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西部3省(区)46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价值观现状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方面政治信任度高,但政治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道德价值观方面,道德规范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但道德手段选择摇摆不定;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赞同先国家后个人的人生价值评价;在经济价值观方面,具备计划消费的消费观,但部分人过分看重金钱;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将薪资待遇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考量因素。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动荡的心理标杆映射摇摆的价值目标、多样的信息渠道造就多元的价值取向、单一的课堂供给促成互斥的价值评价、复杂的社会文化成就矛盾的价值手段。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应改堵为疏、脱旧创新、固本强基。
[关键词]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3—0150—05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价值判断的重要尺度和标准,是价值选择和价值行动的持久动力源泉。西部地区大学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力军,更是落实国家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生力军。扶贫必扶智”解析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力军,更是落实国家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生力军。扶贫必扶智”解析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既是增强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时效性的必要前提,也是维护祖国边疆长期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溯
自从20世纪30年代Allport制定“价值观量表”对人类价值观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学界对价值观的研究热情从未消减,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则是研究对象的主体4。童志锋于2003年通过对比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发现与东部大学生相比,西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更强烈、更注重在文化价值中的社会取向、更偏重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对网络文化态度较为矛盾。白学龙等人2003年通过对比东西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现西部地区大学生在政治上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治更加关心;在思想上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内心世界的不成熟性并存;在价值取向上选择呈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利益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张存库和李英荣于2008年对东西部1486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发现西部大学生更看重职业的经济收人、更青睐科研教学工作。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一是学界将大学生作为整体探究其价值观发展现状的成果较多,但专题研究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较少;二是样本取样偏少,且地域分布不均,难以准确说明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深层次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陕西、广西、贵州3省(自治区)46所高校3243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其政治价值观等五类价值观,并在西部部分高校实地访谈调查,以了解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探索其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及样本来源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源于李祖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调研选择广西等3省(自治区)进行样本抽样,利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问卷编制
正式问卷发布前,笔者访谈了48名大学生及30位教师、教育部门领导等,参照经典测量理论(CTT)等方法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分为三大块:个人信息、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价值观影响因素。
(三)样本来源
问卷调研取上述地区46所高校的3243名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调研于2017年5—6月进行,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51份,有效回收率为90.9%。问卷分布情况为:一是男女生分布,男生1428份,女生1523份;二是所在地区分布,省会城市803份,地级市1018份,县城764份,农村366份;三是所在学校类型分布,高职高专888份,一般本科院校1280份,“985”“211”高校783份。
