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对策,提出适应生态设计的空间形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太阳能利用;新材料利用;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生态建筑设计其实质是一种由生态环保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造诣的城市建筑发展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思路在实践中要做好的几个方面有:
1.1推行以人为本的主体原则
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经济规划和建筑设计是为探索并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在建筑设计方面,要以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把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1.2因地制宜,尊重环境特点与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演化的特点,生态建筑设计包含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而土地的合理利用是首要的问题。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并且充分发挥环境效益。生态建筑设计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要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将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必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所以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来节省有限的土地,如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研究;在地面上建立起亲近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等,使城市地下、地面、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是建筑的选择。
1.3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将自然的元素引进人类身边,对于生态原则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体现。生态建筑的功能应要合理,空间要宜人,要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还应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4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中庭是中高层建筑中光线进入的主要通道,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采光中庭。阳光透过中庭渗入建筑,以阳光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与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减少制冷需耗。
1.5扩大“绿色”面积,保持生态平衡
由于绿色植物可以释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滤尘、调节湿度、温度、噪音等。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之余,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这是以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通过设计,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内庭院、大厅,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通过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度、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屋面绿化这种设计手法也是经常会应用到,其不但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并且对屋面刚性防水也有维护作用。这一点不得不提到由杨经文设计的IBM大楼。该大楼为一幢15层高的办公楼,建筑在内部和外部采取了双气候的处理手法使之成为适应热带气候环境的低能耗建筑。植物从大楼的一侧护坡开始,然后螺旋式上升,种植在楼上内凹的平台上,把各层阳台栏板上的植物种植槽斜向连起来,像一条绿带围绕着建筑物,创造一个遮阳且富含氧的环境。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是最为常见的。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1.6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生态高技建筑师们利用风压、热压以及机械辅助的手段来获得自然通风。其原理是采用双层结构,使空气可以自由地在垂直表面与弓形表面之间对流,而建筑外壳上的开口则是用于吸纳海风,或者引导建筑所需的对流。针对不同风速和风向,通过调节百叶窗的开合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在基宝文化中心的设计中,皮亚诺设计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被动通风系统。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常年多风,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便成为适应当地气候、注重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
2适应于生态设计的空间形态
审视身边的生态建筑,人们青睐于高科技带来的优越感,把生态建筑做得更加具有科技味道,以张扬技术的先进,节能环保的数据和指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人的居住感受、生态保护意识往往被忽略,这些都与空间布局、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要素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探讨适合于生态设计的空间形态。
2.1简洁质朴的空间形态
要让一个建筑空间呈现生态特征,应该选择简洁、质朴的空间形态,体现低调、内敛的空间性格。简洁质朴的形态可以用最少的材料和加工费用来实现,本身很节约材料和资金,同时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清新、朴实、温馨的感受,让人体验到环境的舒适和惬意。
2.2自然材料的运用
目前的大多数建筑在主体技术上依然是采用工业化的手段,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等对于大多数建筑依然是无法替代的,工业化材料呈现出生硬、冰冷、无人情味的形态语言,即使加入了高科技的生态技术,对于空间的知觉特征来说还是一样的工业味十足,这与生态建筑应有的空间形态是格格不入的。
相比于工业材料,自然材料不但具有无污染、无毒害、健康环保的物理属性,而且在知觉效果上给人质朴、温暖、亲切的感受,与节约、环保、低碳的设计相适应,是生态建筑空间设计的绝好选择。如木材、竹子、泥土等,不需要太复杂的表面处理,材料本身就能呈现出美丽的质感,让人产生亲近自然的美好联想,并且这种良好的知觉特征是多方面的,能唤起人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各个方面的良好感受,生态设计不光是看起来生态,而且闻起来、触摸起来、使用起来同样生态。
建筑空间的工业化味道则可以通过自然形态和自然材料来弱化,例如可以把水泥墙面处理成天然毛石的效果、铁栏杆可以用藤条或麻绳来包裹、家用电器可以设计成自然的造型和表面肌理,让工业化的室内空间具有了更多的自然属性和人情味,让人能间接感知自然形态的温馨朴实。
2.3呈现自然过程的设计
建筑设计中采用自然材料、引入自然元素不失为一种实现生态设计的方法,但是静态的自然元素往往不能持续地刺激人的知觉,因此对人的生态意识的唤醒作用还是有限的,而动态的自然过程却不一样,自然界的风霜雨雪、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能带给我们持续的、永不疲劳的审美享受。
如今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建筑为数不多,日本设计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应该算其中一个了。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日出日落,日光从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现成“万丈光芒”, 好似佛光普照。春夏秋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尤其是那间由悬垂的竹子搭建
的茶室,十多平方米的茶室就仿佛漂在水上,光线就是它的层次,它的灯光。只随着太阳而发生魔术般的变幻。不是那种隔开一切的严实的水泥墙,只是一排排能够透视外界的竹竿,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红尘千丈里,觅此一佳处,你自然不愁一杯清郁的苦茶,就能助你淡定了,忘记来处与去处。
3结语
生态化建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与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莫阳武;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8期
