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书盛世 翰墨韵春秋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介绍:侯清麟,男,汉族,1956年生,湖南安仁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南大学MBA导师,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湖南省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家协会第七届理事,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湖南省和株洲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和株洲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高级专家,曾获“全国文化管理企业家”奖、“2005年度中国优秀才智”奖、“中国化工管理英雄”、湖南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文学作品数百篇,书法作品30余幅。出版散文集《铭刻的记忆》、《有色自来香》、《居美见微》,学术专著《国有企业经营者最优报酬激励机制研究》。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经营战略与资本运营。
  
  有这样一位中年人,当国有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时,使企业扭亏增盈创造过国企凤凰涅槃的新神话,因此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优秀企业家、全国文化管理企业家、中国化工管理英雄、年度中国优秀才智奖等光荣称号;当省部共建的高校党委书记时,既掌舵四万师生、四千多亩校园的科学发展,又钻研学术出版专著、研发专利、主持课题,既以身作则地带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又潜心创作《铭刻的记忆》、《有色自来香》、《居美见微》等多部文学作品、书法作品集和书法评论集《赏书散拾》,文艺创作之路可谓稳健阔步、硕果累累——他就是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教授侯清麟。
  
  一个痴迷文学的掌门
  
  侯清麟不知多少次说过,自己痴爱文艺或许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关于学化工出身的他却喜欢文学创作这一问题,他在一篇《让我铭刻的记忆》里说得很明白,“深知自己智商平平,尤其文字水平不见长,且中小学处‘文革’中,大学读的又是化工专业,与文学风牛马不相及。但我对问题爱探索,想法多了,便难免想对人讲,可讲台有限且职低位卑,只好借助笨拙的笔,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一点儿小文章。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某日,竟有一‘豆腐块’见诸报端。虽稿酬仅一元钱,可比领到一次奖金还惬意!从那以后,笔耕不辍,竟坚持了二十余年……”
  而就是这样的坚持,使侯清麟一路往前走,即使是随着职务的步步上升,这种爱好这份坚守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可以想象,一位市场经济大潮中披荆斩棘的企业领导,如何能在别人的觥筹交错中保持一份清醒,如何能在人家的灯红酒绿中保留一份宁静,如何能在隔壁家的麻将声中保守一份淡定,并将这种清醒这种宁静这种淡定诉诸笔端。这种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这份7000多个日夜的执著,这份让当今很多年轻人都无法理喻也无法猜透的精神,也许只有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在给其第二部散文集《有色自来香》序言里的那样解读:“相识多年,但真正了解这位从湘南丘陵里走出来的奋斗者,还是情结于他那一篇篇言情喻理、情理交融、率真求真、小中见大、频频见诸报端的文章……这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勇气,实在难得可贵!”
  1999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铭刻的记忆》,总字数110多万字,这是侯清麟挑灯夜战完成并且在报刊发表过的文章中选择出来的。说到这本书的来历,侯清麟对妻子的赞誉溢于言表:“她是一个典型的‘夫唱妇随’,虽说对文学有兴趣且文章写得不错,但见我业余有此勤耕,则退居“二线”全力支持。每有样报样刊寄来,总是四处找寻我的‘豆腐块’,然后仔细认真地剪贴到白纸上。一年年下来,倒也有了好几本厚厚的‘专著’。后因搬迁新房,丢失一些,甚觉可惜,于是琢磨着将其结集出版……”这个时候的侯清麟,已经出任一年多的株洲化工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企业一大摊子事情都需要他的定夺——那一年企业在他的领导下重新崛起,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员工收入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在省内外名声大振。面对既能管理好国有大企业,又能勤奋好学写文章的侯清麟,当时湖南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都情不自禁地撰文称赞他是“企业界文武双全、多谋善断、不可多得的儒将。” 完成了第一本散文集,不知疲倦的侯清麟又继续奋斗着创作着。