三、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政治价值观发展现状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主导部分。它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评价、心理倾向和行为取舍,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评价和观念总和。课题组依据SPSS24.0对问卷中涉及的西部地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度较高。调查显示,24.3%的大学生和61.4%的大学生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加强”的乐观程度上选择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24.3%的大学生和58.6%的大学生在对“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乐观程度上选择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近九成大学生在这两个问题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此外,对于我国现阶段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看法,近七成大学生呈现乐观态度,其中,13.0%的大学生认为“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56.8%的大学生认为“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2.大学生的政治辨识度较好。当问及“当前网络上出现一些诋毁抹黑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等的流言”你的看法为何时,87.3%的大学生表示“这是不怀好意者蓄意造谣,切莫上当受骗,信以为真”,而认为“网络上出现的这类流言言之有理,真实可信”的仅占3.2%。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真假难辨的信息冲击时,依然能够不忘初心,保持头脑清醒,拥有较好的政治辨識度,很是令人欣慰。
3.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选择“非常关注”每年国家定期召开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大学生仅占10.8%;选择“一般关注”的占39.4%;选择“不太关注”“几乎不关注”“完全不关注”的占49.8%,接近一半。这表明,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有所关注,但其关注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
道德价值观的实质是人们关于自身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的衡量,即个体认为它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程度。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选择,排在前两位的是“善抓机遇”(52.2%)和“刻苦勤奋”(40.3%),占比超过九成,此两项都属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内部因素。而归属于促成人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贵人帮扶”“裙带关系”“家庭背景”的被选率分别只有3%、3%和1.5%。
2.大学生道德手段的选择呈摇摆不定之势。大学生在“通过打擦边球达到个人目的”这一选项上的态度是“选择我肯定会这样做、我可能会这样做”、万不得已时也会这样做的比例总和达到44.3%,占比近一半,而“我坚决不这样做”也占55.7%,双方人数势均力敌。
(三)人生价值观发展现状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赞同先国家后个人的人生价值评价。非常赞同“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类观点的占14.7%、赞同态度的占54.4%。二者共占69.1%,接近七成。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秉持先人后己、先国家后个人的人生价值评价。
2.大学生追求多样化的人生价值目标。76.6%、57.2%、54%的大学生将“诚信友善”“家庭幸福”“爱国敬业”视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目标。除此之外,“实现人生价值”(占56.5%)、“健康长寿”(占53.8%)、“奉献社会”(占46.9%)、“享受自由”(占42.7%)、“开拓创新”(占32%)的被选率也颇高。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未见某一选项特别聚焦,而且各选项被选率都不低,可见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多样化。
(四)经济价值观发展现状
经济价值观是关于经济问题的价值观体系,是人们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倾向计划消费的消费观。24.0%的受访者倾向“省吃俭用,勤俭节约”的消费态度;62.4%的受访者倾向“长远计划,理性消费”;而倾向“随心所欲、月光一族、超前消费”的人数加起来不足两成。
2.近半数大学生过分看重金钱。29.7%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拥有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有近三成的大学生赞同“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还有两成大学生对这观点持不确定态度。
(五)职业价值观发展现状
职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标准尺度,课题组依据SPSS24.0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薪资待遇等是大学生选择的重要考量的因素。首先是“薪资福利”,被选率高达70.6%;其次是“工作稳定程度”,被选率为46.2%;再次是“升职空间”的被选率为37.8%。依据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可提出职业外在价值和职业内在价值两个公因子,其中,“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升职空间”均属于职业外在价值范畴。“个人才能发挥”“自我价值实现”等职业内在价值的被选率均低于其他职业外在价值。由此可见,当前西部地区大学生对职业外在价值的追求远胜于职业内在价值,更加倾向于“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状态。
2.科研教学类较辛苦清贫工作被大学生避之不及。选择进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这类单位工作的学生比例仅为4.5%、4.3%、3.7%。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这类单位的工作稳定,但众所周知,教学、科研是一项需要“持久战”的工作,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得住长远。这类型单位的被选率均不到5%,说明当前大学生不太愿意选择这类工作辛苦但没太多经济收益的职业。
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深层次问题
