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已提倡了许多年,但是具体到中学教育教学中,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特殊班集体及问题学生的对待方面等。笔者以日常教学中的真实案例为依据,就德育之本,制度之刚,人性之柔的管理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 德育;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B025.5,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6-0033-01
高二接手这个班级时就发现这是个特殊的集體:男女比例失调(男生33位女生15位)、特殊家庭多(离异、重组、单亲等)、“刺头”多(多位学生高一曾有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记录)。XX同学又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
笔者对这个特殊学生的印象就像坐过山车,从高到低起起落落。从最开始他主动要求担任安保委员(吃力不讨好的活),到跟同桌闹矛盾,继而升级为顶撞任课老师,从多次寝室纪律扣分且不诚恳认错到公然在班级叫嚣甚至顶撞笔者。更过分的是,一到周末,该生就在半夜10点以后电话“骚扰”笔者,问些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过的问题,让笔者觉得很是莫名其妙。最让人气愤的是,该生每当由于扣分过多而被留强化班时总是极尽狡辩之能事,谎言被识破后干脆当着全班的面破口大骂,毫无修养家教可言。
年轻气盛的笔者哪里能忍,束手无策之下只得将他送于德育处处理。然而学校对该生的处理却让笔者略感意外,仅仅给了一个暂缓处分。我记得当时余小军主任对我说,考虑到这个学生的家庭特殊性,学校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笔者才知道这是一个幼年时就面临父亲早逝、母亲离家出走的孩子,现在的他由爷爷奶奶抚养,而爷爷又身患癌症,住院多时。家里没有了顶梁柱,日子也过得十分拮据。在爷爷奶奶的眼里,这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高一还表现得尚可的XX到了高二就仿佛放飞了自我一般不受约束了呢?
一、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的改变
该生高一班主任蒋老师是位数学老师,恰好数学又是XX的强项。对数学的热爱转化成对班主任的崇拜,因此对她的要求和规定也尽可能地去完成。笔者任教英语,恰好又是XX的薄弱科目。生性好强的XX在英语课堂上找不到成就感,于是对该学科甚至该科目老师产生了排斥心理。
(二)叛逆期的到来
青春期往往伴着不同程度的叛逆一同而来,有的学生叛逆期来得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历),而有的学生叛逆期来得较晚(在高中甚至是大学阶段才会经历)。而XX所在的寝室又聚集了几乎班里所有的“顽劣分子”,这又为XX叛逆情绪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三)班主任管理缺乏经验和艺术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初期,笔者只顾到了制度和规定的刚性,少了些许柔情。在处理XX同学的问题上,笔者只关注了他违反校纪校规和班级公约,却没有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此外,笔者对于学生家庭的了解也不够全面,更没有设身处地去体会XX同学这种特殊家庭给他造成的童年阴影。加之笔者并未成家,更谈不上用母性的关怀去弥补那一份他从小就缺失的母爱。
二、对策实施
找到原因以后,笔者决定改变自己管理班级的风格。从简单粗暴的“用分数说话”到“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威胁命令式的“强化班见”到多多促膝谈心了解事情缘由,从白眼冷哼的怀疑到努力耐心的开导。这个转变过程很难很长,但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班级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而笔者也变得比以前更耐心细致了。而对于XX同学,暂缓处分事件以后一直不知如何与他相处,干脆来了个冷处理,对他不闻不问不搭理。但是后来笔者读到一个心理学理论叫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说的是人的需要按高低层次可以划分为七个等级,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XX同学,他“被爱与尊重的需要”未被满足或者满足的程度还不够,就很难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之前总是在周末打电话给笔者(印象很深有一次是中秋节晚上),因为他孤独,他无法向年迈又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爷爷奶奶诉说他内心的点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总在全班面前跟同学老师闹矛盾,因为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忽视,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顽劣不可教的学生,而是一个从小缺爱、执着寻爱的可怜孩子。
如醍醐灌顶的笔者不禁开始自我思考,到底该如何去弥补他这一份失去的爱?时间过得很快,高三首考落下了帷幕。XX同学的英语考了98分,虽然与别的同学比不算好,但是对于他个人而言已经是质的突破。借此机会,笔者找了他,从他的学习谈到了家庭,从同学之间相处谈到了我之前处理问题上的鲁莽之处。这次谈话产生的结果不好说,但笔者记得那晚XX同学,一个自尊心极强的男孩子,在笔者面前泣不成声。那之后,他的学习更努力了,在生活上也更自律了。
当了班主任以后,深深地体会到一点:德育即是班主任的自我教育。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我从小习惯了独占父母的爱,保送大学的我习惯了独占鳌头,但班主任更多的需要默默付出、辛勤耕耘,而这种付出很有可能收不到效果甚至是遭到学生的强烈反抗。你或许会不被学生、家长理解,或许会由于考核不好成绩退步受到领导的批评,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人无完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应完全用冰冷的制数字去考核学生,成功的德育即遵循制度刚性,兼怀人性柔情。希望以此为德育准绳,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关键词 德育;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B025.5,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6-0033-01
