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庚子年开年,是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最难忘的生命时光。在这个过程里涌现出的各种人和事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文素材,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主角。初中生在成长阶段,开始对世界和社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能力,老师的视野会引领着学生的视野,当老师的目光投射在哪里,学生关注的点就在哪里。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语文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写作的话题,让他们学会敏锐地洞察、深刻的反思、智慧地学习,从而真正开始融入世界。
关键词:当下 话题 写作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22
传统的写作教学一直在作文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程式化花费更多事件,而学生对待作文却依旧热情不高、内容空洞、脱离现实。如何带领学生去在日常生活中探究写作的源头,提升学生的写作意愿和表达的愿望,也是我们语文人一直坚持去探索的话题,结合最近的“云课堂”教学,笔者作了以下一些尝试,努力从当下着手,以各类“话题”引领学生去寻找写作的灵感、点燃表达的愿望。
一、寻找生活相关的话题,成为引领写作的切入点。
杜威的教育理论核心是,生活就是生长,生活即是发展,这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何找寻需要我们语文人的敏锐。在云课堂的第一课时,因为教学方式和教学地点的改变,笔者思考如何在第一课时,以语文的目光带领学生思考当下,反映好当下。为此备了线上语文教学的第一课《你所站立的地方》,课堂以“这个假期大家最难忘的是什么”作为导入点,结果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一下子形成一个小高潮。抓住这个点,笔者设计了“你们”、“他们”、“我们”三個环节,引导学生去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故事。学生根据课堂内容,组织成《不一样的年》,有表现医护人员的奉献、亲人的坚守、邻里或志愿者的付出,以及种种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落脚点在细小,但是折射的主题往往是大,作为专题推出的时候,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的形成首先是对外界刺激引起自我的反映,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思维解放,折射出来的体验也是真实的,情感容易释放,思想活跃,而这些正是写作所需要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成为启发写作的激趣点。
每个不同的阶段,我们总能遇见一些新鲜的或是热议的话题,而初中生也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热点话题很多时候也是他们所感兴趣的。让学生参与热点的讨论也是我们制造话题的一个方法,引领学生把表达真实的看法,拓宽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渠道,写作兴趣也将得到有效激发。
有一个阶段《中国诗词大会》正在如火如荼,不久之后,日本捐赠中国抗疫物质上的诗词,引起了广泛热议。两天时间网上出现各种声音,成为一个网红话题。笔者捕捉到这个信息,第一时间组织讨论话题《聊聊这两天的网红诗句》,我们的立足点在文化反思。课堂的最后,设置话题“如果你代表中国回复日本,你准备选用什么诗句?并说说诗句出处和挑选的理由。”这个话题就成为课后的一个小练笔,但是小练笔同样可以获得意外的效果。学生们在参与话题话题讨论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写作的能力。
热点话题写作可以作文自媒体时代的一项有效尝试,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也都在见证着、思考着。热点的捕捉,给我们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新鲜的材料,我们集中他欧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过程。无疑,热点的激趣效果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它打破了传作课堂的僵化,摸索着给作文教学带来一抹清新的空气。但是前提是要求我们语文考试要与时俱进,有深刻的洞察世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以通过知天下而具备作文共鸣的社会责任感。
三、综合各类新闻的素材,成为触动写作的生发点。
有些时候,新闻时有发生,可以是热点话题,也可以连续相关的材料,这时,语文要有综合各类素材的能力。这个综合,需要语文老师更广泛全面的关注,不断积累材料,在相似的材料里提炼共同的东西,作为我们写作教学的另一个生发点。
八下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还指向一个目标就是“敬畏自然”,在《大雁归来》备课时,想起最近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归纳起来都可以指向这个主题。于是去搜寻此类相类似的资料,综合了世界上最近正在发生的大事,比如澳洲大火、非洲蝗灾、尼日利亚神秘病毒。笔者整合了部分材料,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从现象思考本质,有针对性的引领,抓住材料中的典型性和思想性,攫取写作所需。在课程最后,学生们反馈既是沉重,又是深邃的思考。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最近的话题,变换角度,给自然、人类、动物等对象写一封信,要求信中必须有鲜明观点和深沉的思索。
当作文反馈过来,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忧患意思让人很动容,并且在表达的时候,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在情感的表现上也很投入。我们想要达到的写作效果逐渐达成。笔者在学生作文之后,基本上会以公众号的形式来点评、反馈学生的表现,但是此时后话。写作教学,只要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累素材,同样成为写作的生发点,为写作润色。
四、拓宽现有教材的内涵,成为促进写作的延伸点。
这里说的教材,不是专指教材当中的写作手法部分,亦不是好词好段的背诵积累和表达技巧,而且将教材中情境、内容等方面延伸迁移,用来提示写作教学。课文是个例子,也是是认识社会的另一途径。“写什么”其实才是学生最大的问题,脑袋中缺乏材料,不知道该关注什么,这么目前初中生写作的症结所在。
