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拓展,近代工业区位价值与功能渐渐不能匹配,“退二进三”逐渐成为中心城区建设的潮流,用地变迁、功能置换、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业界重要关注的内容。原武汉锅炉厂地处武昌城市中心,其工业置换遗留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以文化为内容,以创新为核心的都市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也风生水起。针对这些状况,本文通过创意产业理论的相关研究,分析创意产业优越性,将文化创意理论应用于武汉锅炉厂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提出在武汉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可行性构想。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创意武汉锅炉厂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ory,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superiority, cultural and creative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protection of sexu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of Wuhan Boiler Factory, proposed to create the concept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in Wuhan.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Wuhan Boiler Factory
中图分类号 : F28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武汉锅炉厂(后简称武锅)是建国初期始建的工业项目,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见证了武汉的工业文明,是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扮演着历史性地段的重要角色。然而在武汉建设如火如荼,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武锅工业区位价值发生变化,其功能、设施、外观等渐渐不能满足城市整体形象需要,在地块经济利益高要求驱使下,于2009年将厂址外迁,原废旧厂区面临着功能置换和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再利用。
二、相关概念界定
工业遗产——指废弃的工业旧址,包括能反映工业文化和文明的原有工业及其生产设备、工业环境、工业构筑物和厂房建筑等。
文化创意——一种创意的空间,和一群富有创意的人群或团体,通过个人创意和才华展示,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创造价值。产业内容涵盖了大部分文化和艺术的商业性活动,介于二三产业之间,其存在前提是大都市的背景,高度的文化集群为依托。
三、工业遗产保护的几种模式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鲁尔区工业区,有近200年的历史,是煤、钢铁生产的重工业区,在经历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开始衰落,随后开始工业整治,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调整工业布局、优化园区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鲁尔区目前从“煤钢中心”逐步变成一个煤钢等传统产业与信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从工业厂房到文化娱乐与商业——奥地利维也纳的大型商业综体,早期是煤气储罐,随着城市的发展,以煤气灌为中心的这一地区被列入开发区域,为此还改造了城市交通网,在厂房改造过程中对4个储气罐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发挥到极致,巧妙地把这里打造成居住、办公、商业、娱乐服务等完善功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四个巨大的煤气储气罐坐落在维也纳城郊,每个直径60米,高65米,古典的立面,厚重的红砖外墙,由于体形硕大和造型独特,具有很强的标示性。
从工业到工业文化公园——德国鲁尔的杜伊斯堡早期也是废弃工业遗址,在改造过程中利用原有厂房、构筑物建设成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景观公园,人们可以爬到5.6m高的熔炉顶上游玩,脚下则是获得新生的生态园,攀登俱乐部和矿渣顶上的金属构件描绘出以前工业生产的巨大尺度。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们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场所,将新旧建筑进行巧妙的结合,既是工业遗址的展示场所,又是市民娱乐的场所。
从工业到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市杨树浦路的上海电机辅机厂,是美国1923年在亚洲建立的第一大工厂。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原有厂房因衰落而失去存在的意义。2004年,台湾著名建筑师登琨艳,以文化为主题,以移位、拼贴和叠加为设计手法将环境很好的融入,设计工作室、仓库改成的展厅、露天聚会中庭、葡萄架、爬山虎、藤椅,大水缸,编制篮种上花草,走廊和尽头斜放的镜子,令人耳聪、目明、清心,从而提供给设计工作一个从事设计工作的良好平台 。。
四、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启示
工业遗产的保护重点在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存。一方面要保护原有工业文明,再现工业时代文化,另一方面又需要注入现代因素,为衰败的工业区提供发展的诱因,使其能在保留工业文化的前提下重新获得维持园区正常活力的创新机制,使用地的区位价值与功能相互匹配。以上的案例分析,体现工业遗产保护有多重选择,它们通过功能置换、环境提升、旧物利用,使得工业遗产重现其文化和经济价值。
