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我国经济社会,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方面补足了人们生存在这个快速发展社会所感受到的空虚感,但是对于人来说,人的心理感受不只是来自物质方面,也来自于精神方面。对于人的心理满足,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来源于精神层面,来自家人、朋友、邻里之间的交互。我们在做居住区设计的时候,不是只有室内的居住满足,还应该有室外的交往空间设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满意度,物尽其用。本文主要分析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的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
关键词:居民行为需求;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宅间设计
引言
现代人们注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居住小区室外交往公共空间不仅要营造环境健康,而且应更多地关注到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体现出以人为本。基于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使用习惯,探索满足居民丰富行为需求的宅间交往空间,有益于创造出舒适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优美别致的绿色生态居住环境。
1、居民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功能
1.1使用性功能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具有使用性功能,可以满足住户对休憩、娱乐等使用功能的空间需求。作为居住社区的公共场所,能够快捷方便地实现居民户外活动是最基本的功能。对于一些退休老人或独居老人,在公共场合环境中能够缓解孤独感,也能通过社交活动获得社会归属感,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具有方便可达性和人群固定性的特点,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行为、心理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轻人而言,工作学习繁忙且生活压力大,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提供运动锻炼的场所。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在宅间进行户外活动有助于强健体魄和有益于培养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居住小区宅间活动空间能够满足居民对日常户外活动的需求,紧密联系居民生活,与其他类型公共活动空间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绿色生态功能
居住小区交往空间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生态功能,起到有效串联城市破碎板块、缝合更新城市碎片、合理分配城市资源、構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生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愈加突出,宅间绿地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居民都能共同参与使用,可以缓解当前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不公平感。居住小区室外绿地空间作为居民最便捷接近自然、参与公众活动的场所,起到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先进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建设和谐、绿色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宅间绿地还具有调节微气候、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为营造环境优美、绿色生态的现代居住小区做出巨大贡献。
2、当下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整体设计流程滞后,景观规划没有特色,识别性差
目前,许多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 规划师通常遵循先规划、后建筑、添加景观的原则。 因此,景观设计完全是为了满足绿地面积而规划的,与建筑的整体风格之间存在不匹配,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 比如世纪金源集团在合肥开发滨湖世纪城项目时,由于地域大小和设计成本的问题,每个“苑”的建筑物都很相似。 虽然每个小区的内部景观略有不同,但构筑物和规划基本相同,没有识别性,很多第一次参观的人很难记住这里,第二次回访很难准确找到目的地。
2.2形式感浓,功能性不好
“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这是目前很多居住室外空间存在的问题。 纵观许多所谓的欧式小区,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反而有许多豪华不实的人工喷泉、装饰雕塑排列在小区内部,老人在空间里没有锻炼的地方,孩子没有玩耍的地方,整个空间缺乏人文性。 只是重视形式感而已。 特别是很多居住空间单元大楼的入口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和可以升降的设备,部分不便居民的出行存在很大问题。
2.3室外设计计划不合理
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现代化的需要,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许多设计者将一些人行横道设计成汽车经过的大街。 这样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小区内物流的质量,满足了居民日常旅游的实际需要。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和汽车尾气等一系列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社区居民的出行质量,影响社区居民的睡眠和空气质量,甚至引起小区污染,成为集体
3、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的居住小区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3.1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
不同职业、年龄的人群构成差异性,差异直接体现在行为需求的不同,在进行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特别要重点考虑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行为、心理需求。在规划活动场地时营造具有创意、趣味性的活动场所,有利于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活动区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游戏场地。根据中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专门的场地设施,如棋牌座椅、门球场、小型高尔夫练习场等。
3.2居住区室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在居住区的细节上。 例如,在楼梯设计中,必须考虑大人和孩子的平均步伐,在楼梯旁边设计无障碍通道,在各建筑物单元的门前也设计无障碍通道。 另外,还可以仿照日本公共厕所的设计理念,设置儿童专用的座位和哺乳区,让带着孩子的妈妈方便使用。 小区内部也可以设置清晰直观的标志,特别是地下通道、无障碍电梯等场所必须有明显的标志。 为给居住区居民营造生活娱乐空间,也必须规划建设小区操场、广场,用砖铺地面硬化场,活动场所周围设立休息区、取水区。 在老年人多的居住区,有必要在住宅区内设置临时的医疗救护点。
