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体育精神,加强中学生人格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cstart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塑造自己的人格。初中生正处在学习和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其个性的发展、心理意志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主动把握和领会体育精神的意义,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将人格塑造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诱导、渗透、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进行具体的体育练习中,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塑造人格。
  一、利用体育精神进行亲和力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格之一,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便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很多与别人接触交往的机会。通过体育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际态度和方法是大有裨益的。体育活动本身是一个模拟社会的小舞台,学生们从中能够实现角色适应和角色转换,还能从中完成社会道德模拟和法律模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平时在学习上比较散漫的人一到运动场上反而生龙活虎,平时在班级里听凭管理的反而是球场上的组织者。这不是角色的反串,是角色的多面与平衡。体育活动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调节文化学习中学生心理的失衡并使之恢复正常。在这里,体育的亲和力就表现出来了。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体育课的优势,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成为调适学生心理,亲密同学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的有利途径。
  二、利用体育精神进行荣誉感教育
  体育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活动,并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产生直接的、广泛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交流,这就说明,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的责任就是,利用这种模拟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竞争,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当学生具备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时候,才能够积极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够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
  三、利用体育精神进行自主性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进取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无论是个人体育活动项目还是集体活动项目,我们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社会规范性和公民道德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理,决不得意忘形。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独立观察判断能力,独立应付随时变化的赛场形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
  四、利用体育精神进行抗挫力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往往缺乏吃苦精神,急需抗挫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体验磨难,学会坚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增加磨难教育的内容,如:长跑越野、军事训练、跨栏攀高等活动,以便苦学生之心志,劳学生之筋骨。也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幻或季节的交替,适当安排锻炼毅力的体育项目,如:严寒的冬天,带领学生到雪地里上体育课;酷热的夏季,组织学生在烈日下活动;大雨中竞走,逆风中投掷等。这些活动,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大有益处,是抗挫折教育的极好形式。我们应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畏难、胆怯、气馁等情绪,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跨越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五、利用体育精神进行正义感教育
  体育运动离不开规则,按规则看待问题、辨别是非,不投机取巧,不斤斤计较,这就是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我们要引导学生崇尚公平,依照规则参与竞争,这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健康心理和品质。体育教学与活动,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弘扬正义,遵从规则与规定;要让学生面临胜负、荣辱、公正与自私,形成凭真本事光明磊落地取胜的品格。让他们学会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注意通过体育比赛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珍视友谊,注重团结合作,奋发图强,积极拼搏的人格精神。
  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片沃土,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观念和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之后,行动上才能产生飞跃。我们以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因为,教师是学生有形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初中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一些学生对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的狂热,一些学生对时尚、娱乐的喜爱,都是出于此。因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喜欢英语,学好英语,就要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想象力,使其产生愉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英语教学的趋势。因此,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
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现代篮球比赛已不是单一的技术与战术的角逐,而是技、战术、体能、智能与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综合较量[1]。纵观现今篮球防守提倡采用攻击性、综合多变的防守。防守思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紧贴对手、暗中用力,动作大、力量强,凶狠泼辣,具有主动性、挑战性和攻击性,以守为攻。而进攻上为适应攻击性防守,提出了强对抗,敢于贴身进攻、强攻内线的指导思想。随着篮球比赛中攻守双方的对抗性大大增
在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大卫·哈维算得上是忠于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理论家.他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充分剖析马克思的劳动资本论、资本循环论、
目的:观察中药五味子的活性成分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对顺铂(cis-diamminedichloroplatinum(II),Cisplatin,CDDP)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雄性BALB/c小鼠25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DDP模型组、低剂量Sch B预保护组(20mg/kg),高剂量Sch B预保护组(100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体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深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积极性问题自填式问卷,对湖北省武汉市的15所职校的66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就某些热点问题随机访谈了部分教师,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各种因素,为学校体育决策管理部门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是主张让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是通过教学观念、方法的完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形成不断追求成功的一种教育过程。“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要追求“快乐”和“高兴”,更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通过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坚强、自信、勇敢及顽强拼搏精神。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备课中对教材的重点、
1.大理地区中学排球开展的现状  学校排球运动的发展不容乐观。中学体育教育并未摆脱原有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排球课是出于被迫的心态,是为了体育成绩而学习。因此,教学中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排球运动就其普及和职业化程度来看,与足球和篮球有很大的差距。排球运动自身的技术性强,难以掌握,学生的自信心不易独立,加之教师教法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因此学生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与学,身体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体育活动具有竞赛性、游戏性、集体性等特征。从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双向交流中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在师生之间通过情感的交流,身体的接触,不同的表情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伴随着情感变化:喜、怒、哀、乐,学生常常为完成某个动作而自豪,为每次比赛失败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状态主要通过其集中性的外在表现而体现出来。使每个学生都能集中注意于教师的讲解、示范,完成在课堂上所需完成的动作,而不注意其他活动,这是体育教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让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注意的概念及其特征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所具有的一种意识状态
1.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只有了解自身的责任,明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才能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做到及早预防、及时处理。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条例,上网查阅以往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