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出发,剖析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建立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改革策略,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输出为驱动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刘贵芹副司长的讲话解读了各个时期国家政策文件,分享了教育部主管部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安排和指示。她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在国家提高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肩负起提高自身教授课程质量的责任;二是高等学校职能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关注文化传承创新,即在指导学生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为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体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目标与新一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多方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和全国高校外语教学负责人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13年4月在全国高校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确立了“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为响应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号召,我校公共英语教学部部分老师参加了这次侧重“output-driven”的学术交流活动。期间收获颇丰,希望开展一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地培养出合格的非专业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紧缺,教学班过大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起点低,教学手段落后,加之师资紧缺、学时有限、教学班过大等客观条件制约了课程的发展。处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理应关注社会需求,了解新生的外语水平,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课程安排,逐步提高对词汇量及听说能力的要求。
以郑州师范学院为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英语教研室专职教师只有14人,每年需要承担全院近20个院系的两个年级一万多人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学生分本科和专科水平,还有体音美等文体类学生,入校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英语课堂为安排开课,保证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大班甚至超大班合堂上课。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语言问题。
Krashen在语言习得的五个假设中提出,“输入假设与习得相关,与学习无关”,“复用(说、写)能力自然而然产生,而不是直接教会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可理解的输入是外语学习者的复用能力的基础和习得语言的要素。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一靠阅读,二靠听。而在我国的现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在课内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全英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全英教学,可以营造小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英语语言的氛围之中,有利于培养英语语感,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除了量外,还的质的问题。Nunan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二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这段话说明了教学语言的质量对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据我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在英语精读课中,教师讲解占去65%~90%的时间。教学语言过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为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讲解过多、重复过多”引起的。这种课堂教学,即使全英开展,对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大,也未必是好事。因为教师话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满堂灌”式的语言输入,非交际性的听力训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言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3.学习动机与策略问题。
学生从开始学习英语就是典型的应试型教育,背单词,记语法,考试成绩勉强能够保证,唯独最缺乏的是最有用的就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新入学的大学生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衔接,加上地市农村的中小学普遍不重视听力和口语教学,学生上大学后很难适应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中用,用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应该适当加大小学,主要是中学的词汇量,重视日常口语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大学英语统考的通过率和优秀率成为评估学生、教师甚至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直观而又有效的依据。因此,它促成了学、教、管理三个方面的一些积极变化。但由于它是目前全国唯一具有权威性的大学英语水平考试,社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四、六级考试结果,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目标不明确,为证书而学英语的倾向比较明显。
心理语言学认定“证书动机”带有片面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动机的抱有者比较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机会主义的策略通过考试获得证书,进而“获得某一职位以此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桂诗春,1984)。在新升本的院校当中,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在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抱有这种动机的人多达47%,不太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部分教师,尤其是系统学过现代教学理论的教师,总是希望在教学中尝试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只围绕考试形式展开应试教学。那么学生对此类教学活动的态度如何呢?参与调查的我校17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占有69%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客观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为了应付目前的考试,就没有太大必要。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教育部对新时代英语应用人才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做出调整,希望在时间、财力、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未来就业的要求出发,大学生急需培养语言产出能力;中高级的学习者需要以语言产出促进输入,边用边学,以克服“厌食症”。因此,只有改革才有可能能够满足上述的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
二、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改革策略 1.体现输出,充满交际。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应该以交际为目的,并且是有意义的(meaning-based)。利用“输入”和“输出”,帮助构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生态系统,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内化得到的一种能力和智慧。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总结出一些教学建议:1.语言输入越多越好,基于意义的课堂教学越多越好;2.课堂教学中互动越多越好;3.所有学习者的语言输出都应基于意义或交际;4.语言结构教学应基于意义并与输入或交际相联系;5.时刻调整我们对于学习者的期望。
基于多样的教学理论指导,通过各种丰富的交际活动设计,教师应尽量运用和体现“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的主题和教学理念。比如利用“卡片法”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学生的输出效度;利用任务教学法,让同学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体会到“饥饿感、新鲜感、挑战感”,从而渴求相关知识的输入,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交际的目标;也可以将课程分为课前、课上、课后,关注每个环节的“读、听”和“说、写、译”活动设计,让大学英语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输入”和“输出”整体。
2.贯穿文化,启迪智慧。
