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棋人棋事”是本刊新世纪推出的一个非长设栏目,主要介绍当今活跃在棋坛上的象棋理论家、活动家,以及棋书排局作者,如果他们就生活在你的周围,敬请来信。
1994年我前往日本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学位,一天在图书馆中翻阅古籍,无意中看到了中国清代棋谱《韬略元机》,不由得勾起了下棋的瘾头。于是课余时间便四处找人下棋,结果杀遍当地未逢对手,这倒不是因为我的棋下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那里的华人太少,人人又都为生计、学业四处奔波,根本无暇认真下棋。后来听说特级大师赵国荣在东京组织象棋活动,花上1000日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75元)会费便可能与特大手谈,我不禁神往,可惜路途遥远、盘资巨大,遂将此事搁浅。
抗战时,中国明清两代的大量文物都流入日本,其中就有许多棋具和棋谱,我便有了将国宝收还的想法,可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这只能是我的一个想法而已。直到1996年我到大阪的一家公司任职后,经济上才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便打算把收藏棋具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把存放在家中的《象棋史话》,还有一些棋谱带到日本,准备闲暇时研究一下。后来我在大阪车站的古书街,发现了周家森的《象棋与棋话》和一些新加坡出版的旧棋谱,尽管价格不菲,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另外还买了不少日本棋史学者的专著,比如说 寺 一先生的《日本将棋集成》、幸田露伴的《将棋杂考》(1900年版)等新旧书籍。研读后有两点感受:一、日本对棋史、棋具的研究深入细致,专著也比较多;二、新一代学者不断推出专著,否定老一辈学者的定论,否认日本将棋源于中国象棋的推断,似乎妄图割断历史上中日两国文化的传承关系。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从中国国内现状来看,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间里,象棋活动空前繁荣、名手辈出,棋谱专著的出版超过过去一千年总和的几十倍,但对棋史的研究却远远不够,现在出版的仅有张如安的《中国象棋史》和李松福的《象棋史话》两部专著,与棋艺研究相比明显不足。此外,许多专家的理论依据来自史籍、诗歌、小说中的记载,文章的自然推论多,定量的科学分析少,其结论难以使人信服。这些更坚定了我用实物来研究棋史的决心。
1997年我被派往绍兴地区做日方代表,我的收藏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和加速期。因为日方公司在中国成立了五个合资工厂,我出差的机会很多,除非业务太忙,否则我必定到当地古玩市场寻觅。而这其中既有偶遇的惊喜,也有无踪的惆怅,所谓如鱼得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外人很难体会。1999年我在杭州的古玩市场遇到一位陈姓收藏者,知道我收藏棋具后,他告诉我有一副元代青花釉里红棋具,还给我留下电话,说我若有意的话可以给他打电话。说心里话,我真的非常希望得到这套棋具,但元青花整器在国际市场要卖1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我哪里买得起。不料几周以后,陈先生突然带着棋具找到我,我只好告诉他,我是打算研究棋史并非真正的古董商,实在无力购买。后来我们又几经交往,他终于被我研究棋史的诚心所打动,以相当便宜的价格将这套珍贵的棋具转让给我。现在陈先生已成为我收藏棋具的得力伙伴。陈先生原本是陶瓷鉴定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帮我找齐了从元青花到清青花的全部系列棋子,此外还有北宋木质棋子、元枢府棋子以及棋范(造棋子的模子),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见上品。特别是最近,他又帮我找到一枚唐代越窑“”,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内容。
“我爱无如橘里枰”是伟大爱国诗人文天祥的美丽诗句,热爱象棋、发扬光大中华瑰宝人人有责,新世纪棋史研究要引入新方法,我对“注重实证、实物出发”这条路坚信不移!
在张超英将这篇文章写好后,我们又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象棋的一片赤诚之心。
■很早以前就听说您收藏棋具的事情,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了吧?
□从整套来讲,我现在有55套左右,散件要多一些,大约有100件左右。
■收藏这么多极具历史价值的棋具一定花费您不少钱吧?
□总共花了四五万吧!不过还好,因为我现在是公司的日本代表,按以前的说法我的组织关系在日本,拿日方的工资,所以工资比大陆要高,还承受得起。
■家人对您这种做法理解吗?
□开始我爱人还比较反对,但后来就被我说服了,有一些棋具还是后来她帮我买的呢!
■那现在收藏过程中还有别的什么困难吗?
□当然有了。首先就是鉴定,因为棋具年代分布广泛,制造材料多种多样,所以要对一件棋具的价值进行评估就很困难;另外就是完整性,一套完整的棋具包括棋盘、棋子、棋盒三部分,一般棋子和棋盘保存得较好,而棋盒则极容易丢失。
■您有没有想过以后卖掉这些藏品?
□没有,绝对没有!收藏棋具完全是我个人爱好,还有一点就是想为棋史研究做些贡献。至于这些棋具,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建一座象棋博物馆。咱们国家有许多种博物馆,惟独没有象棋博物馆,我想象棋这么大一个项目,流传千余年,建一座博物馆很有必要。
■目前国内与您一样志同道合的收藏者多吗?
□像我这样专门收藏古代棋具的人,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
听了这些话,我心中不由得有种很悲的感觉,当我们大肆宣传象棋是中国文化宝贵遗产,必须继承和发扬时,然而真正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个人,没想到在棋史研究的道路上,张超英走得如此孤单和坚决。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来承担,也不应让一人来承担,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