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人生离不开“拼”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07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曾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拼”字。而在不同的年纪,所“拼”者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福运。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
  宋代的风流人物,大多来自书香门第,但范仲淹家境贫寒,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因“拖油瓶”身份,他经常被人讥讽。于是,很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而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范仲淹先是苦读于醴泉寺,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拌点腌菜充饥,在读书疲倦犯困的时候,就用冷水洗脸。这样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整个青少年的求学生涯。后来为学业更进一步,他考入了当时著名的应天书院。
  虽然此时书院的条件不错,但是范仲淹仍然延续着以粥度日的习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当年称赞颜回的这句话,也许用在范仲淹身上更合适。
  他来书院的目的是读书,不是享乐。一次,宋真宗途径应天府,众学子呼朋引伴,欢呼雀跃着去看龙颜。有一个同学喊范仲淹一同前往,范仲淹却不为所动,笑着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然后继续埋头苦读。后来,当范仲淹成为天子门生的时候,那些千方百计见了宋真宗一面的同学,大多没能再次出现在皇帝面前。
  近代爱国将领吉鸿昌曾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年少气盛,无所畏惧,正是拼命的年纪。这时候,每个人的天资差不多,阅历也相仿,谁努力得更多,坚持得更久,谁就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中年拼德,做人之上品。
  人到中年,范仲淹终于熬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金榜题名,身居庙堂。但一个人站得越高,越要看得远。范仲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当见大节,不必竊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人到中年,范仲淹更讲究为人处世的德行,告诫儿子,其实也是在警示自己: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品行和节操。
  宋仁宗少年登基,刘太后长期把持朝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在刘太后面前却噤若寒蝉,唯独范仲淹直言上谏,陈述利弊。然后,范仲淹被贬。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可刚回来没多久,范仲淹又和把持公器、结党营私的宰相吕夷简杠上了。“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范仲淹再次谏言,再次被贬。后来范仲淹因为沙场建功,大败西夏,重回京城。
  皇帝起用他主持“庆历新政”,革除积弊。明知道这不是一件好差事,但他还是不顾一切地将重任扛在了自己的肩头。结果,范仲淹再次成了“背锅侠”。历史学者丁传靖在《宋人轶事汇编》中写道: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三起三落,每落一次,他的声望就高一次;每起一回,他的地位就上一个台阶,直至成为读书人的标杆,宰执天下。徐世昌有一句名言:“凡建立功业,以立品德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范仲淹从一位寒门子弟,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宰之位,其间比他有背景、有才华、有能力者不知凡几,但像他一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贵灵魂的人,就太少了。中年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但一个人攀得越高,越需要德行的支撑,才不会跌得越惨。
  晚年拼运,养子孙之福。
  从庆历新政中解脱出来的范仲淹,不再有扭转乾坤的权势,却在晚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福运。因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从宋朝初期起,邓州(今属河南南阳)就是宋朝退休官员的养老圣地。
  当时朝廷有明文规定,对朝廷有恩或者是年过70退休的官员,都可以去邓州养老,一面继续发挥余热,一面颐养天年。开朝元勋赵普、状元宰相苏易简、铁腕强相寇准……都曾在邓州安度晚年。人生暮年,范仲淹也来到了这里。
  这么多年,范仲淹一直为国为民劳心劳力,和家人聚少离多。从这一刻开始,他终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每天除了养花种草、含饴弄孙,最大的乐趣就是教育子嗣。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四个儿子全部学以成才。长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次子官至北宋宰相;三子担任过礼部侍郎;四子成了户部侍郎。而且四个儿子忠孝仁义尽皆“入传”,加上《范仲淹传》,一门父子,“五传”传世,光耀门楣,千古流芳。
