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也要讲故事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7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对外报道编辑,笔者感觉企业新闻对外报道稍不留神就会显得迟钝、琐碎、呆板、艰涩,“小破稿”多,佳作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久前,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华大基因(以下简称华大)的文章,稿件从外国人的视角,用故事讲述了一家中国创新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或许能给企业新闻对外报道一些启发。
  
  让稿件活起来,靠故事
  
  企业新闻对外报道,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让稿件鲜活起来。传统企业新闻报道往往只关注事件本身,堆满数字、合同条款、专业术语,虽然要素齐全,读上去却冷冰冰的,这样的稿件国内读者都不爱读,更不可能吸引海外受众的关注。
  让稿件活起来,靠故事;让故事抓人,靠细节。丹麦科学作家隆·弗兰克(Lone Frank)在捕捉细节方面独具慧眼,穿插全文的视觉意象与冲突构成了稿件的灵魂。
  稿件开篇用两段话白描华大总部周围和内部环境,外面是旧鞋厂,里面却像特护病房,形成一组视觉冲突;一排排顶级设备“嗡嗡”地工作着,规模竞超过所有美国基因学术研究机构之和,冲击普通读者对中国基因研究机构的理解;24岁的科研负责人和18岁的研究员,颠覆一般人对科学家的印象;地板上印着“美国制造”的“高科技玩具”对比西方工厂里堆放的“中国制造”,再次打破思维定势。
  另外,对“基因引领未来”这条横幅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不仅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更与文中“科学狂人”、少年科学家的话语形成呼应,就像厂房喊出一句有力的直接引语,充满中国特色,又张扬着青春、不羁和对未来无比的乐观。
  此文不乏精彩的人的故事,比如“科学狂人”创始者、研究天才基因的天才高中生研究员,但最大的亮点还是公司的故事。
  中国企业发展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窗口,海外受众高度关注。但企业家对骄人业绩背后的真相往往讳莫如深,如果只让读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稿件就无法揭示公司成功表象内在的规律,也就失去了报道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利用华大创立、成长、成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串联起中国创新企业崛起的故事。写作上,并没像一般的稿件那样“张总说……王总说……李专家说……”反复注明消息来源,而是用权威口吻讲述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样写,条理清晰,读者不会在繁杂的引语中迷失,但前提是作者对所写内容的真实性有完全的把握,这显示了《新闻周刊》权威、自信的传统,也显示出作者深入的调研采访。
  
  深入采访是根本
  
  深入采访是稿件上述所有优点的根本。据华大网站介绍,作者今年2月14-18日在该公司参观访谈。连续五天采访一家公司奠定了稿件成功的基础,何况这名记者还是国际知名科学作家,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反观一些国内媒体记者,极少愿意在一家公司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常常满足于编辑转载公司公告,专访公司高层就算难得,众多稿件通篇都引用同一个人。
  不久前,笔者也曾到深圳采访,一日内走访比亚迪、华强科技、大亚湾核电站等多个高科技企业,等要去华大时,已是筋疲力尽,只好作罢。读了这篇报道,回想当时两周的行程,也写了许多浮光掠影的稿件,愈发感到没有深入采访,眼际都是浮云。
  铅华褪去,只剩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朴素的道理。
其他文献
《中国日报》创刊整整三十年了。《中国日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与时俱进。经过三十年风风雨雨,《中国日报》羽翼渐丰,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群体的一支劲旅。《中国日报》的创刊在我国外宣史上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事件。    中国要办一份英文日报    在旧中国,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曾先后办过英文报,但都是由外国人创办和经营的。上个世纪40年代,国民党
期刊
编者按:《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是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策划出版的重点图书。该书围绕国内外读者共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13个重大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插叙,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和建党理念,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并对中国共产党应对面临的挑战做了深刻的剖析。该书中文版今年3月面世
期刊
曾建徽具有独特的外宣、外事人生。解放前,在昆明西南联大和北平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是中共北平地下党的一份子;解放后,他根据组织安排进入新闻界,长期从事对外新闻采编工作,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副组长,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我国外宣战线,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
期刊
笔者参加了今年的“两会”报道以及此后一个月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后续报道,采写了多条中英文的对外报道稿件,得到了多家外国主流媒体的采用。由于“规划”的重心是经济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承担了主要对外报道任务。通过梳理编辑室近期播发的中英文重点稿件,尤其是一些被海外媒体广为转载的稿件,不难看出,要提高“规划”的对外报道效果,首先要将“规划”的主要内容置于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下,以赢得最多
期刊
生命的终点是刘瑞安工作的起点。  作为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殡葬整容师,刘瑞安负责为每天送到这里的逝者整理遗容,让亲人看上最后一眼。留下永久的记忆。  “安详,就像生前睡觉一样。”刘瑞安说,这是他从事殡葬整容近30年在技术上希望无限接近的目标。  从初中毕业进入殡仪馆工作,刘瑞安至今已为20万逝者整理遗容,其中包括中国的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  这名51岁的入殓师技术手法精湛,被外界称为“中华殡葬整容第一
期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把云南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使之成为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通道。在这一进程中,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杂志紧紧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对外介绍中国,推介云南,向泰、缅、老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积极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与周边国家和人民的友好感情,越办越红火。    发挥独
期刊
[编者按]自2010年4月以来,浙江省委外宣办组织浙江日报海外版、浙江广电集团国际频道等单位人员,成立了浙江籍人士在海外从事媒体传播情况的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赴欧洲实地走访了《葡华报》、《欧洲时报》、法国华侨华人会、《欧联时报》、《欧华联合时报》、《新华联合时报》。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威尼斯华侨华人总会等华文媒体和华侨社团,对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或参与经营的海外媒体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来浙访问的侨领、
期刊
拐点·2011  无论是从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压力来看,2011年都无疑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在各种网络新闻搜索引擎上,“党委新闻发言人”和“7·23动车事故”成为与新闻发布高度相关的“热词”,相关的新闻或帖子达到数十万条。这两个“热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在这一年所获得的“内在动力”和所面临的“外在压力”。  2011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首届
期刊
2011年6月23日,北京降下一场特大暴雨,市内街道积水严重,一名网友用手机拍摄的一张水流如瀑布般灌入地铁站的照片在微博上迅速传播,转贴迅速超过十万次,第二天北京几乎所有的报纸头版都能看到这张照片。  这并不是微博第一次显露它在图片传播领域的巨大威力,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身在现场,不管你前一秒是什么职业,在那一瞬间,只要你拿起你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彻彻底底成为了一个最前线的新闻记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体现出新的视角,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对外传播,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回应关于我改革发展问题的理论关切,更加有效地参与相关问题的国际对话与舆论斗争。  新视角一:从不同角度和历史层面审视中国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进入“后危机时期”以来,中国逆势而上,西方政治学、史学和经济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模式。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