoever he may be.要是他这么说,他对我父亲就不够朋友,不管他是谁。
  学生一看这段对话,再明白不过:前者是指朋友与父亲的关系,强调He对my father的交情,意指He is friendly to my father(他跟我父亲很要好);而后者则表示父亲与朋友的关系,强调my father对He的交情,意指My father has a friend in him(我父亲把他当朋友)。[1]
  4. 立足语法练习的生活实用性
  许多学生不想在课堂上进行练习,主要是他们觉得老师提供的语言练习环境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不实用。现在的学生功利性太强,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语法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实用性。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有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但要求教师能教一些实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希望学好英语。但也反映出高职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应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对语法的学习目的要有较深刻的认识,把语法作为手段来学,作为桥梁来用,克服为学语法而学语法的偏向。虽然有的课文内容不具备时代性,但语言文字表现力极强,它的语句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用语,只是我们的学生不具备发现能力罢了。因此语法教学要以实践为纲,以技能为核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所学语法知识的生活实用性,也就是我们要建立相应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学会迁移。如果我们让学生学会了迁移,并让他们不断地体验和积累成功的喜悦,那么我们的语法教学肯定就成功了。[2]
  语法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和地位,才有可能走出以往的认识误区,并对语法教学重新定位,也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于走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进一步探索语法教学的最佳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德玉,王桂英. 现代英语解疑语法.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P23.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P64-71.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口语课则要注重培养口头表达交际的能力。口语课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明确他们各自在口语课上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教师和学生在口语课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入手,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 高职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英语口语课 途径    引言    英语口语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口头
国家和世界都在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大部分都要由高超的科学技术支持.为了帮助国家能够更迅速地发展,初中学生也应该通过科学的课程计划进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评点式阅读也被称作批注,这是古人研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评点式阅读转变了一般的完全由教师讲解的模式,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多层解剖出发实现对文章的个性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的,当前各行各业都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发展的平台应用了起来.在教育行业中也不例外.
摘 要:“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材施教”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专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乡土教育 英语 课堂教学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便是对“因材施
试验通过中粳稻在不同抽穗结实期的温度与产量变动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穗数和每穗粒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为抽穗结实期的日均温。当抽穗期(6天)日均温为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即要符合核心素养理念进行教学.而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来说,教师更要下一番心力.下面,本人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