在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备课时,想起小时候奶奶教的方言俗语,又联系近几年方言即将消失殆尽的话题。于是布置了让孩子去请教长辈,了解本地的“大自然语言”。这个作业家长也很感兴趣,有个孩子花了3个小时收集材料,练习好方言,录来给我。后来陆续收到的作业,很多都家长也被吸引而来参与其中。比如“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又比如“燥冬至,烂过年”等等古老的方言和农耕气候相关的言语俗语被重新唤醒。孩子们还记录了方言里大概的意思,以及这些方言俗语言语如何在生活当中渗透运用。大家的热情和高涨,甚至连家长都觉得有意思、有意义。 在这个活动过后,又趁热思考。既然对传统的东西大家都这么感兴趣,不妨再和大家聊聊关于本地行将消失的老时光、老故事。开头作了几个示范,分为老地名、老物件、老手艺、老店等等,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聊到“风箱”、“粮票”、“银元”等等,课堂再一次充满了愉悦的气氛。然后根据学生聊的东西,整理成文,这样整理出来的作文,语言活泼鲜亮,再次让人觉得惊艳又惊喜。我们的写作教学,又一次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实,写作更像是一次聊天的过程,我们只要利用好各种平台与媒介,哪怕看起来枯燥的文本,也成为我们探寻的点。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引导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渐渐打开一个更广大的世界,这样,他们就不愁没有东西可以写。
五、利用媒体平台的信息,成为推动写作的思辨点。
我们除了教学生写什么,材料有了的时候,还要教他们如何思考,找到最佳点。这是一个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时代,很多话题除了广泛被提起,还更需要借助它们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写作当中,光有材料不够,光有热血也不够,还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這样我们的写作才能通过层层深入去剖析社会现象,拾起式微的人文情怀。
微信小程序里有个辟谣功能,常常在某个话题提出时,不久便被辟谣是假新闻。于是笔者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写作也好,做人也好,这些都是必须的。于是把必要的信息筛选并运用,由“怎么样是谣言”到“如何区分谣言”,再到“你会如何对待谣言”,引导学生集中评论、逐层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初中孩子需要独立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形成,也来源于我们平时潜移默化的引领。这种发表见解和看法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的议论文教学的启发过程。
关于写作“话题”教学,生活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谈论的对象。写作时个自然孕育的过程,只要我们的落脚点在哪里,学生也会跟着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当下我们正经历的岁月,每个当下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火花闪光的瞬间。语文老师不妨从从创新角度出发、从学生所认识的角度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去探寻语文写作的源泉。
当学生的经验、社会的话题、未来的需求有效融合的时候,我们的作文可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们的语文教育也会迎来“她在丛中笑”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董菊初《叶圣陶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9年。
[2] 宋小玲《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微博热点话题讨论与写作教学探究》。
关键词:当下 话题 写作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22
传统的写作教学一直在作文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程式化花费更多事件,而学生对待作文却依旧热情不高、内容空洞、脱离现实。如何带领学生去在日常生活中探究写作的源头,提升学生的写作意愿和表达的愿望,也是我们语文人一直坚持去探索的话题,结合最近的“云课堂”教学,笔者作了以下一些尝试,努力从当下着手,以各类“话题”引领学生去寻找写作的灵感、点燃表达的愿望。
一、寻找生活相关的话题,成为引领写作的切入点。
杜威的教育理论核心是,生活就是生长,生活即是发展,这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何找寻需要我们语文人的敏锐。在云课堂的第一课时,因为教学方式和教学地点的改变,笔者思考如何在第一课时,以语文的目光带领学生思考当下,反映好当下。为此备了线上语文教学的第一课《你所站立的地方》,课堂以“这个假期大家最难忘的是什么”作为导入点,结果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一下子形成一个小高潮。抓住这个点,笔者设计了“你们”、“他们”、“我们”三個环节,引导学生去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故事。学生根据课堂内容,组织成《不一样的年》,有表现医护人员的奉献、亲人的坚守、邻里或志愿者的付出,以及种种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落脚点在细小,但是折射的主题往往是大,作为专题推出的时候,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的形成首先是对外界刺激引起自我的反映,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思维解放,折射出来的体验也是真实的,情感容易释放,思想活跃,而这些正是写作所需要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成为启发写作的激趣点。
每个不同的阶段,我们总能遇见一些新鲜的或是热议的话题,而初中生也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热点话题很多时候也是他们所感兴趣的。让学生参与热点的讨论也是我们制造话题的一个方法,引领学生把表达真实的看法,拓宽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渠道,写作兴趣也将得到有效激发。
有一个阶段《中国诗词大会》正在如火如荼,不久之后,日本捐赠中国抗疫物质上的诗词,引起了广泛热议。两天时间网上出现各种声音,成为一个网红话题。笔者捕捉到这个信息,第一时间组织讨论话题《聊聊这两天的网红诗句》,我们的立足点在文化反思。课堂的最后,设置话题“如果你代表中国回复日本,你准备选用什么诗句?并说说诗句出处和挑选的理由。”这个话题就成为课后的一个小练笔,但是小练笔同样可以获得意外的效果。学生们在参与话题话题讨论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写作的能力。
