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稀土矿主要用于冶金、石油、玻璃、化工、电子、原子能及航空航天工业等。近年世界稀土氧化物年总消费量为12.5万吨,其中中国消费7.3万吨,居世界第一。商务部称,按现有生产速度,从2015年开始计算我国的中、重类稀土能维持15至20年,有可能需要进口,其资源形势非常严峻。随着稀土开采秩序进一步的规范和加强,以及国家大型稀土集团的组建,南北开采总量将得到更严格的控制。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的供应将出现趋紧的格局。因此,扶植和加强地质勘查找矿工作的力度,加大稀土矿资源的保证和储备,缓解区内矿产资源供求不平衡的现状已是迫在眉睫。传统理论上一般认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火山岩的风化壳中,而浅变质岩风化壳离子型稀土矿,具有埋藏浅、易采易选、经济价值大的特点。
  关键词:新型稀土矿 矿化特征 成矿条件 找矿远景
  江西省龙潭地区稀土矿勘查区位于大粮田稀土矿床向西的延伸部位,大粮田、葛藤嘴两个稀土矿区。龙潭地区作为大粮田、葛藤嘴稀土矿床的外围地段,区内地层、岩性、风化壳特征与大粮田、葛藤嘴矿区基本一致,并在区内变质砂岩和变质沉凝灰岩中发现了较好的稀土矿化异常,因此龙潭地区也具有类似的变质岩风化壳稀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故而龙潭地区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是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1.区域地质背景
  龙潭地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的内侧华夏板块中,横跨武夷,罗霄两块体的交接带部位,即武夷隆起西侧,罗霄褶皱带中部。区内地层主要发育有青白口系、白垩系和第四系,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1.1地层
  本区晚元古代青白口系为一套海底火山-沉积建造的浅变质岩系,构成本区的褶皱基底,其以次海相地槽型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为主,次为海底火山碎屑岩建造。燕山构造运动,形成大量中生代断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中晚期盆缘处于进一步伸展的构造环境中,造成安山质火山岩沿断裂喷发。寒武纪地层为一套韵律式复理石砂板岩建造,分布矿区南部,白垩纪地层与下伏浅变质岩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上大多被第四系覆盖或被断层切割,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西面,第四系松散堆积。矿区内主要出现的地层为青白口系神山组千枚岩和库里组浅变质岩。
  1.2区域构造特征
  本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华夏褶皱系武夷山-云开褶皱带中段。区内历经加里东、印支-燕山乃至喜山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区内的地层、岩石发生广泛的变质和形式多样的构造变形。
  2.稀土矿化特征
  江西省稀土矿产极为丰富,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以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最具特色,轻、中、重稀土配分齐全。轻稀土主要分布于江西的南部地区,中、重稀土主要分布在西南一带大岩体中,全省70%的稀土矿床(矿点)集中在该地区,如足洞、岗下、大埠等稀土矿床。全区共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矿点)百余处,其中大型三处,中型十余处,小型及矿化点近百处,累计探明稀土氧化物80余万吨,探明储量占全省90%以上,其中重稀土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约20万吨。据《江西稀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研究报告》,全区预测远景资源(REO)E+F级1467万吨,其中预测E级重稀土98万吨。
  2.1矿体产状和形态
  矿体呈似层状沿全风化层分布,平面形态受风化壳的形态的控制,呈阔叶状随地形二变化,单矿体形态略为复杂,边界一般受沟谷展布的控制,多呈不规则多边形及梅花状,所处山包呈椭圆状;矿体倾角较为平缓,山顶一般为5-10°,沿山坡变陡为20-30°,总体倾角较地形坡度略为平缓,矿体厚度一般山顶较厚,山脊次之,山坡两翼及坡脚厚度较薄。矿体分布于海拔标高为262(LJ312)-329米(LJ469)之间,矿体标高总体随地势变化而变化,一般地势较高矿体完整性较好,反之,地势较低的地方受流水侵蚀作用而被严重破坏,使矿体支离破碎。
  矿体形态,表面上多呈阔叶状,圆状或椭圆状,总体呈似层状随地形波浪起伏产出,根据矿体埋藏地下或暴露地表的产出特征,可划为:隐伏式-矿体上部全由非矿层覆盖,矿体赋存在全风化层的中上部;半隐伏式-在山顶、山脊及部分上山坡部位的矿体裸露地表,而山坡或山脚部位矿体则隐伏地下;全裸式-全风化层遭受强烈剥蚀,富矿层位全部暴露地表,本区以半隐伏式占多数。
  2.2矿体剖面变化特征
