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壤和水资源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活动增加,使得土壤地下水环境受到严重的损害。在鉴定环境损害时,一个关键的环节便是因果关系判定。因此对其因果关系判定方法进行相应的研究,并充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策略
前言
在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时,应明确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从污染源向土壤和地下水迁移的路径,并进行相应的验证。结合实际的调查情况,进行技术框架的构建,从而对土壤地下水的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
一、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判定
在进行判定时,通常需要进行污染源到受体途径的构建,从而对污染源和损害二者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明确。针对该项原则并与土壤地下水实际的调查评估相结合,进行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框架的构建,其中包含污染源与受体二者污染物同源性的分析、污染物载体传输方向与污染浓度方向等的明确,还包含具有完整性与连续性的污染物在污染源受体间迁移的途径等。可通过同位素、指纹图谱等对同源性进行分析,对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调查识别出污染的手段,通过相应的空间模拟技术对载体与污染物的迁移方向进行判断,并对路径的连续性、完整性等进行分析。当前阶段在土壤、地下水中环境受到损害较为常见的损害类型有废弃物、废水、工业遗留、矿区等。因此在对环境损害进行评估时,应提高对该几种类型的重视。
二、因果关系判定的原则
因果关系具有一定的哲学性,通常指的是在事物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污染事件土壤地下水等产生的损害,与对人的身体财产等产生的直接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是通过空气、水等进行传递的。可将土壤地下水的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用以下进行表示:污染物A-从污染源向外部排出B-利用相关媒介进行扩"散C-与损害受体进行接触D-产生损害E,在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时,需要对该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证明。
环境受到损害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产生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反复性、长期性。在进行相应的查证时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当前阶段盖然性因果关系说和疫学因果关系说等占据主流地位,并主张通过推定原则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即无需在因果关系证明中进行科学论证,仅需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盖然性。对此美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局等在相应的导则中指出,在判定自然资源损害因果关系时,需要对油料等危险废物向受损资源进行传输的途径加以明确。可通过模型等对迁移路径中存在的污染情况进行模拟,从而证明传输的确切路径。欧盟资源在对环境损害进行量化评估的导则中,表明在对因果关系进行评价时,可充分应用逻辑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模拟以及演绎推理等。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中也增加了涉及因果关系判定方面的内容,如判定原则、判定要求等。
如在某评估推荐方法规定中,指出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环境损害进行因果关系的判定时,需要判定环境暴露和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以及判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传输途径,并进行相应的验证。在判定环境暴露和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环境的暴露和环境的损害二者之间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且二者间的关联性具有合理性的同时,还具有-致性等。应对污染源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有效掌握,还应掌握区域环境的质量情况等基础性资料,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污染来源的假设并进行途径的验证。当出现环境侵权纠纷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提供以下材料:其一便是污染者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其二为被侵权人受到的实际损害,其三为污染者所排放的污染物、次生污染物等和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害,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三、因果关系判定技术的框架
结合判定因果关系的相对原则,可知在进行关系的判定时需要进行污染源到受体暴露途径的构建,还应进行相关验证,明确污染源和环境损害二者间具有关联性。所以在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的判定中,需要对以下几方面问题有效解决:其一为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是否来自污染源。其二为污染物通过哪种路径迁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结合实际的调查,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框架,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同源性分析。
对经受损害或损伤的污染和潜在的污染源进行分析,通过仔细辨别和探查潛在污染源所排放的有害物质以及高度污染物地物理组成和化学组成.并分辨其生物学性质的不同来对污染物质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受损害严重的环境中的污染物品是否真正来自污染源,所检测或检查事故现场所排放的多余的污染物质,并对其污染的面积和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来确定和分析环境中的高度污染物质。
(二)载体与介质识别
在确定受到损害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以及污染源头中的污物质的同源性之后,需要对污染物质以及受到高度污染的环境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媒介进行评析和确定并以此来分析污染物知是通过怎样的传播方式来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运输媒介的辨别和识别可以通过建立场地模型来进行实验和分析,利用场地模型可以对水源和地质以及污染面积进行自己的测查,此调查方式不仅可以调查具体场地的污染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周边环境中的水源以及地理条件进行全方位的测查和评定,同时还可以了解工程性质以及场地状况。
(三)运输方位的判断
污染物的运动轨迹和运输的大致方向是通过污染物的浓度以及运输污染源的媒介的运动轨迹来评定的,运输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与污染物的运输方式在大致范围内保持一致性才能确定污染源的运输位置和运输方向是合理的。
四、结束语
可通过同源性分析、污染物从污染源到损害受体进行传输时载体和介质的识别、传输方向的判断等,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在判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具有先进性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合理的应用,如指纹图谱、同源性分析等,从而保障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胡婷.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7):3603.
[2]赵丹,徐伟攀,朱文英, 等.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6,29(7):1059-1066.