而这个时候正是他公务最为繁忙的时候,既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同时还担任着湖南省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8届常务理事、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家协会第7届理事等众多社会兼职。而这时的株洲化工集团,销售收入已由1997年的5亿元跃升到13亿元,利润由53万元增长到了5500万元,并成为湖南省推进“十一五”工业化进程十大标志性企业和重点打造的13家百亿元企业集团之一。而由他提出的“5亿带动20亿,株化跨入40亿”的公司发展新战略则被列入了湖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由于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领导才能,2005年12月,他当选为“2005中华十大财智人物”,而在此前后,他又成为了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的一员。
  皇天不负有心人,汇聚80多万字的第二本散文集《有色自来香》在这一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随意翻开这本厚达400多页的作品集,无论是《并非就是“头”之错》、《学会转移烦恼》、《从商店厕所收费说起》、《新年感受老家》、《人生风景线》,还是《温馨的“短信息”》、《“0”的断想》、《人生“车”历》、《军旅生涯》、《年轻好写信》、《恩师》等,都在字里行间,透着一份难得的真实之感、铭心之思、炽热之情。虽然书里收集的都是些短小精干的文章。但这些小小的文章却有如汇入滚滚长江中的涓涓溪流,跳过山岗,越过田埂,流过草地,无一不流淌着爱国情、家乡情、山水情、母子情、夫妻情、兄妹情、儿女情、师生情、同学情……该书出版后,销量奇好,一如他工厂的产品一样,无一囤积。
  有时候真不得不佩服侯清麟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发生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就在第二本散文集出版之前,他其实又在且走且思着第三本散文集。在2004年侯清麟被省委组织部派往美国学习的半年时间里,他没有被异域风景所迷醉,而是在潜心学习的同时,带着思考寻找答案,以在美国的留学经历以及自身丰富的阅历对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自然风光进行了较细致的介绍,并分别与我国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出版了18万字的第三部散文集《居美见微》(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居美见微》的出版,让一直关注侯清麟文艺创作的《湖南日报》资深记者蔡栋先生都不得有着这样的叹服:“他在特大型企业当过多年的董事长、总经理,现在又成了高校的主要负责人,要处理的日常事务何其繁杂,居然还能在指挥“千军万马”之余,保持一份难得的恬静,在文学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和坚守。我想,除了他的执著,更多的是他始终默默地诠释着勤奋这一朴实但弥足珍贵的词语……”
  这是侯清麟先生的第三部作品集,也可说是他作为省委、省政府挑选赴美学习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见闻录。在他的视野里,美国的一切,不管是灿烂的物质文化,先进的管理水平,还是与我们不尽相同或者完全相左的观念意识,等等,都有着我们可以学习和思考的东西。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既有由衷的称许与赞誉,也有发人深省的批判和鞭挞;既有“见微”而让读者在“知著”中对国人的激励与鞭策,也有窥斑知豹中对同胞的提醒与劝诫。读罢此书,读者在对美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的同时,也会在这种认识过程中有发自肺腑的内心激荡。可以看出,侯清麟已经把自己独特的内心认识,内化成一种环视四海、胸纳全宇的人文关怀,这也许是一种独有的湖湘文化熏陶的结果。
  2006年8月,侯清麟被省委组织部调任到产学研重要基地的湖南工业大学,在一片全新的领域里他又迅速带领党委班子,使学校在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使湖南工业大学实现了各合并校区的实质性融合;二是使湖南工业大学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三是使湖南工业大学多科性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稳步跨越之路越走越稳健。与此同时,他在专注于高教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对文学的痴爱依然继续。三年多来,他以“良言”为笔名在《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文章,目前发表的的文章已达120多篇,可见他的第四部文学作品集在未来几年又将出版。而在长期致力于散文创作的他,据说正进行着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面对同行和同事的赞誉,侯清麟颇有些不好意思,而当有记者慕名采访他时,他说:“回过头来想,文学创作的一些成绩可谓是无意插柳的结果,至少自己在那之前投稿权当业余时间‘找点事做’,当然不会有结集出版的意思。每次有意无意地看见或想着这些作品,就感觉特别亲切,不是说它有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方,只是觉得那是自己心血浇灌成的第一朵花,不管是否灿烂,都是属于自己的。而每次翻看,心里总会想起写这些稿子时的日日夜夜,想起为了文学所付出的点点滴滴,想起支持我走下去的诸多朋友,正所谓一滴水里藏着一片海,一本书浓缩着我的小半生,我将永远铭刻着过去那些无限的记忆……”
  
