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讲授,注重对结果的记忆和公式的运用,而忽略了意义的真正获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化、样板化。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多媒体正在以迅捷的速度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以前的“三机一幕”到CAI,再到现在的ICAI(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电视等。多媒体深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一进步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已明显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们所包容的巨大潜力也有待于我们继续地开发,对于物理教学,此类技术的应用也是非凡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由于学生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而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但如果应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是内容丰富、程序调用快、提高效率。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的课件操作方便,能展示出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实验结果;能通过文字、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现实中的物理现象,把抽象的物理模型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很大程度地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体现了动静结合、印象深刻、形象直观等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演示实验比较抽象,往往会出现教师描述不尽完善,学生想象不尽确切的情况,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是用一些挂图、模型或者是幻灯投影片来辅助教学,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则采用了简单而明了的动画形式解决了这一“化静为动”的难题。
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拓展学生的时空感
在物理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很重要,但一些时空的观念不容易展示给学生,因为有些事件已经过去,历史不会重复,学生在接受上难免会有一些偏差。先进的技术正好弥补这一不足,将古老的过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原始不再难以接受。物理变化有些是非常缓慢的,如果将之放在课堂中进行,会浪费时间。比如人教版初三课本“分子动理论”一节中关于扩散现象的三个实验,一个是气体间扩散;一个是液体间扩散;一个是固体间扩散。对于前两个实验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而第三个关于固体的扩散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在5年后,也只能扩散1毫米深,而且是剖开剖面才能观察到,不光需要的时间长,而且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学生虽然对扩散的速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过程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如果利用微机课件演示这一过程,可以使扩散的过程像电影中的快镜头一样,迅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再通过必要的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固体与固体之间同样也可以有扩散现象发生,这样学生会对分子动理论有更加充实的认识。
2.优化物理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对于物理教学,有很多有价值的实验,但是如果真在课堂中演示,也许效果会差强人意,比如对实验细节的掌握、实验器材的精密程度以及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等,课堂的实验也许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样反而使学生对实验的结论产生怀疑甚至误解,但如果课堂中不穿插实验,又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但是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堂,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加强实验效果,加深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比如初二课本中关于熔化的一节,对于晶体的熔化过程,由于温度不易被掌握,虽然许多教师采取了水浴等许多方法,但实验的效果还是不十分理想。对这一实验,如果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全过程,以上的问题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而且可以省去加热的时间。如果再在实验模拟上配上声音,及必要的符号,效果会更明显。当然,在计算机引入课堂后,还可以模拟许多看不到的现象,比如分子的运动、电子的转移、磁感线等等,还可以利用使用计算机后省下的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初二《物理》教材中“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现象,通过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惯性应用》一课时,应用惯性解释目常惯性现象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在实物演示的基础上,可以运用课件进行演示,由于课件图像清晰,模拟逼真,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理解。再如大气压强、液压刹车的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等等都可以借助投影进行模拟。
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讲授“电流的形成”时,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将“短暂电流的形成”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将“持续电流的形成”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制作了4个动画片段,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而整个教学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这种形象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及已有的情景进行对比推理和演绎推理,并用逻辑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4.创设动态、变化的图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电流的磁场》一节课时,以往奥斯特实验是在讲桌上展示,由于小磁针发生的偏转,不便于全班学生观察,而影响教学效果。现改用实物投影做上述实验,将所发生的现象直观地放大投影到银幕上,学生看得一清二楚,从而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应用课件,展现动态图景,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从而培养他们“从全面、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走入了课堂、丰富了课堂、延伸了课堂,展现出越来越美好的课堂教学前景。它的充分利用,以及各种新功能的开发,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也为我们教师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理想的学习空间。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由于学生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而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阻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但如果应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是内容丰富、程序调用快、提高效率。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的课件操作方便,能展示出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实验结果;能通过文字、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现实中的物理现象,把抽象的物理模型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很大程度地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体现了动静结合、印象深刻、形象直观等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演示实验比较抽象,往往会出现教师描述不尽完善,学生想象不尽确切的情况,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是用一些挂图、模型或者是幻灯投影片来辅助教学,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则采用了简单而明了的动画形式解决了这一“化静为动”的难题。
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拓展学生的时空感
在物理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很重要,但一些时空的观念不容易展示给学生,因为有些事件已经过去,历史不会重复,学生在接受上难免会有一些偏差。先进的技术正好弥补这一不足,将古老的过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原始不再难以接受。物理变化有些是非常缓慢的,如果将之放在课堂中进行,会浪费时间。比如人教版初三课本“分子动理论”一节中关于扩散现象的三个实验,一个是气体间扩散;一个是液体间扩散;一个是固体间扩散。对于前两个实验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而第三个关于固体的扩散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在5年后,也只能扩散1毫米深,而且是剖开剖面才能观察到,不光需要的时间长,而且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学生虽然对扩散的速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过程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如果利用微机课件演示这一过程,可以使扩散的过程像电影中的快镜头一样,迅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再通过必要的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固体与固体之间同样也可以有扩散现象发生,这样学生会对分子动理论有更加充实的认识。
2.优化物理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对于物理教学,有很多有价值的实验,但是如果真在课堂中演示,也许效果会差强人意,比如对实验细节的掌握、实验器材的精密程度以及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等,课堂的实验也许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样反而使学生对实验的结论产生怀疑甚至误解,但如果课堂中不穿插实验,又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但是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堂,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加强实验效果,加深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比如初二课本中关于熔化的一节,对于晶体的熔化过程,由于温度不易被掌握,虽然许多教师采取了水浴等许多方法,但实验的效果还是不十分理想。对这一实验,如果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全过程,以上的问题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而且可以省去加热的时间。如果再在实验模拟上配上声音,及必要的符号,效果会更明显。当然,在计算机引入课堂后,还可以模拟许多看不到的现象,比如分子的运动、电子的转移、磁感线等等,还可以利用使用计算机后省下的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初二《物理》教材中“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现象,通过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惯性应用》一课时,应用惯性解释目常惯性现象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在实物演示的基础上,可以运用课件进行演示,由于课件图像清晰,模拟逼真,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理解。再如大气压强、液压刹车的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等等都可以借助投影进行模拟。
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讲授“电流的形成”时,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将“短暂电流的形成”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将“持续电流的形成”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制作了4个动画片段,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而整个教学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这种形象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及已有的情景进行对比推理和演绎推理,并用逻辑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4.创设动态、变化的图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电流的磁场》一节课时,以往奥斯特实验是在讲桌上展示,由于小磁针发生的偏转,不便于全班学生观察,而影响教学效果。现改用实物投影做上述实验,将所发生的现象直观地放大投影到银幕上,学生看得一清二楚,从而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应用课件,展现动态图景,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从而培养他们“从全面、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走入了课堂、丰富了课堂、延伸了课堂,展现出越来越美好的课堂教学前景。它的充分利用,以及各种新功能的开发,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也为我们教师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理想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