[3]霍宇庄,彭金岭.污水灌溉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3):61-62.
关键词: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策略
前言
在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时,应明确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从污染源向土壤和地下水迁移的路径,并进行相应的验证。结合实际的调查情况,进行技术框架的构建,从而对土壤地下水的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
一、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判定
在进行判定时,通常需要进行污染源到受体途径的构建,从而对污染源和损害二者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明确。针对该项原则并与土壤地下水实际的调查评估相结合,进行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框架的构建,其中包含污染源与受体二者污染物同源性的分析、污染物载体传输方向与污染浓度方向等的明确,还包含具有完整性与连续性的污染物在污染源受体间迁移的途径等。可通过同位素、指纹图谱等对同源性进行分析,对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调查识别出污染的手段,通过相应的空间模拟技术对载体与污染物的迁移方向进行判断,并对路径的连续性、完整性等进行分析。当前阶段在土壤、地下水中环境受到损害较为常见的损害类型有废弃物、废水、工业遗留、矿区等。因此在对环境损害进行评估时,应提高对该几种类型的重视。
二、因果关系判定的原则
因果关系具有一定的哲学性,通常指的是在事物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污染事件土壤地下水等产生的损害,与对人的身体财产等产生的直接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是通过空气、水等进行传递的。可将土壤地下水的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用以下进行表示:污染物A-从污染源向外部排出B-利用相关媒介进行扩"散C-与损害受体进行接触D-产生损害E,在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时,需要对该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证明。
环境受到损害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产生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反复性、长期性。在进行相应的查证时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当前阶段盖然性因果关系说和疫学因果关系说等占据主流地位,并主张通过推定原则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即无需在因果关系证明中进行科学论证,仅需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盖然性。对此美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局等在相应的导则中指出,在判定自然资源损害因果关系时,需要对油料等危险废物向受损资源进行传输的途径加以明确。可通过模型等对迁移路径中存在的污染情况进行模拟,从而证明传输的确切路径。欧盟资源在对环境损害进行量化评估的导则中,表明在对因果关系进行评价时,可充分应用逻辑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模拟以及演绎推理等。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中也增加了涉及因果关系判定方面的内容,如判定原则、判定要求等。
如在某评估推荐方法规定中,指出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环境损害进行因果关系的判定时,需要判定环境暴露和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以及判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传输途径,并进行相应的验证。在判定环境暴露和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环境的暴露和环境的损害二者之间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且二者间的关联性具有合理性的同时,还具有-致性等。应对污染源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有效掌握,还应掌握区域环境的质量情况等基础性资料,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污染来源的假设并进行途径的验证。当出现环境侵权纠纷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提供以下材料:其一便是污染者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其二为被侵权人受到的实际损害,其三为污染者所排放的污染物、次生污染物等和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害,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三、因果关系判定技术的框架
结合判定因果关系的相对原则,可知在进行关系的判定时需要进行污染源到受体暴露途径的构建,还应进行相关验证,明确污染源和环境损害二者间具有关联性。所以在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的判定中,需要对以下几方面问题有效解决:其一为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是否来自污染源。其二为污染物通过哪种路径迁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结合实际的调查,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框架,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同源性分析。
对经受损害或损伤的污染和潜在的污染源进行分析,通过仔细辨别和探查潛在污染源所排放的有害物质以及高度污染物地物理组成和化学组成.并分辨其生物学性质的不同来对污染物质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受损害严重的环境中的污染物品是否真正来自污染源,所检测或检查事故现场所排放的多余的污染物质,并对其污染的面积和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来确定和分析环境中的高度污染物质。
(二)载体与介质识别
在确定受到损害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以及污染源头中的污物质的同源性之后,需要对污染物质以及受到高度污染的环境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媒介进行评析和确定并以此来分析污染物知是通过怎样的传播方式来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运输媒介的辨别和识别可以通过建立场地模型来进行实验和分析,利用场地模型可以对水源和地质以及污染面积进行自己的测查,此调查方式不仅可以调查具体场地的污染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周边环境中的水源以及地理条件进行全方位的测查和评定,同时还可以了解工程性质以及场地状况。
(三)运输方位的判断
污染物的运动轨迹和运输的大致方向是通过污染物的浓度以及运输污染源的媒介的运动轨迹来评定的,运输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与污染物的运输方式在大致范围内保持一致性才能确定污染源的运输位置和运输方向是合理的。
四、结束语
可通过同源性分析、污染物从污染源到损害受体进行传输时载体和介质的识别、传输方向的判断等,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在判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具有先进性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合理的应用,如指纹图谱、同源性分析等,从而保障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胡婷.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7):3603.
[2]赵丹,徐伟攀,朱文英, 等.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6,29(7):1059-1066.
[3]霍宇庄,彭金岭.污水灌溉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