热点话题写作可以作文自媒体时代的一项有效尝试,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也都在见证着、思考着。热点的捕捉,给我们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新鲜的材料,我们集中他欧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过程。无疑,热点的激趣效果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它打破了传作课堂的僵化,摸索着给作文教学带来一抹清新的空气。但是前提是要求我们语文考试要与时俱进,有深刻的洞察世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以通过知天下而具备作文共鸣的社会责任感。
三、综合各类新闻的素材,成为触动写作的生发点。
有些时候,新闻时有发生,可以是热点话题,也可以连续相关的材料,这时,语文要有综合各类素材的能力。这个综合,需要语文老师更广泛全面的关注,不断积累材料,在相似的材料里提炼共同的东西,作为我们写作教学的另一个生发点。
八下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还指向一个目标就是“敬畏自然”,在《大雁归来》备课时,想起最近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归纳起来都可以指向这个主题。于是去搜寻此类相类似的资料,综合了世界上最近正在发生的大事,比如澳洲大火、非洲蝗灾、尼日利亚神秘病毒。笔者整合了部分材料,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从现象思考本质,有针对性的引领,抓住材料中的典型性和思想性,攫取写作所需。在课程最后,学生们反馈既是沉重,又是深邃的思考。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最近的话题,变换角度,给自然、人类、动物等对象写一封信,要求信中必须有鲜明观点和深沉的思索。
当作文反馈过来,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忧患意思让人很动容,并且在表达的时候,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在情感的表现上也很投入。我们想要达到的写作效果逐渐达成。笔者在学生作文之后,基本上会以公众号的形式来点评、反馈学生的表现,但是此时后话。写作教学,只要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累素材,同样成为写作的生发点,为写作润色。
四、拓宽现有教材的内涵,成为促进写作的延伸点。
这里说的教材,不是专指教材当中的写作手法部分,亦不是好词好段的背诵积累和表达技巧,而且将教材中情境、内容等方面延伸迁移,用来提示写作教学。课文是个例子,也是是认识社会的另一途径。“写什么”其实才是学生最大的问题,脑袋中缺乏材料,不知道该关注什么,这么目前初中生写作的症结所在。
在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备课时,想起小时候奶奶教的方言俗语,又联系近几年方言即将消失殆尽的话题。于是布置了让孩子去请教长辈,了解本地的“大自然语言”。这个作业家长也很感兴趣,有个孩子花了3个小时收集材料,练习好方言,录来给我。后来陆续收到的作业,很多都家长也被吸引而来参与其中。比如“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又比如“燥冬至,烂过年”等等古老的方言和农耕气候相关的言语俗语被重新唤醒。孩子们还记录了方言里大概的意思,以及这些方言俗语言语如何在生活当中渗透运用。大家的热情和高涨,甚至连家长都觉得有意思、有意义。 在这个活动过后,又趁热思考。既然对传统的东西大家都这么感兴趣,不妨再和大家聊聊关于本地行将消失的老时光、老故事。开头作了几个示范,分为老地名、老物件、老手艺、老店等等,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聊到“风箱”、“粮票”、“银元”等等,课堂再一次充满了愉悦的气氛。然后根据学生聊的东西,整理成文,这样整理出来的作文,语言活泼鲜亮,再次让人觉得惊艳又惊喜。我们的写作教学,又一次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实,写作更像是一次聊天的过程,我们只要利用好各种平台与媒介,哪怕看起来枯燥的文本,也成为我们探寻的点。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引导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渐渐打开一个更广大的世界,这样,他们就不愁没有东西可以写。
五、利用媒体平台的信息,成为推动写作的思辨点。
我们除了教学生写什么,材料有了的时候,还要教他们如何思考,找到最佳点。这是一个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时代,很多话题除了广泛被提起,还更需要借助它们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写作当中,光有材料不够,光有热血也不够,还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這样我们的写作才能通过层层深入去剖析社会现象,拾起式微的人文情怀。
微信小程序里有个辟谣功能,常常在某个话题提出时,不久便被辟谣是假新闻。于是笔者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写作也好,做人也好,这些都是必须的。于是把必要的信息筛选并运用,由“怎么样是谣言”到“如何区分谣言”,再到“你会如何对待谣言”,引导学生集中评论、逐层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初中孩子需要独立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形成,也来源于我们平时潜移默化的引领。这种发表见解和看法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的议论文教学的启发过程。
关于写作“话题”教学,生活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谈论的对象。写作时个自然孕育的过程,只要我们的落脚点在哪里,学生也会跟着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当下我们正经历的岁月,每个当下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火花闪光的瞬间。语文老师不妨从从创新角度出发、从学生所认识的角度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去探寻语文写作的源泉。
当学生的经验、社会的话题、未来的需求有效融合的时候,我们的作文可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们的语文教育也会迎来“她在丛中笑”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董菊初《叶圣陶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9年。
[2] 宋小玲《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微博热点话题讨论与写作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