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在美术教育中,绘画作品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的体现之一,然而兴趣直接影响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美术兴趣转移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一些积极具体的促使来控制学生对美术兴趣的转移,力争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在美术教育中,绘画作品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的体现之一,然而兴趣直接影响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在多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小的时候都爱好美术,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一些因素的原因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觉得美术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上,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美术兴趣转移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一些积极具体的措施来控制学生对美术兴趣的转移,力争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导致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数英等主科教师对学习质量的要求过高,加上其他学科的课业,也会分散学生绘画的精力,引起兴趣的转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偷偷地去写其他学科的作业,从而忽视了美术创作。另外其他一些丰富的学习活动,也占据了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如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的开展。
(2)家长对绘画不支持或者不理解,有些家长本身对绘画没兴趣或者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分歧,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认为他们是在瞎画。甚至有的家长还过早的给自己的孩子下结论,认为他们没有绘画天赋,不是学美术的材料。常听有的家长说:“这孩子尽乱画,哪有天空是绿的呀!……”家长的这种不理解毫无疑问深深的打击了孩子学习绘画的积极性。
总之,许许多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保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积极、具体的措施方法来控制他们的绘画兴趣的转移,激发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变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1)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材料工具和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材料工具盒和教学方式上不断更新,如不同的画笔、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画法等等,并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多元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他们一直在新乡的心理状态下绘画,让他们感觉到有意思,有乐趣,而不是感到乏味,并根据其兴趣引发孩子们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多鼓励、少批评,让儿童自由想象,大胆创作,随心所欲地靠自己的发现和想象去获得创作的快乐,不要把成人的模式加于他们。
(2)多组织一些集体绘画活动,如户外写生、参加画展、学生绘画表演、绘画比赛或者组织学生绘画作品展览等,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并在绘画中体验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中我便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和自己比一比的活动,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比一比,从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一系列活动都大大增強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3)强化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老师多和学生家长沟通,让父母能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学习绘画,并帮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方面的尝试,体验造型活动与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美术教师也要与班主任多交流,让他们积极配合。尽管学生的绘画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差异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美术的热情、绘画的兴趣和努力程度,特别是他们的创造精神。精神和家长们都需要珍惜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随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力量,推进他们的创造性活动。
(4)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总以成人化的画法和审美去要求孩子,应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作品,从语言和精神上鼓励孩子,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关注,对于孩子的画面,我们应尽可能的避免之责的话语,只要老师家长认为他能行,时常鼓励他们,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勇气也就来了,什么都想干了,从而使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报纸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充满自信。在培养孩子自信的同时,也可以经常介绍一些画家轶事,培养孩子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树立他们喜爱绘画的信心和恒心,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这种鼓励性的教育能让学生有信心去画好画,有兴趣去表现美。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控制学生绘画兴趣的转移,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持久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可以促进其自身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表现,使绘画得到全面性的发展让他们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的欲望,使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今后的美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3]冯新苗.谈美术课堂中“玩”的艺术:[N].教育信息报,2003年.
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在美术教育中,绘画作品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的体现之一,然而兴趣直接影响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在多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小的时候都爱好美术,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一些因素的原因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觉得美术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上,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美术兴趣转移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一些积极具体的措施来控制学生对美术兴趣的转移,力争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导致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数英等主科教师对学习质量的要求过高,加上其他学科的课业,也会分散学生绘画的精力,引起兴趣的转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偷偷地去写其他学科的作业,从而忽视了美术创作。另外其他一些丰富的学习活动,也占据了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如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的开展。
(2)家长对绘画不支持或者不理解,有些家长本身对绘画没兴趣或者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分歧,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认为他们是在瞎画。甚至有的家长还过早的给自己的孩子下结论,认为他们没有绘画天赋,不是学美术的材料。常听有的家长说:“这孩子尽乱画,哪有天空是绿的呀!……”家长的这种不理解毫无疑问深深的打击了孩子学习绘画的积极性。
总之,许许多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保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积极、具体的措施方法来控制他们的绘画兴趣的转移,激发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变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1)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材料工具和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材料工具盒和教学方式上不断更新,如不同的画笔、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画法等等,并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多元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他们一直在新乡的心理状态下绘画,让他们感觉到有意思,有乐趣,而不是感到乏味,并根据其兴趣引发孩子们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多鼓励、少批评,让儿童自由想象,大胆创作,随心所欲地靠自己的发现和想象去获得创作的快乐,不要把成人的模式加于他们。
(2)多组织一些集体绘画活动,如户外写生、参加画展、学生绘画表演、绘画比赛或者组织学生绘画作品展览等,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并在绘画中体验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中我便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和自己比一比的活动,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比一比,从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一系列活动都大大增強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3)强化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老师多和学生家长沟通,让父母能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学习绘画,并帮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方面的尝试,体验造型活动与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美术教师也要与班主任多交流,让他们积极配合。尽管学生的绘画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差异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美术的热情、绘画的兴趣和努力程度,特别是他们的创造精神。精神和家长们都需要珍惜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随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力量,推进他们的创造性活动。
(4)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总以成人化的画法和审美去要求孩子,应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作品,从语言和精神上鼓励孩子,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关注,对于孩子的画面,我们应尽可能的避免之责的话语,只要老师家长认为他能行,时常鼓励他们,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勇气也就来了,什么都想干了,从而使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报纸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充满自信。在培养孩子自信的同时,也可以经常介绍一些画家轶事,培养孩子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树立他们喜爱绘画的信心和恒心,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这种鼓励性的教育能让学生有信心去画好画,有兴趣去表现美。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控制学生绘画兴趣的转移,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持久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可以促进其自身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表现,使绘画得到全面性的发展让他们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的欲望,使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今后的美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3]冯新苗.谈美术课堂中“玩”的艺术:[N].教育信息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