  剖面上呈似层状随地形波浪起伏,厚薄不一,矿体垂直厚度多为1.48-16米,平均厚度5.23米。矿体厚度一般随所处地形部位不同而变化,与其所处的微地貌位置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山顶较厚,山脊山腰次之,山坡两翼及坡脚矿体厚度较薄。勘查内的V号矿体平均厚度较大,其控制的333网度的矿块平均厚度为7.59米。矿体埋藏深度为262(LJ31)-392(LJ46)米,矿区在含矿工程中有一半工程矿体出露地表,占53%,说明本区由于遭受剥蚀作用较强烈,矿体多被剥蚀而变薄。各个矿体厚度变化特征见表4-1,厚度变化系数74.40,厚度较均匀。
  3.稀土成矿条件分析
  3.1区域成矿条件
  龙潭矿区内矿体严格受母岩(变质岩)风化壳控制,本区库里组和神山组地层稀土风度值平均为530ppm,远大于赣南地区变质岩平均风度值(350ppm),为稀土矿化提供了必备条件。同时在以化学作用为主要作用下,原岩矿石、矿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分解,使硅铝酸盐矿物减少,粘土矿物增加,形成以高岭石、石英为主的松散风化壳,稀土元素也随着表生作用的进行和岩石矿物分解,呈离子状态发生迁移,而粘土矿物又具较强的吸附作用使稀土元素在风化壳中发生次生富集而形成工业礦体。同时,勘查区内特定的地理环境,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和适宜的PH值(5-6),也成为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
  3.2含矿岩性条件
  本区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受稀土内生产条件和表生条件双重控制。其成矿机制表现为:(1) 成矿母岩为凝灰岩,在库里组该层呈巨厚且岩性较单一;(2) 母岩含稀土量大于克拉克值,说明本区是稀土化学异常区,化学异常是稀土找矿的重要成矿条件;(3) 勘查区内成矿母岩特性,根据其物质来源和化学成份,具富碱贫铁镁组分特征;(4) 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对风化壳和矿体的发育保存起着间接的作用,勘查区属丘陵地貌或山岭地缓地区,相对高差30-300m,基岩出露少,地表风化壳发育,是稀土找矿的地貌标志;(5) 区内地层的构造裂隙发育促成表生作用的进行和风化壳的形成,为风化作用提供有利的空间条件,风化壳裂隙周围常有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充填。是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间接找矿标志。
  4.找矿放向分析
  区域内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矿床是在有利的成矿母岩之上,发育了有利于稀土离子富集的风化壳,即有利的内生矿化条件和有利的表生富集条件集于一体,其成矿模式是以母岩稀土浓度和赋存状态为必要内生矿化条件,以地貌和风化壳PH值为必要表生成矿条件的四元一体成矿模式。
  5.结语
  这一矿床类型的发现,实现了稀土找矿的重大突破,为江西稀土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进一步丰富了风化壳离子型矿床类型,为稀土矿成矿理论、成矿模式、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大大拓宽了该类型稀土矿的找矿空间,为江西乃至全国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了有益启迪。
  参考文献
  [1] 周晓文,温德新,罗仙平.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2(06)
  [2] 罗仙平,钱有军,梁长利. 从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液中提取稀土的技术现状与展望[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2(05)
  [3] 肖坤明. 稀土选矿方法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1(05)
  [4] 余永富. 我国稀土矿选矿技术及其发展[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06)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产妇焦虑与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9月收治的产妇66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0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化的护理方
摘 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是研究型型大学的基本任务,本文以当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分析找出本科教学的特点,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找出工作思路。  关键词: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效率  “研究型大学”强调“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这一说法最早始于1810年的德国柏林大学。1876年,美国结合本国国情于建立了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办草拟的《中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