[2]沈锦林;试论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其实施要诀[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太阳能利用;新材料利用;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生态建筑设计其实质是一种由生态环保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造诣的城市建筑发展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思路在实践中要做好的几个方面有:
1.1推行以人为本的主体原则
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经济规划和建筑设计是为探索并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在建筑设计方面,要以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把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1.2因地制宜,尊重环境特点与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演化的特点,生态建筑设计包含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而土地的合理利用是首要的问题。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并且充分发挥环境效益。生态建筑设计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要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将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必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所以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来节省有限的土地,如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研究;在地面上建立起亲近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等,使城市地下、地面、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是建筑的选择。
1.3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将自然的元素引进人类身边,对于生态原则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体现。生态建筑的功能应要合理,空间要宜人,要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还应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4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中庭是中高层建筑中光线进入的主要通道,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采光中庭。阳光透过中庭渗入建筑,以阳光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与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减少制冷需耗。
1.5扩大“绿色”面积,保持生态平衡
由于绿色植物可以释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滤尘、调节湿度、温度、噪音等。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之余,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这是以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通过设计,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内庭院、大厅,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通过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度、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屋面绿化这种设计手法也是经常会应用到,其不但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并且对屋面刚性防水也有维护作用。这一点不得不提到由杨经文设计的IBM大楼。该大楼为一幢15层高的办公楼,建筑在内部和外部采取了双气候的处理手法使之成为适应热带气候环境的低能耗建筑。植物从大楼的一侧护坡开始,然后螺旋式上升,种植在楼上内凹的平台上,把各层阳台栏板上的植物种植槽斜向连起来,像一条绿带围绕着建筑物,创造一个遮阳且富含氧的环境。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是最为常见的。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1.6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生态高技建筑师们利用风压、热压以及机械辅助的手段来获得自然通风。其原理是采用双层结构,使空气可以自由地在垂直表面与弓形表面之间对流,而建筑外壳上的开口则是用于吸纳海风,或者引导建筑所需的对流。针对不同风速和风向,通过调节百叶窗的开合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在基宝文化中心的设计中,皮亚诺设计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被动通风系统。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常年多风,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便成为适应当地气候、注重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
2适应于生态设计的空间形态
审视身边的生态建筑,人们青睐于高科技带来的优越感,把生态建筑做得更加具有科技味道,以张扬技术的先进,节能环保的数据和指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人的居住感受、生态保护意识往往被忽略,这些都与空间布局、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要素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探讨适合于生态设计的空间形态。
2.1简洁质朴的空间形态
要让一个建筑空间呈现生态特征,应该选择简洁、质朴的空间形态,体现低调、内敛的空间性格。简洁质朴的形态可以用最少的材料和加工费用来实现,本身很节约材料和资金,同时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清新、朴实、温馨的感受,让人体验到环境的舒适和惬意。
2.2自然材料的运用
目前的大多数建筑在主体技术上依然是采用工业化的手段,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等对于大多数建筑依然是无法替代的,工业化材料呈现出生硬、冰冷、无人情味的形态语言,即使加入了高科技的生态技术,对于空间的知觉特征来说还是一样的工业味十足,这与生态建筑应有的空间形态是格格不入的。
相比于工业材料,自然材料不但具有无污染、无毒害、健康环保的物理属性,而且在知觉效果上给人质朴、温暖、亲切的感受,与节约、环保、低碳的设计相适应,是生态建筑空间设计的绝好选择。如木材、竹子、泥土等,不需要太复杂的表面处理,材料本身就能呈现出美丽的质感,让人产生亲近自然的美好联想,并且这种良好的知觉特征是多方面的,能唤起人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各个方面的良好感受,生态设计不光是看起来生态,而且闻起来、触摸起来、使用起来同样生态。
建筑空间的工业化味道则可以通过自然形态和自然材料来弱化,例如可以把水泥墙面处理成天然毛石的效果、铁栏杆可以用藤条或麻绳来包裹、家用电器可以设计成自然的造型和表面肌理,让工业化的室内空间具有了更多的自然属性和人情味,让人能间接感知自然形态的温馨朴实。
2.3呈现自然过程的设计
建筑设计中采用自然材料、引入自然元素不失为一种实现生态设计的方法,但是静态的自然元素往往不能持续地刺激人的知觉,因此对人的生态意识的唤醒作用还是有限的,而动态的自然过程却不一样,自然界的风霜雨雪、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能带给我们持续的、永不疲劳的审美享受。
如今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建筑为数不多,日本设计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应该算其中一个了。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日出日落,日光从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现成“万丈光芒”, 好似佛光普照。春夏秋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尤其是那间由悬垂的竹子搭建
的茶室,十多平方米的茶室就仿佛漂在水上,光线就是它的层次,它的灯光。只随着太阳而发生魔术般的变幻。不是那种隔开一切的严实的水泥墙,只是一排排能够透视外界的竹竿,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红尘千丈里,觅此一佳处,你自然不愁一杯清郁的苦茶,就能助你淡定了,忘记来处与去处。
3结语
生态化建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与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莫阳武;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8期
[2]沈锦林;试论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其实施要诀[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