  范仲淹写过一篇《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虽是游戏之作,却将人这一生说得十分通透:“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孔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期限的,年轻时,血气重,精力旺盛,理应努力拼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气渐衰,此时无须千方百计地耗费心力折腾了。人们常说,晚年是享受福运的时候,而这福运也是曾经努力挣来的。
  范仲淹晚年,远离朝堂的纷纷扰扰,回归家庭。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不仅培养出了合格的继承人,也为朝廷输送了优秀人才。此后800年,范氏一族谨遵范仲淹的教诲,名人辈出,绵延不绝。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范仲淹祠前有一副对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少年拼命,中年拼德,晚年拼运。范仲淹身体力行的三句话,不仅使自己一生精彩,也为家族开创了百世基业。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身份不配易心碎  贝多芬一生未婚,但感情经历丰富。他年轻时多次爱上漂亮姑娘,然后相继失恋。  蒂洪娜丝来波恩小住,贝多芬因此认识并爱上了她,结果没过多久她回到科隆和一位军官恋爱了。韦思特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非常喜欢她,结果人家嫁给了一位男爵。科舒也是贝多芬的学生,有了上次的经历,贝多芬决定对科舒展开追求,结果再次失败。  30岁时,贝多芬和16岁的贵族小姐朱丽叶塔相爱,为她写出了著名的《月光奏鸣
1867年,清廷组建了第一支派往欧美的外交使团。美国人蒲安臣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是使团的领导;副手是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中国官员志刚、孙家谷随行,另有秘书随员二十余人。  此次组建外交使团与即将到来的“修约”之事有关——1868年是清廷与英、法、俄、美四国商议的《天津条约》修订之期。  中国皇帝派一个洋人出访各国,让北京外交界十分震惊。蒲安臣本人也很震惊——在清廷正式任命前,他并
熟悉西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布歇是法国洛可可画派代表人物,一个能把女神、宫廷贵妇画得活色生香的男闺密式画家,堪称“行走的美图秀秀”。不过,他画中的女主并不都是美女。1742年的沙龙展上,他破天荒地展出了八幅中国题材的作品:《宴席》《舞蹈》《庙会》《渔情》《捕猎》《花园》《召见》及《婚礼》。  一个从未去过中国、可能都没见过中国活人的人为啥要画中国组画?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在流行中国风,布歇这些画当然是
蒋廷黻29岁时赴南开任教,六年内发表的论文在学界反响颇大,实属冉冉升起的明星。当时罗家伦执掌清华,准备打造一支“文科航母”与北大相抗衡。所谓“航母”,无非广揽名师,形成规模优势,而带头人则显得愈发重要。放眼国内,罗家伦认定年仅35岁的蒋廷黻独堪此任,于是亲赴南开挖墙脚。蒋廷黻在南开干得好好的,不想离开天津,无奈罗家伦“赖功”一流,坐着不走,整整熬了一夜。蒋廷黻终究拗不过,答应赴清华任教。  后来,
北宋立国不久,宋太祖就接到一份密奏,内容一目了然:隉州刺史李谦溥手下大将刘进与北汉朝廷暗通款曲,预谋叛乱,并称已截获其私通北汉的蜡丸密书。  对于刘进这个名字,宋太祖一点都不陌生——他勇武过人,多次率军击溃北汉的侵犯。由于得到李谦溥保举,刘进很快从低级小校破格升为大将。宋太祖此时正为收复北汉受阻而恼火,一怒之下将李进索拿进京,打入死牢。  就在刘进性命攸关之际,李谦溥驰奔京师,面见宋太祖后跪伏在地
美国发生过两桩惊天大案,两个刺杀总统的凶手都随身带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对其百读不厌。其中一个凶手在狱中发表声明,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从这两个极端案例,可以看出这本书对美国年轻人的影响之深。  而这本书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是个传奇人物,虽逝去多年,但对世人而言仍是个谜。  塞林格连中学都没读完
饭店难求回头客  北洋军阀曹锟早年落魄,但常请朋友下馆子,有次他只点了几盘素菜,显得格外寒酸。忽然,伙计端来几盘硬菜,说:“今天掌柜请客。”曹锟走后,伙计问:“今天客人本就不多,您还白搭那桌酒菜,图啥呢?”掌柜说:“曹锟讲义气也好面子,今日占了便宜来日肯定补偿,开饭店要的就是这种回头客。”果然,曹锟没过几天就又来了,给的饭钱绰绰有余。后来曹锟发迹,也很照顾这位掌柜。  假造“祥瑞”好领赏  唐代有
东汉的经学大V郑玄没多少钱,却有满肚子墨水,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红人,就连位高权重的大将军何进也巴巴地请他做官。面对这番“锦鲤运势”,郑玄并未受宠若惊,穿着逢掖(古代君子的标配正装,衣袖宽大)去见何进,越发显出“须眉清俊,姿容伟岸”的颜值优势。何进以隆重的礼节招待他,还亲自给他送上茶几和拐杖。都说“吃人家的嘴短”,郑玄却不改毒舌本色,对何进的各种过失进行无差别吐槽。但不幸的是,何进是个经不起批评的人,
1934年,冬天的广州仍旧细雨缠绵,小学老师关山月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一篇日记让他顿生怜惜:“父亲病倒了,没钱请医生,也许我要被迫退学……”关山月翻到封面一看,学生姓名是:李小平。  这个16岁姑娘是关山月班上年龄最大、成绩最好的学生,曾经同样穷困的关山月顿时对她起了恻隐之心。为了帮助李小平,他出钱为她父親看病,为她申请到免费的三餐,可命运还是不可逆转,不久,李小平的父亲去世了。  屋漏偏逢连夜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家族自清代起,就是世代官宦,其父也是个为官清廉的好官。衣食不愁的官家少爷吴敬梓,从小除了才华惊艳外,更养成了豪爽的性情。外加看够了父亲在官场上受的窝囊气,他早早断了科考入仕的念想,常年醉心于诗词歌赋,不到20岁就是当地的风流才子。  父亲去世后,守着父亲留下的产业,吴敬梓的风流人生一度也放了羊:隔三岔五就是饮宴游玩,而且和当年喜欢仗义疏财的父亲一样,哪个朋友急缺钱,二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