图一 项目区位图
通过武锅区位、文化价值分析,发现武锅处于武汉文化主轴的重要节点位置,延续工业文明,展现现代都市的文化底蕴是必然选择,建议在“厂房、绿树、烟囱”的传统中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让历史与现代相融合,让过去和现在共生。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不仅利用了现有建筑,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工业老厂房、老仓库运用新的设计和改造,而且创造了文化创意发展的平台,为历史的留存注入了时尚、创意的元素,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新景象,使城市与历史良好融合。
五、武汉锅炉厂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实践
5.1现状条件分析
图二 周边条件分析
区位条件——从整个武汉市来看武锅地处中心片区的边缘。20世纪50年代建厂时道路密度较稀,从80年代起由于城区的发展,人口、交通分布改变,该地逐渐成为片区商业中心的最佳位置,随着亚贸广场在1995年建业开成,这一带的商业气氛更加浓郁起来。(图一)
文化价值——武锅是武汉“近代工业文化—知音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首义文化—楚文化”文化主轴中首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锅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武锅人们的记忆当中,50多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的青春和奋斗,那些承载着厚重文化和历史的建筑,是任何一个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
不利因素——规划区为居住包围,距离北边繁华的亚贸商业街有600米左右,商业片区的聚集效应受影响。此外,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厂区内一条东西向道路将穿越北部汽容分厂,将大体量厂房一分为二,工业旧址完整性遭破坏。
5.2武汉锅炉厂创意产业园构思与规划
(1)目标与定位:同武汉市总体规划结构相统一,本区定位为武昌区文化艺术产业中心,以文化创意为主要内容,是武汉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核心。
图三 项目构思
(2)规划布局:
规划重视对厂房、仓库、烟囱等工业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结合“创意”主题,以综合性的功能开发激活武锅发展,充分发挥该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特色,构筑良好的艺術氛围,形成与历史延续与自然环境和谐的高效发展文化片区。
图四功能分区
1)工业文明展示性空间--工业文明博物馆
利用可观的工业空间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规划区内汽容分厂的保护性改造和开发,建成一座工业文明博物馆,即可以再现武锅过去工业流水线式生产流程,又可以展示创意产业园创意成果,提供对外展示平台。
改造后的工业厂房结构不变,外皮用现代化的元素进行包装。考虑规划道路的分割作用,北边小部分拆建。西部为了塑造创意办公区的内部休闲空间,也进行了部分拆建,半拆建部分保留原有柱架形成外部景观构筑物。从而使西部立面成为半对外开放的玻璃长廊,在提供室内充足阳光的同时,控制室温,自然采光,。
2)文化创意办公区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区域,厂房密布,利用其规模和集聚性,开发为创意产业的集中区。区域内布局完整链的创意产业,良性的互动加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整体环境设计,形成具有浓烈文化气息的艺术中心。砖混和钢混结构的工业厂提供体量巨大的空间,可随意分割和任意装修从而提供符合企业型形象的个性空间,可以带来其他建筑常常意想不到的空间条件,框架结构的厂房在保留框架条件下,可以灵活布置大面积玻璃窗,既满足自然采光,又可以体现浓厚的时代氣息。
创意办公区围合成一条“L”型的内部步行系统,步行道路以强烈的几何图案构成节点,利用工业遗留轨道改造成的步行道路串联各节点,沿途用各种工业遗留构筑物如烟囱、柱架改造成的构筑小品加以点缀。创意产业办公室面向步行空间,共同享用这些富有工业气息和创意特色的景观资源。
创意园附属厂房加建部分,设计为一些休闲娱乐空间,布置一些娱乐酒吧、茶室,繁忙的设计人员在长时间进行创意工作之后,走进这些茶室酒吧,一边观赏窗外优美的风景,一边放松心情,构思下一个创意。
3)遗址公园
利用废弃堆场和交通线路改造而成的公园,原有构架、铁轨和标志性的构筑物在新的环境下折射出工业时代的特征,此位于城市居住区内部的公园,即成为创意产业园的对外开放空间,又可以服务于周边社区,成为人们饭后散步休闲的街头广场。
与创意产业园的“T”型步行道相衔接,端点处的环形广场,象征着文化艺术的包容性,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厂房原有轨道予以保留,进入园区的步行系统,结合环境小品和休闲设施的处理使之成为创意产业园的大小“客厅”。
六、结论
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和文化的价值,即对过去的缅怀,又期望新价值的创造。文化创意产业恰如其分满足了怀旧与创新在现实中的联接与融合,武汉锅炉厂改造以文化保护的为出发点,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既继承和发扬了文化传统,又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基础》[J],同济大学学报,2005.1;
[2] 邓雪娴,《旧厂房的开发利用》[J],清华大学建筑学报,2004.3;
[3] 徐逸,《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J],建筑,2003.9;
[4] 肖建莉,《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激活城市遗产》[J],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
[5] 王林,《城市记忆与复兴》[J],时代建筑,2006.2;
[6] 寇怀玉,《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示空间的再利用研究》,博物馆建筑,;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