3.3水体系统的生态化设计
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整体来看,人类文明大部分出现在河流存在的地区,由此现代人天生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因此具有水体系统或基于水而建立的水体系统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 另外,在住宅小区内设计建设水体系统,可以大大丰富住宅小区整体内部空间的构图,优化住宅小区的气候。 设计住宅建筑室外水域系统时,如果周边有天然水源,应优先充分考虑利用。 通过与河湖管理部门的沟通,将自然水源引入住宅小区,设计人工湿地景观,通过住宅小区内部的绿地系统对水进行生物过滤后,再次输入河湖,可以很好地改善自然水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和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 3.4注重情感的设计
在进行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时需要注意情感的设计,进行有温度的设计,例如增加当地文化以及历史元素融入景观环境中,使居民在使用时产生情感共鸣,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合理的道路规划以及适宜的尺度、材料、地面铺装等都能增加居民对小区的认可度,促进居民参与小区室外交往活动。植物配置多选用当地特色植物,营造温馨、亲切、具有地方感的景观效果。
3.5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实现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智能建筑的理念已经融入到居民小区设计过程当中。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需要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通过设计小区网络,综合建立包括周界监控、消防、报警等的安防系统。设计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以及背景音乐。对于车库的车辆进行合理的监管和智能化的管理。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小区的管理,能够让小区居民更多地体会到科技生活的理念,带来最大限度的便利,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开发商在进行小区外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自主意愿,对于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应当无偿提供给社区居民,让他们在小区内能够有放松身心的地方,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于小区的归属感和领地感。
结束语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是现代人最密切的居住场所,居民日常行为构成了居住生活,小区室外空间设计不能脱离居民生活内容,只有符合不同居民日常行为、心理需求的宅间空间设计,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刘清清.基于日常生活需求与行为的社区生活圈空间规划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3]马寿鹏.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以昆明市月牙塘小区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7):107-108.
[4]张翔.高层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
[4]刘彩云.分析高层住宅小区建筑设计[J].居舍,2018,(35).
个人简介:李佳颖,籍贯:吉林省辽源市,学历:本科在读,就读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号:0414418081,研究方向:環艺室外设计。
关键词:居民行为需求;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宅间设计
引言
现代人们注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居住小区室外交往公共空间不仅要营造环境健康,而且应更多地关注到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体现出以人为本。基于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使用习惯,探索满足居民丰富行为需求的宅间交往空间,有益于创造出舒适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优美别致的绿色生态居住环境。
1、居民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功能
1.1使用性功能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具有使用性功能,可以满足住户对休憩、娱乐等使用功能的空间需求。作为居住社区的公共场所,能够快捷方便地实现居民户外活动是最基本的功能。对于一些退休老人或独居老人,在公共场合环境中能够缓解孤独感,也能通过社交活动获得社会归属感,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具有方便可达性和人群固定性的特点,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行为、心理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轻人而言,工作学习繁忙且生活压力大,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提供运动锻炼的场所。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在宅间进行户外活动有助于强健体魄和有益于培养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居住小区宅间活动空间能够满足居民对日常户外活动的需求,紧密联系居民生活,与其他类型公共活动空间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绿色生态功能
居住小区交往空间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生态功能,起到有效串联城市破碎板块、缝合更新城市碎片、合理分配城市资源、構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生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愈加突出,宅间绿地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居民都能共同参与使用,可以缓解当前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不公平感。居住小区室外绿地空间作为居民最便捷接近自然、参与公众活动的场所,起到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先进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建设和谐、绿色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宅间绿地还具有调节微气候、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为营造环境优美、绿色生态的现代居住小区做出巨大贡献。
2、当下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整体设计流程滞后,景观规划没有特色,识别性差