教师要把文化因素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抓住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了解的需要,抓住国家对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体现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力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交际的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的培养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综合技能法、循序渐进法、教师辅导渐减法等“输出驱动”教学方法,使整个课堂丰富灵活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3.提高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找到适宜的方法,强化输入的效果和输出的效果。近十年来,虽然研究的重心移向了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降低,倒是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其职责不只是传授课本知识,更要讲社会规范,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其任务除了授业、解惑外,还必须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输入与输出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必须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典范。广大英语教师一定要应用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武装自己,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为教学和科研打下基础。
目前,我校大学英语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高学历、教龄长不等于教学水平一定高。外语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涉及教师的综合素质。除了较高的外语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语言输出的监控者,其就要懂得教育学和方法论,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
高校扩招学生多而英语教师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势在必行。优化课程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在教学安排上,网络资源较多,教师应为学生粼选优质的课程教学材料,以丰富课堂教材内容。在教学安排上,改革创新应按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办事,坚持师生接交流的原则,把握好输入——内化——输出三个环节,坚持“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理念,有机结合输出与输入,既能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吸收输入的效率,达到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的意义
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改变目前资源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输出能力,以应对未来职业发展对英语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需要;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创造饥饿感,激发好奇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分互动,充满活力。
基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求围绕“以输出为驱动”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探讨了如何在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强化教学效果。我院公共英语教学部一线教师们,无论是教龄二十年以上的资深教师还是初登讲台的教学新秀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教学策略,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激发与引导学生的创新、创意意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目的。
以输出为驱动既能够促进语言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可以实现“以需求促供给”的目标。现在的大学英语课程,无论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还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都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任,而且不是其中一种可以单独担当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包含EGP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内容,并且分为一般、较高、更高几个级别,共同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笔头表达、口译和笔译/编译能力的提高。这样各类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合排列开设出多种类型与级别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改革,能够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这门课的系统学习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希望能借此机会,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Nunan,D.Understanding Language Classrooms[M].U.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9.
[3]冯启忠.论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与改革方略[J].西安:外语教学,2000(7).
[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2).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输出为驱动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刘贵芹副司长的讲话解读了各个时期国家政策文件,分享了教育部主管部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安排和指示。她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在国家提高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肩负起提高自身教授课程质量的责任;二是高等学校职能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关注文化传承创新,即在指导学生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为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体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目标与新一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多方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和全国高校外语教学负责人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13年4月在全国高校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确立了“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为响应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号召,我校公共英语教学部部分老师参加了这次侧重“output-driven”的学术交流活动。期间收获颇丰,希望开展一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地培养出合格的非专业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紧缺,教学班过大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起点低,教学手段落后,加之师资紧缺、学时有限、教学班过大等客观条件制约了课程的发展。处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理应关注社会需求,了解新生的外语水平,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课程安排,逐步提高对词汇量及听说能力的要求。
以郑州师范学院为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英语教研室专职教师只有14人,每年需要承担全院近20个院系的两个年级一万多人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学生分本科和专科水平,还有体音美等文体类学生,入校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英语课堂为安排开课,保证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大班甚至超大班合堂上课。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语言问题。
Krashen在语言习得的五个假设中提出,“输入假设与习得相关,与学习无关”,“复用(说、写)能力自然而然产生,而不是直接教会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可理解的输入是外语学习者的复用能力的基础和习得语言的要素。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一靠阅读,二靠听。而在我国的现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在课内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全英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全英教学,可以营造小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英语语言的氛围之中,有利于培养英语语感,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除了量外,还的质的问题。Nunan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二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这段话说明了教学语言的质量对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据我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在英语精读课中,教师讲解占去65%~90%的时间。教学语言过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为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讲解过多、重复过多”引起的。这种课堂教学,即使全英开展,对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大,也未必是好事。因为教师话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满堂灌”式的语言输入,非交际性的听力训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言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3.学习动机与策略问题。