  一个潜心书法的智者
  
  其实,侯清麟除了是一个痴迷文学的厅级领导,同时他还是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是一个潜心书法的智者,他经常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蕴含在书法修炼当中。用他的话说就是:文如其人,字为其行。一个人的人品不行,不仅是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底蕴,就是其写出来的字也是缺少正气。而正气,在书法修炼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在校庆陶瓷纪念品上,在很多同事的办公室和书房里,都有着执意邀请他书写的《沁园春·雪》、《行路难》、《喜外弟卢纶见宿》等等气韵不凡的大作,这些或行草、或行楷、或正书,或龙飞凤舞、潇洒灵动,或中规中矩、气定神闲的书法作品,让人知道他对书法的执着犹如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一样,让人敬意让人叹服。
  说起为什么既对文学痴迷,还对书法热爱这样一个问题,侯清麟说这与父亲的影响有关。儿时的记忆中,虽家境贫寒,但父亲凭着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帮人写写对联之类,使得四邻八舍恭敬有加。一杆笔,刷刷点点、动若龙蛇,便换得来好酒好菜,年幼的侯清麟打心底里佩服父亲。从此,他也开始一笔一划地学起来,并在文革期间辍学后,在帮人“写”书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迷恋上了书法,一有闲暇,一支笔、一碟墨、几张废报纸,就是一方任他驰骋的天地。
  而真正让侯清麟“自鸣得意”的,是高中毕业后、当民办教师时的“小试牛刀”。因为他的楷书大字写得有模有样,此后也就成了学校的书写标语的“专业户”,他的字占领了每一间教室的显著位置,一个会写字的侯清麟也深深烙刻在人们的印象中。时光荏苒,从大学毕业到工作上班,习字成了侯清麟的爱好,一个星期不练几次就手痒。在株洲化工厂的单身宿舍,别人打扑克热火朝天,他却练字作文自得其乐。侯清麟坦言:当时,也没想到这是什么书法,就是喜欢写写,自己的字出现在横幅或宣传栏上,有那么一时半会的飘飘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侯清麟到衡山县任副县长。晚间闲来无事,就写写字。临习名帖的过程中,他顺利通过了“悬腕关”。
  此后,无论是他在株洲化工集团,还是在湖南工业大学,只要没有必须参加的应酬,他都会在中午小憩片刻后练习书法。一位同事介绍说:侯书记的书艺,不仅源自灵性,更得益于他的孜孜以求。得闲时,侯书记常常请来校里的同好,一起切磋书艺,大家平等讨论、互较短长,他乐于察纳雅言,作品里哪怕有一个字不满意,别人指出后,即便是呕心沥血之作,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扔到字纸篓里去。
  著名作家柳青先生曾留有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侯清麟非常认可这句话,并认为习字也同此理。因为没有拜老师,他的创作常常靠自己体悟。其实,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就是他最好的老师。80年代初,侯清麟购得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帖》,一练就是10多年。有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做底子,如同习武练好了马步,不能说不是一种机缘和幸运。颜体字端庄秀丽却不失大气雄浑,有这位人品书品均冠绝古今的大家为师,侯清麟的书艺就此踏上了正途和坦途。
  以楷书为基础,侯清麟逐步涉猎行、草,苦心孤诣,大有精进。对书法创作,侯清麟有自己的体会:对当今书坛某些人片面追求 “新”、“奇”、“怪”“异”的书风,他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其一,书法不能搞成天书,至少要让大多数人“认得”。其二,书法必须追求“美”, 章法布局疏密有致、笔法结字中规中矩、墨色变化浓淡相宜。其三,书法讲求气韵生动,要反映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采。一件书法作品的创作,应是书法家当时的最佳心境的审美趋向,通过字里行间的笔墨流露,展示书家的学识修养、审美气韵和心性情感。
  一个人要成为“书匠”不难,要成为“书家”则不易,除了天赋之外,文化的积淀非常重要。侯清麟酷爱读书,古今中外、政经文史,涉猎极广。碰到佳言妙语,他会随时抄录下来,经年累月,已经记下了满满五大本。当有人向他求赐书作时,格言警句,他信手拈来,很让人钦服。谈起自己的书艺,侯清麟总是很谦虚。他说,几十年在纸上用功,构思、运笔,略有心得,但未窥堂奥之妙。后经高人指点,认识到习字必须多赏读名人作品、研习名家手笔、提高理论水平,才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于是,除了读帖、临帖,侯清麟还抽出时间研读书法理论、名家论述。不知不觉中,对书法的理论认识突飞猛进,创作水平也随之更上层楼,成为了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也在各类大赛上获奖。
  近年来,侯清麟不单单是沉醉于书法创作,还结合实践撰写心得。他的《赏书散拾》,从王羲之到苏东坡,从怀素到米芾,从魏晋到明清,时空跨越,众多书家,条分缕析,如数家珍。侯清麟笑称:自己已立下“凌云壮志”,再闭门“修炼七年”,花甲之时,期望达到 “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 的境界!
