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智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发掘其创新潜力,是培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培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观念;方法
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发掘其创新潜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有效地培养培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增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创新教育是在正常学生中的英才中进行的,智力残疾学生是一个智力、能力、情感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的群体,他们缺乏创新必备的智力水平和钻研精神。但创造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人人都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只不过人的创造欲、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存在个体差异。
实践表明:某些智力残疾儿童在某方面也有特殊的潜力和才能,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他们被称作“天才的低能儿”、“白痴学者”。据国内外资料报道,有的智力残疾儿童有较强的心算能力,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唱歌、表演、指挥。英国有个叫理查德•瓦洛的智力残疾儿,医生诊断他为先天白痴,建议将他送往慈善机构以了其终生。但女教师莱布曼发现他对蜡笔画感兴趣,于是加以精心指导、帮助。当他在三十二岁时,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蜡笔画家。他的画在欧美参展百余次,售出千余幅。人们称赞他的画有“工匠之精巧,诗人之想象”。以上事例说明,只要教师不满足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不用旧经验对待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及早发现学生的潜力和某种特长,进行创新教育是会收到良好成效的。
二、要发掘学生潜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各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对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掘。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由于病因及发生的时间各异,所以各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就拿兴奋型和抑制型特点的学生来说,兴奋型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是容易激动和兴奋,动作无节制。抑制型智力残疾学生是兴奋过程障碍突出,抑制过程压倒了兴奋过程,精神萎靡、消极被动,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让兴奋型智力残疾学生在动中学习教师通过多提问、多指名回答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可让他们做找朋友、猜字游戏、到黑板上做填空练习。教到动词如“坐、立、行、走”时,让他们表演一番。对于后者,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用音乐、游戏来调节抑制型智力残疾学生的疲劳。
因材施教能让精神不振的智力残疾生振作起来,能让过度兴奋型的智力残疾生归于平静,能让茫然无头绪的智力残疾生给以启迪;能让没信心的智力残疾生唤起自信。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明白发生的错误;能在老师的言为心声作用下,智力残疾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处于主体地位,感受和谐的氛围发现新的惊喜,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三、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事物,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画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画,然后再比较谁画得圆,让用硬币比着画的学生给其它的学生介绍方法。教师再问学生“还有什么办法能把圆画圆呢?”这时学生抢着回答:用瓶子、杯子、碗等方法,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带着好奇心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四、要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重点,教给创新方法
想象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想象力对儿童智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圆时,教师出示一个圆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教师把圆涂成红色又问“这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太阳”。教师再问:你们能把它变成什么?有的说苹果、有的说大饼、还有关的说像盘子等。从而氢学生带入了想像的殿堂。
五、要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模式
现在我国智力残疾儿童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分分割式的学科教学模式。每周都按常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上课,这些教材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生特点编写,现阶段培智学校的学生,智残程度都明显较重,在老师几年的精心努力下,他们的文化知识几乎在一个基础上循环。大量的课堂时间无意义,数学仍是十以内的加法,语文也识不了多少字,适应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单一的模式对他们进行教学困难很大。他们综合能力较差,思维能力多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并且注意力极为不稳定,如果只教给一些分散、条块的知识,他们很难获得对事物的完整概念,更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因而应改变教学模式,优化创新环境,采取一定功能性教学手段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如设置一种学科课程、职业基础技能课程(低年级生活自理、中年级劳技、高年级职教)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总体课程形式,三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让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学得扎实。学科的构成要以儿童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为经纬(学科课程生活化);加强学科间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这种学科课程既不是知识碎片的集合,又不同于普小的文化教育,而是适应智力残疾儿童学生身心特点,这有利于对培智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与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涉及到教育观、教材体系、课程评价体系、教师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培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观念;方法
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发掘其创新潜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有效地培养培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增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创新教育是在正常学生中的英才中进行的,智力残疾学生是一个智力、能力、情感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的群体,他们缺乏创新必备的智力水平和钻研精神。但创造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人人都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只不过人的创造欲、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存在个体差异。
实践表明:某些智力残疾儿童在某方面也有特殊的潜力和才能,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他们被称作“天才的低能儿”、“白痴学者”。据国内外资料报道,有的智力残疾儿童有较强的心算能力,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唱歌、表演、指挥。英国有个叫理查德•瓦洛的智力残疾儿,医生诊断他为先天白痴,建议将他送往慈善机构以了其终生。但女教师莱布曼发现他对蜡笔画感兴趣,于是加以精心指导、帮助。当他在三十二岁时,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蜡笔画家。他的画在欧美参展百余次,售出千余幅。人们称赞他的画有“工匠之精巧,诗人之想象”。以上事例说明,只要教师不满足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不用旧经验对待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及早发现学生的潜力和某种特长,进行创新教育是会收到良好成效的。
二、要发掘学生潜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各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对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掘。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由于病因及发生的时间各异,所以各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就拿兴奋型和抑制型特点的学生来说,兴奋型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是容易激动和兴奋,动作无节制。抑制型智力残疾学生是兴奋过程障碍突出,抑制过程压倒了兴奋过程,精神萎靡、消极被动,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让兴奋型智力残疾学生在动中学习教师通过多提问、多指名回答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可让他们做找朋友、猜字游戏、到黑板上做填空练习。教到动词如“坐、立、行、走”时,让他们表演一番。对于后者,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用音乐、游戏来调节抑制型智力残疾学生的疲劳。
因材施教能让精神不振的智力残疾生振作起来,能让过度兴奋型的智力残疾生归于平静,能让茫然无头绪的智力残疾生给以启迪;能让没信心的智力残疾生唤起自信。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明白发生的错误;能在老师的言为心声作用下,智力残疾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处于主体地位,感受和谐的氛围发现新的惊喜,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三、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事物,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画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画,然后再比较谁画得圆,让用硬币比着画的学生给其它的学生介绍方法。教师再问学生“还有什么办法能把圆画圆呢?”这时学生抢着回答:用瓶子、杯子、碗等方法,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带着好奇心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四、要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重点,教给创新方法
想象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想象力对儿童智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圆时,教师出示一个圆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教师把圆涂成红色又问“这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太阳”。教师再问:你们能把它变成什么?有的说苹果、有的说大饼、还有关的说像盘子等。从而氢学生带入了想像的殿堂。
五、要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模式
现在我国智力残疾儿童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分分割式的学科教学模式。每周都按常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上课,这些教材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生特点编写,现阶段培智学校的学生,智残程度都明显较重,在老师几年的精心努力下,他们的文化知识几乎在一个基础上循环。大量的课堂时间无意义,数学仍是十以内的加法,语文也识不了多少字,适应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单一的模式对他们进行教学困难很大。他们综合能力较差,思维能力多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并且注意力极为不稳定,如果只教给一些分散、条块的知识,他们很难获得对事物的完整概念,更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因而应改变教学模式,优化创新环境,采取一定功能性教学手段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如设置一种学科课程、职业基础技能课程(低年级生活自理、中年级劳技、高年级职教)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总体课程形式,三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让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学得扎实。学科的构成要以儿童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为经纬(学科课程生活化);加强学科间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这种学科课程既不是知识碎片的集合,又不同于普小的文化教育,而是适应智力残疾儿童学生身心特点,这有利于对培智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与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涉及到教育观、教材体系、课程评价体系、教师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