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教材“探索”栏目,确保新课程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探索”栏目;地理教学;实效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与旧版本相比,在体系结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其中显著变化之一是每一节课题的正文之前都设有一个“探索”栏目,其形式多种,包括“比较和分析”、“读图与思考”、“地理小实验”、“猜测游戏”、“景观图片或地图比较”等。如何巧妙利用“探索”栏目,确保新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现就这一问题浅谈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妙用“探索”栏目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如戏剧中的“序幕”。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1]。新教材的“探索”栏目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的与本节课知识有紧密联系,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地理小实验,从而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关注和渴望。
例如,教材(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 “探索”栏目:地理小实验——模拟水循环:①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入少量的水,盖满器皿底部即可。把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②把一块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用一块小石头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③将器皿放在阳光下或较强烈的灯光下直晒,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这样的“探索”小实验实际是一种设置悬念的导入,能立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可适当采用,但必须要做到在课前进行充分合理的准备。因为学生亲身参与的程度是课堂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甚至决定这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效度。
二、巧用“探索”栏目把握学习重难点
大部分“探索”栏目的思考题往往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本节课学习重难点而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高度重视。
如新教材(必修第1册)第四章第三节“寒潮”中,有几段材料介绍了以下情况:“从1999年4月22日起,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影响,天山南北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寒潮天气。北疆风力达10级,南疆风力达12级。南北疆各地平均降温10 ℃以上,一些地区积雪最厚达到60厘米。据不完全统计,受此次寒潮影响,新疆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多万公顷,受灾牲畜1 500多万头,房屋损坏2.2万多间,受灾人口约200万人。大风雪给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火车停运,航班临时停飞。”结合这一内容设计的思考题有: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寒潮天气有哪些现象?寒潮天气带来哪些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探索”栏目中的“寒潮”材料,思考问题、讨论归纳,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在探索“寒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其侵入我国的主要路径这一学习难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探索”栏目中提供的新疆略图和“阅读”栏目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阐述,本节课难点知识就可迎刃而解。
三、善用“探索”栏目组织探究活动
学生打开课本,便会看到“探索”栏目中源于实践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有趣内容,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借机让学生阅读并带领学生探索其中的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教科书的“探索”栏目本身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阐释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基本线索,为教师导入新课教学、组织学生活动起到引领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可利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表启发学生思考: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水星到海王星其表面平均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这与它们距太阳的远近有什么关系?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多少?这和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与上述这些数字是否有关系?这些问题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十分独特的行星”这两段内容。学生根据“探索”栏目中数据的比较和提问,步步深入地寻找答案,就能按部就班地理解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并得出相应结论。
又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节,“探索”栏目中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提到,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河流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变化。结合这一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思考题: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通过事例和思考题把这节课的学习思路展现给学生,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活用“探索”栏目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2]。教科书中的“探索”栏目大多都提出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通过分析、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一课“探索”栏目中的“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因此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两地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这主要是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学生在对“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一定认识后,再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探索”栏目中“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其它要素如水文、土壤、气候等是如何变化的?这一事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就能比较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并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结论。接下来,“探索”栏目又提出诸如“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等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便于引入下节学习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利用“探索”栏目中各种类型的设问,整体设计、巧妙组织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并把握时机,补充设问,促使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灵活迁移。
总之,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探索”栏目如果使用巧妙得当,可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掘地理教材“探索”栏目功能,使之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丽.谈新课程地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J].地理教育,2006,3:6-7.
关键词:“探索”栏目;地理教学;实效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与旧版本相比,在体系结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其中显著变化之一是每一节课题的正文之前都设有一个“探索”栏目,其形式多种,包括“比较和分析”、“读图与思考”、“地理小实验”、“猜测游戏”、“景观图片或地图比较”等。如何巧妙利用“探索”栏目,确保新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现就这一问题浅谈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妙用“探索”栏目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如戏剧中的“序幕”。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1]。新教材的“探索”栏目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的与本节课知识有紧密联系,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地理小实验,从而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关注和渴望。
例如,教材(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 “探索”栏目:地理小实验——模拟水循环:①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入少量的水,盖满器皿底部即可。把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②把一块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用一块小石头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③将器皿放在阳光下或较强烈的灯光下直晒,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这样的“探索”小实验实际是一种设置悬念的导入,能立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可适当采用,但必须要做到在课前进行充分合理的准备。因为学生亲身参与的程度是课堂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甚至决定这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效度。
二、巧用“探索”栏目把握学习重难点
大部分“探索”栏目的思考题往往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本节课学习重难点而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高度重视。
如新教材(必修第1册)第四章第三节“寒潮”中,有几段材料介绍了以下情况:“从1999年4月22日起,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影响,天山南北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寒潮天气。北疆风力达10级,南疆风力达12级。南北疆各地平均降温10 ℃以上,一些地区积雪最厚达到60厘米。据不完全统计,受此次寒潮影响,新疆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多万公顷,受灾牲畜1 500多万头,房屋损坏2.2万多间,受灾人口约200万人。大风雪给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火车停运,航班临时停飞。”结合这一内容设计的思考题有: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寒潮天气有哪些现象?寒潮天气带来哪些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探索”栏目中的“寒潮”材料,思考问题、讨论归纳,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在探索“寒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其侵入我国的主要路径这一学习难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探索”栏目中提供的新疆略图和“阅读”栏目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阐述,本节课难点知识就可迎刃而解。
三、善用“探索”栏目组织探究活动
学生打开课本,便会看到“探索”栏目中源于实践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有趣内容,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借机让学生阅读并带领学生探索其中的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教科书的“探索”栏目本身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阐释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基本线索,为教师导入新课教学、组织学生活动起到引领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可利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表启发学生思考: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水星到海王星其表面平均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这与它们距太阳的远近有什么关系?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多少?这和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与上述这些数字是否有关系?这些问题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十分独特的行星”这两段内容。学生根据“探索”栏目中数据的比较和提问,步步深入地寻找答案,就能按部就班地理解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并得出相应结论。
又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节,“探索”栏目中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提到,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河流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变化。结合这一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思考题: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通过事例和思考题把这节课的学习思路展现给学生,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活用“探索”栏目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2]。教科书中的“探索”栏目大多都提出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通过分析、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前一课“探索”栏目中的“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因此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两地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这主要是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学生在对“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一定认识后,再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探索”栏目中“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其它要素如水文、土壤、气候等是如何变化的?这一事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就能比较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并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结论。接下来,“探索”栏目又提出诸如“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等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便于引入下节学习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利用“探索”栏目中各种类型的设问,整体设计、巧妙组织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并把握时机,补充设问,促使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灵活迁移。
总之,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探索”栏目如果使用巧妙得当,可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掘地理教材“探索”栏目功能,使之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丽.谈新课程地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J].地理教育,20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