  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到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侯清麟的公务繁忙不难想见。侯清麟习字,绝非附庸风雅,也不是一时兴起。现在无论多忙,每天他总要挤出一个小时来习字。读帖、习字,是爱好,更是习惯。侯清麟是一个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字也绝不做作。他最反对表里不一。“正人要先正己”,这是侯清麟对自己的要求。身为湖南工业大学的党委书记,在常人眼里已是身居高位,他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基层的一名负责人而已,“罪己不如正己,格事不如格心”,要带好队伍、管好人,非得从自身做起。
  侯清麟认为:一个人研习字法,和做人一样,就是要讲求“真善美”。一个人,本身人品不怎么样,书法再好,也会遭人厌弃,宋代的秦桧、蔡京和明清的王铎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看看天下三大行书的作者,王羲之是高人雅士,颜真卿乃忠烈贤哲,苏东坡为潇洒才子,他们的书作享誉千古,人品也为后世所称道,书品即人品,此言不虚!”侯清麟如是评论着。
  当然,无论是痴迷文学,还是酷爱书法,侯清麟对待这两样爱好总是“挤”的休息时间,而不是占用工作时间。他是一个非常有时间观念,也是一个非常有原则性的人,因为他一直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认为“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有了这样的人生观点,也就难怪他能把各项工作干好的同时,还能在文艺创作等诸多领域有所收获了……
其他文献
《色戒》的风波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2009年一部韩国电影《蝙蝠》,形如韩国版《色戒》横空出世。带着“凄厉、痴缠、不伦、惊悚”这样的标签,不负众望的在第62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式上首映并荣获评审团特别奖。    情色片的壳    《蝙蝠》是2009年韩国电影的重量级作品,影片讲述了变成吸血鬼的神父和朋友的妻子从相好到相互毁灭的情欲故事。相比起这个不痛不痒的中文大陆译名,英译名《Thirst》、台湾译名《
期刊
人与人相识相知乃至成为朋友,不一定要经年累月、长期“考察”,只要有缘份,有共识,哪怕交往不久也可以成为好朋友、真朋友。我与著名女画家李明的交往就是明证。  李明的老公高尚潮,与我相识近二十年,又都在新闻这个浩瀚的“海洋”里,摸爬滚打大半生,可谓老新闻老朋友了。但我们之间见面总是谈稿子、讲摄影,很少谈家庭、谈夫人,就是三年前我还不知道老高的夫人叫李明,还是位颇有名气的女画家。  大约在2005年的秋
期刊
1960年生人,却容光焕发得如同三四十岁的中青年——这是中国美协展览部主任杜军给我的第一印象。  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主要负责全国美术作品的展览工作,事物繁多而庞杂。杜军主任本人也是一位画家,擅长中国画。作品《草原牧歌》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调心图》入选1997全国中国人物画展览,《双雄图》入选纪念建军70周年美展,《长啸图》入选中国画三百家作品展,《回眸於崽乐 相融》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作品
期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彩,增进民族大团结,去年10月9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摄影展览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盛大开幕,同名画册同期首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度过60华诞,本次影展是文学艺术界向祖国母亲献上的一份厚礼,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实际行动。 
期刊
与春节一样,元宵节源远流长,在中国已有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是在历史长河中长成的节庆,元宵节内容里,被加进了丰富的历史的多元文化元素。它不仅与自然节律相关,还与政治、宗教、人伦之情、民间习俗等相关联。    一、元宵节与自然节律    中国传统节庆多与自然节律或现象相关,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又依据月亮历来记时,用二十四节气划分时序,将一年中最寒冷、最黑暗的日子,定为
期刊
编者按:  娱乐是一种天性,人们以此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自古以来,不论盛世乱世,娱乐业从没有停滞过。娱乐业的巨大商机成为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生力军,而这与社会发达的程度、经济宽裕与否成正比。  大众娱乐已成为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在演艺金字塔中,成千上万的二流三流歌手、演员、模特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底层。但这恰恰是大众娱乐的基础,一方面确保了源源不断造就明星的概率,另一方面作为大众娱乐的产物又是这条产业
期刊
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一部举全国之力,汇聚最一线优秀艺术家倾力打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奏响了中华民族厚积薄发的最强音,也成为了建国六十周年国庆期间倍受瞩目的一道“文化景观”。这部展现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69年的历史的宏伟巨制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获得了盛大的反响,被评价是“以恢弘舞台史诗塑造国家形象”,更被喻为“一卷珍贵、厚重的舞台艺术档案”。然而演出的
期刊
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代表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    国内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画家、文化批评家陈丹青在贾樟柯的《贾想》序言中,如此写道,“中国的小县城有千千万万‘小武’,从来没有人表达过他们。但贾樟柯这家伙一把就抓住他了。我今年在台湾和侯孝贤聚会,我向他问起贾樟柯。侯孝贤说,‘我看他每一部电影,
期刊
“上戏剧学院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史可满脸感激之情。史可说,对于在她成长道路上扶持过她的人,她会永远记住。在校期间,史可演出了歌剧《日出》,扮演女主角陈白露,“太阳出来了,但它不属于我”,陈白露终于在日出前含怨离开了人间。“太阳应属于每一个人”,史可非常自信。《日出》的上演,显示出了史可的表演天赋和实力。  在学院期间和毕业后,史可拍了不少电影,诸如《摇滚青年》、《濒临绝境》、《大兰和星兰》、《特
期刊
从1990年初登上春节联欢晚会一炮而红,到如今赵本山成了当之无愧的“小品王”,并且逐渐成为春晚小品标杆,但电视小品却正由盛而衰。   长时间以来,小品是撑起中国式联欢晚会最多数时间的重要枝干,它与春晚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现在,这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没有门派,甚至没有出身(之前仅仅是专业院校表演系学生的练习作业)的舞台形式,似乎正在步相声的后尘。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品逐年衰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