目前,许多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 规划师通常遵循先规划、后建筑、添加景观的原则。 因此,景观设计完全是为了满足绿地面积而规划的,与建筑的整体风格之间存在不匹配,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 比如世纪金源集团在合肥开发滨湖世纪城项目时,由于地域大小和设计成本的问题,每个“苑”的建筑物都很相似。 虽然每个小区的内部景观略有不同,但构筑物和规划基本相同,没有识别性,很多第一次参观的人很难记住这里,第二次回访很难准确找到目的地。
2.2形式感浓,功能性不好
“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这是目前很多居住室外空间存在的问题。 纵观许多所谓的欧式小区,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反而有许多豪华不实的人工喷泉、装饰雕塑排列在小区内部,老人在空间里没有锻炼的地方,孩子没有玩耍的地方,整个空间缺乏人文性。 只是重视形式感而已。 特别是很多居住空间单元大楼的入口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和可以升降的设备,部分不便居民的出行存在很大问题。
2.3室外设计计划不合理
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现代化的需要,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许多设计者将一些人行横道设计成汽车经过的大街。 这样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小区内物流的质量,满足了居民日常旅游的实际需要。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和汽车尾气等一系列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社区居民的出行质量,影响社区居民的睡眠和空气质量,甚至引起小区污染,成为集体
3、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的居住小区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3.1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
不同职业、年龄的人群构成差异性,差异直接体现在行为需求的不同,在进行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特别要重点考虑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行为、心理需求。在规划活动场地时营造具有创意、趣味性的活动场所,有利于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活动区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游戏场地。根据中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专门的场地设施,如棋牌座椅、门球场、小型高尔夫练习场等。
3.2居住区室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在居住区的细节上。 例如,在楼梯设计中,必须考虑大人和孩子的平均步伐,在楼梯旁边设计无障碍通道,在各建筑物单元的门前也设计无障碍通道。 另外,还可以仿照日本公共厕所的设计理念,设置儿童专用的座位和哺乳区,让带着孩子的妈妈方便使用。 小区内部也可以设置清晰直观的标志,特别是地下通道、无障碍电梯等场所必须有明显的标志。 为给居住区居民营造生活娱乐空间,也必须规划建设小区操场、广场,用砖铺地面硬化场,活动场所周围设立休息区、取水区。 在老年人多的居住区,有必要在住宅区内设置临时的医疗救护点。
3.3水体系统的生态化设计
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整体来看,人类文明大部分出现在河流存在的地区,由此现代人天生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因此具有水体系统或基于水而建立的水体系统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 另外,在住宅小区内设计建设水体系统,可以大大丰富住宅小区整体内部空间的构图,优化住宅小区的气候。 设计住宅建筑室外水域系统时,如果周边有天然水源,应优先充分考虑利用。 通过与河湖管理部门的沟通,将自然水源引入住宅小区,设计人工湿地景观,通过住宅小区内部的绿地系统对水进行生物过滤后,再次输入河湖,可以很好地改善自然水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和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 3.4注重情感的设计
在进行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时需要注意情感的设计,进行有温度的设计,例如增加当地文化以及历史元素融入景观环境中,使居民在使用时产生情感共鸣,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合理的道路规划以及适宜的尺度、材料、地面铺装等都能增加居民对小区的认可度,促进居民参与小区室外交往活动。植物配置多选用当地特色植物,营造温馨、亲切、具有地方感的景观效果。
3.5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实现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智能建筑的理念已经融入到居民小区设计过程当中。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需要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通过设计小区网络,综合建立包括周界监控、消防、报警等的安防系统。设计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以及背景音乐。对于车库的车辆进行合理的监管和智能化的管理。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小区的管理,能够让小区居民更多地体会到科技生活的理念,带来最大限度的便利,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开发商在进行小区外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自主意愿,对于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应当无偿提供给社区居民,让他们在小区内能够有放松身心的地方,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于小区的归属感和领地感。
结束语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是现代人最密切的居住场所,居民日常行为构成了居住生活,小区室外空间设计不能脱离居民生活内容,只有符合不同居民日常行为、心理需求的宅间空间设计,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刘清清.基于日常生活需求与行为的社区生活圈空间规划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3]马寿鹏.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以昆明市月牙塘小区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7):107-108.
[4]张翔.高层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
[4]刘彩云.分析高层住宅小区建筑设计[J].居舍,2018,(35).
个人简介:李佳颖,籍贯:吉林省辽源市,学历:本科在读,就读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号:0414418081,研究方向:環艺室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