高二接手这个班级时就发现这是个特殊的集體:男女比例失调(男生33位女生15位)、特殊家庭多(离异、重组、单亲等)、“刺头”多(多位学生高一曾有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记录)。XX同学又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
笔者对这个特殊学生的印象就像坐过山车,从高到低起起落落。从最开始他主动要求担任安保委员(吃力不讨好的活),到跟同桌闹矛盾,继而升级为顶撞任课老师,从多次寝室纪律扣分且不诚恳认错到公然在班级叫嚣甚至顶撞笔者。更过分的是,一到周末,该生就在半夜10点以后电话“骚扰”笔者,问些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过的问题,让笔者觉得很是莫名其妙。最让人气愤的是,该生每当由于扣分过多而被留强化班时总是极尽狡辩之能事,谎言被识破后干脆当着全班的面破口大骂,毫无修养家教可言。
年轻气盛的笔者哪里能忍,束手无策之下只得将他送于德育处处理。然而学校对该生的处理却让笔者略感意外,仅仅给了一个暂缓处分。我记得当时余小军主任对我说,考虑到这个学生的家庭特殊性,学校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笔者才知道这是一个幼年时就面临父亲早逝、母亲离家出走的孩子,现在的他由爷爷奶奶抚养,而爷爷又身患癌症,住院多时。家里没有了顶梁柱,日子也过得十分拮据。在爷爷奶奶的眼里,这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高一还表现得尚可的XX到了高二就仿佛放飞了自我一般不受约束了呢?
一、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的改变
该生高一班主任蒋老师是位数学老师,恰好数学又是XX的强项。对数学的热爱转化成对班主任的崇拜,因此对她的要求和规定也尽可能地去完成。笔者任教英语,恰好又是XX的薄弱科目。生性好强的XX在英语课堂上找不到成就感,于是对该学科甚至该科目老师产生了排斥心理。
(二)叛逆期的到来
青春期往往伴着不同程度的叛逆一同而来,有的学生叛逆期来得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历),而有的学生叛逆期来得较晚(在高中甚至是大学阶段才会经历)。而XX所在的寝室又聚集了几乎班里所有的“顽劣分子”,这又为XX叛逆情绪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三)班主任管理缺乏经验和艺术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初期,笔者只顾到了制度和规定的刚性,少了些许柔情。在处理XX同学的问题上,笔者只关注了他违反校纪校规和班级公约,却没有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此外,笔者对于学生家庭的了解也不够全面,更没有设身处地去体会XX同学这种特殊家庭给他造成的童年阴影。加之笔者并未成家,更谈不上用母性的关怀去弥补那一份他从小就缺失的母爱。
二、对策实施
找到原因以后,笔者决定改变自己管理班级的风格。从简单粗暴的“用分数说话”到“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威胁命令式的“强化班见”到多多促膝谈心了解事情缘由,从白眼冷哼的怀疑到努力耐心的开导。这个转变过程很难很长,但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班级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而笔者也变得比以前更耐心细致了。而对于XX同学,暂缓处分事件以后一直不知如何与他相处,干脆来了个冷处理,对他不闻不问不搭理。但是后来笔者读到一个心理学理论叫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说的是人的需要按高低层次可以划分为七个等级,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XX同学,他“被爱与尊重的需要”未被满足或者满足的程度还不够,就很难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之前总是在周末打电话给笔者(印象很深有一次是中秋节晚上),因为他孤独,他无法向年迈又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爷爷奶奶诉说他内心的点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总在全班面前跟同学老师闹矛盾,因为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忽视,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顽劣不可教的学生,而是一个从小缺爱、执着寻爱的可怜孩子。
如醍醐灌顶的笔者不禁开始自我思考,到底该如何去弥补他这一份失去的爱?时间过得很快,高三首考落下了帷幕。XX同学的英语考了98分,虽然与别的同学比不算好,但是对于他个人而言已经是质的突破。借此机会,笔者找了他,从他的学习谈到了家庭,从同学之间相处谈到了我之前处理问题上的鲁莽之处。这次谈话产生的结果不好说,但笔者记得那晚XX同学,一个自尊心极强的男孩子,在笔者面前泣不成声。那之后,他的学习更努力了,在生活上也更自律了。
当了班主任以后,深深地体会到一点:德育即是班主任的自我教育。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我从小习惯了独占父母的爱,保送大学的我习惯了独占鳌头,但班主任更多的需要默默付出、辛勤耕耘,而这种付出很有可能收不到效果甚至是遭到学生的强烈反抗。你或许会不被学生、家长理解,或许会由于考核不好成绩退步受到领导的批评,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人无完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应完全用冰冷的制数字去考核学生,成功的德育即遵循制度刚性,兼怀人性柔情。希望以此为德育准绳,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