学生从开始学习英语就是典型的应试型教育,背单词,记语法,考试成绩勉强能够保证,唯独最缺乏的是最有用的就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新入学的大学生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衔接,加上地市农村的中小学普遍不重视听力和口语教学,学生上大学后很难适应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中用,用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应该适当加大小学,主要是中学的词汇量,重视日常口语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大学英语统考的通过率和优秀率成为评估学生、教师甚至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直观而又有效的依据。因此,它促成了学、教、管理三个方面的一些积极变化。但由于它是目前全国唯一具有权威性的大学英语水平考试,社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四、六级考试结果,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目标不明确,为证书而学英语的倾向比较明显。
心理语言学认定“证书动机”带有片面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动机的抱有者比较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机会主义的策略通过考试获得证书,进而“获得某一职位以此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桂诗春,1984)。在新升本的院校当中,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在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抱有这种动机的人多达47%,不太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部分教师,尤其是系统学过现代教学理论的教师,总是希望在教学中尝试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只围绕考试形式展开应试教学。那么学生对此类教学活动的态度如何呢?参与调查的我校17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占有69%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客观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为了应付目前的考试,就没有太大必要。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教育部对新时代英语应用人才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做出调整,希望在时间、财力、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未来就业的要求出发,大学生急需培养语言产出能力;中高级的学习者需要以语言产出促进输入,边用边学,以克服“厌食症”。因此,只有改革才有可能能够满足上述的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
二、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改革策略 1.体现输出,充满交际。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应该以交际为目的,并且是有意义的(meaning-based)。利用“输入”和“输出”,帮助构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生态系统,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内化得到的一种能力和智慧。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总结出一些教学建议:1.语言输入越多越好,基于意义的课堂教学越多越好;2.课堂教学中互动越多越好;3.所有学习者的语言输出都应基于意义或交际;4.语言结构教学应基于意义并与输入或交际相联系;5.时刻调整我们对于学习者的期望。
基于多样的教学理论指导,通过各种丰富的交际活动设计,教师应尽量运用和体现“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的主题和教学理念。比如利用“卡片法”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学生的输出效度;利用任务教学法,让同学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体会到“饥饿感、新鲜感、挑战感”,从而渴求相关知识的输入,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交际的目标;也可以将课程分为课前、课上、课后,关注每个环节的“读、听”和“说、写、译”活动设计,让大学英语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输入”和“输出”整体。
2.贯穿文化,启迪智慧。
教师要把文化因素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抓住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了解的需要,抓住国家对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体现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力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交际的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的培养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综合技能法、循序渐进法、教师辅导渐减法等“输出驱动”教学方法,使整个课堂丰富灵活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3.提高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找到适宜的方法,强化输入的效果和输出的效果。近十年来,虽然研究的重心移向了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降低,倒是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其职责不只是传授课本知识,更要讲社会规范,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其任务除了授业、解惑外,还必须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输入与输出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必须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典范。广大英语教师一定要应用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武装自己,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为教学和科研打下基础。
目前,我校大学英语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高学历、教龄长不等于教学水平一定高。外语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涉及教师的综合素质。除了较高的外语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语言输出的监控者,其就要懂得教育学和方法论,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
高校扩招学生多而英语教师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势在必行。优化课程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在教学安排上,网络资源较多,教师应为学生粼选优质的课程教学材料,以丰富课堂教材内容。在教学安排上,改革创新应按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办事,坚持师生接交流的原则,把握好输入——内化——输出三个环节,坚持“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理念,有机结合输出与输入,既能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吸收输入的效率,达到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的意义
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改变目前资源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输出能力,以应对未来职业发展对英语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需要;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创造饥饿感,激发好奇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分互动,充满活力。
基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求围绕“以输出为驱动”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探讨了如何在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强化教学效果。我院公共英语教学部一线教师们,无论是教龄二十年以上的资深教师还是初登讲台的教学新秀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教学策略,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激发与引导学生的创新、创意意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目的。
以输出为驱动既能够促进语言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可以实现“以需求促供给”的目标。现在的大学英语课程,无论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还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都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任,而且不是其中一种可以单独担当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包含EGP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内容,并且分为一般、较高、更高几个级别,共同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笔头表达、口译和笔译/编译能力的提高。这样各类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合排列开设出多种类型与级别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改革,能够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这门课的系统学习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希望能借此机会,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Nunan,D.Understanding Language Classrooms[M].U.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9.
[3]冯启忠.论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与改革方略[J].西安:外语教学,2000(7).
[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