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的元素。数学模型不仅为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参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结合自己对建模教学的认识、理解和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1.观点描述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Model)简称MM,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各种数学公式、法则、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说得通俗一点,数学模型就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建立的数学概念、公式定义、定理、法则、体系等等。数学模型一般是用数学语言、符号、数量关系或图形来呈现的,具有精确性、直观性、简洁性等特点。如加法交换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数学模型,教材上同时用了多种形式来呈现这一模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这是转化了符号模型,“a+b=b+a”是字母模型。
  数学建模则是由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解释验证等步骤组成(必要时循环执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抽象、简化等能力。这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2.数学教学建模策略
  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要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为基本叙述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掌握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教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运用意识。
  2.1精选生活情境,激发建模兴趣。
  数学模型都具有现实的生活背景,这是构建模型的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构建“统一长度单位”模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身边熟悉的铅笔、文具盒、小刀、橡皮等长短不一的物体量数学书的长度,结果学生量出的数据各种各样,谁也不知道数学书的具体长度,这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策略,于是构建“统一长度单位”的模型成为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揭示了模型存在的背景与适用的条件。
  2.2感知积累表象,培育建模基础。
  感性材料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多侧面、多维度、全方位感知某类事物的特征或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为数学模型的准确构建提供平台。如“表内乘法”模型构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感知、积累的过程。首先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算法,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能用找规律的方法算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感知乘法口诀的来源及编制的方法;接着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学习“7、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归纳法、演绎法更广的适用范围;最后学习“9的乘法口诀”,运用以前已有的思想和方法灵活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充分体验了“表内乘法”的内涵,为形成“表内乘法”的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跃进升华表象,构建数学模型。
  具体生动的情境及肤浅的生活经验是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实现“鲤鱼跳龙门”式的飞跃,就无法建模。如“平行与相交”一课,如果只是让学生感知火车铁轨、跑道线、双杠、五线谱等具体的素材,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当学生提取“平行线”的模型时,呈现出来的一定是形态各异的具体事物,而不是具有一般意义的数学模型。“平行”的数学本质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距离保持不变”。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关注的目标从具体上升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通过如下活动来引导认识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动手实验思考:①在两条平行线间作垂线。②量一量这些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③你知道工人师傅是通过什么办法使两条铁轨始终保持平行的吗?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平行的理解必定走向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数学认识,完成从物理模型到直观的数学模型再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2.4“旧模型”构建“新模型”。
  数学的概念、法则、关系等都是数学模型,并且总是建立在其他数学模型的材料、模型的应用及体现在对新知的逐级构建上。如“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一个模型,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其过程中,旧模型被调用,为构建更高一级的法则模型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重组优化,旧模型往往被具有更“上位”的新模型所代替或统一,使得数学模型更具有了概括性的特征。
  2.5提炼方法思想,优化建模过程。
  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都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它是数学模型的灵魂。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在建构面积公式这一模型的过程中要突出与之相伴的数学思想方法:一是转化,将未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知长方形的面积;二是演绎思想,让学生探索规律,进而为其他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方法与思想的渗透。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与体验,可以催化数学模型的建构,提升建构的理性高度。
  2.6融入现实生活,拓展模型外延。
  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的过程,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还原为具体的数学直观或可感的数学现实,使已经构建的数学模型不断得以扩充和提升。如“鸡兔同笼”的问题模型,是通过研究“鸡”、“兔”建立起来的,但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同类事物一一列举。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继续扩展考察的范围,分析当情境、数据变化时模型的稳定性。可以出示如下问题让学生分析:“甲、乙两个车间共有126人,如果从甲车间每8人中选一名代表,从乙车间每6人中选一名代表,正好选出17名代表。甲、乙两车间各有多少人?”这样,使模型的外延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
  3.建模的方法途径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不能仅仅是看重结果,更要关注的是建模的过程,更多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模”的观点来处理教学内容。
  3.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建模活动。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按照建模的思路编排,教师要多从建模的角度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建模思想,精心设计和选择列入教学内容的现实问题情境,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3.2利用实践活动课,进行建模指导。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整合各知识点,使之融进生活背景,产生好的“建模问题”作为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如教材中安排了“角的大小”这个模型,我让学生用图钉把两个硬纸条钉在一起做一个活动的角,让学生动一动,变一变,想办法让角变大变小,怎样知道它是一个直角等活动,让学生建立“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的数学模型。
  3.3改编教材习题,加强建模教学。
  教材中有些问题需要改编,使其成为建模的有效素材。如:“一个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它四边中点组成的小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做对称轴,用平移互补的方法,探讨出大正方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后,建立起关系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制作建筑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来搭建它。切莫让结果代替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这个不可或缺的美妙的构建过程吧!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本文仅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就教于广大教师,以便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关键词】教学质量,提高,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呢?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要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
期刊
【摘要】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质量的高低。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增效减负,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
期刊
【摘要】教师的任务不是只为教会单词而教,而是在教单词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目前许多初中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缺乏对英语词汇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对词汇教学进行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探索,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技能,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词汇,词汇教学,有效性
期刊
新教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有趣、有用、有效,使得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能更有意义。“有效”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趣”是指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用”是指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到有价值,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重视学生感受到所学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去设计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重点给出了四种设计问题的思路:结合教学中的概念、结合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结合教材中的实验、结合知识的前后联系去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思路对于丰富和发展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功效。随着
期刊
【摘要】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美术,欣赏,类型,改进,方法    美术欣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中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根据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予以引导,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
期刊
【摘要】辐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主要源泉,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它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想政治课必须注重对辐射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辐射思维,意义,培养方法    辐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主要源泉,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1.辐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所谓辐射思维就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
期刊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觉思维虽属于思维链条中的初级层次,但却是高层次思维的基础。在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应通过初级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来为其今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直觉思维,作用,培养,策略    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仅就直觉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期刊
【摘要】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阐述了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两种素质的培养:一是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
期刊
【摘要】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对启发式的运用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启发式,方法,运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在立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重用启发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