(一)动荡的心理标杆映射摇摆的价值目标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自身生理发育走向成熟、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独立、自我身份确认寻求肯定。恰如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Simmel)所言:“青年们则更多关心生命的进程。青年人只希望表现生命力和过剩的生命力,而不管它包含的目的。因此,文化向着生命及其表现的运动几乎藐视一切形式的东西,并使青年人的生命的意义具体化。”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并能真切地感受到“00后”大学生的率真与坦诚,发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他们平和、务实与自我的心态。他们重视心灵世界的充实与满足,勇于正视自我的薄弱与不足。当然,“00后”大学生也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想与行为的困惑、感性与理性的徘徊、传统与西化的抉择。例如,他们一方面生活较为简单,另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由于其生活简单,华衣美食已经足以为其带来幸福感;由于其寄寓未来,和成年人相比更为理想,对于成功的定义较少考虑经济层面。他们优点突出,个性鲜明,同时他们的困惑、矛盾与薄弱之处也显而易见,需要我们关注和引导。“00后”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由青涩向成熟,由感性向理性转化的过渡阶段,动荡的心理标杆是此时极容易反复出现的心理表现。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才使得他们的行为常常与思维发生偏离,所思所想不符合所作所为,价值目标摇摆不定。
(二)单一的课堂供给促成互斥的价值评价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大多来自课堂。尽管学校教育在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开设显性课程教育引导,而且从校园环境、文娱活动、视频媒体等渠道多方位宣传,但大学生在各类在线课堂也能够自主接触各类信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使得课堂教学在内容和信息更新上不再具有明显优势。这直接导致“课堂给的不是学生想要的”尴尬局面。仅684名大学生(占23%)认为,课堂教学是其感兴趣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如今高校課堂上抬头率不高、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台下纷纷看手机的尴尬场面,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教师无法较好地把握和回应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从而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地位弱化,反过来将大学生推离课堂,使他们转向另一片信息园地。当大学生所接触的其他导向的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产生冲突时,容易导致其对教育者传递的主导价值观产生怀疑或抵触心理,使得当代大学生自身生成互斥的价值评价。 (三)多样的信息渠道造就多元的价值取向在现代信息社会,感官是工具的延长,工具变成虚拟形式,仅靠感官就能将工具伸向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任何角落,将感官与网络联系起来,实现在传统社会运用实体工具无法达到的梦想。处于网络社会的个体,精神上促使人格在现实的“实”与网络的“虚”之间转换,促发更多潜意识活动,实现“虚”与“实”的融合,对个体人格产生影响,根据CNNIC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由此可见,大学生仍然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来自朋辈群体“小团体”、第二课堂“初体验”和网络社会“大社区”的三方信息源加持,使得社会信息引导成为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排名第二的重要因素。“0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力体验者,网络为他们的组合及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好奇心强,需求多元,而需求杂乱且相互抵触,处于矛盾状态,既注重自我保护,又广泛交友以从对方获取利益,矛盾心理促使采用折中办法,不断适应网络环境,致使价值观时有变化;“00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受外界刺激引起心理冲突的因素更易被放大与传递,适应环境与维护心理平衡需付出的代价更大,价值观受到冲击实属必然;网络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备受青睐,借助网络以实现自身愿望,为价值观变化提供可能,多元价值取向应运而生。
(四)复杂的社会现实促成矛盾的价值手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共存、固有社会规则和新兴行事规范兼有、旧有信息传达与实时消息供给同在,已然是一种不可逃逸的时代环境,悄然浸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陷人前所未有的价值混乱和无所适从的变幻情境,从而滋生出矛盾的价值手段。西部地区大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微妙动摇与矛盾手段,正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在他们思维观念里的映射。本次调查发现,在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人的因素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是父母,其次是教师、朋辈和偶像。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途径方面,大学生认为阅读是对其影响最大的途径,影响较大的还有课堂教学、社会大环境、电视节目等。在接受我们访谈调查时,有学生谈道,媒体频繁宣传高消费的理念、树立“商界大佬”“高富帅”等成功形象,给自己造成一种金钱万能的错觉,认为会花钱、擁有很多钱才是有品位的生活,才是成功的人生,但自己平时通过阅读以及学校课堂的学习,又发现金钱不是万能的,人生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两种相互矛盾的想法充斥在自己脑海里,时常左右摇摆,无所适从。类似事例还有很多,当来自父母、教师、朋辈的价值输出与自己通过阅读、社会所见所闻所接受的信息内容发生互斥时,抑或父母的教导与教师的传授不一致,阅读接触的与社会发生的不一致,都会使他们出现迷茫与无措,有时便会选择屈从现实的温暖,哪怕内心深处深知这可能不对。复杂的社会存在,使得他们的价值手段以光明磊落为主,但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有时也可能会耍点小聪明甚至小手腕,这种矛盾的交织令他们紧张、浮躁、痛苦
五、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崇高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故提出三点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堵为疏,以引导代替说教
从调研结果看,虽然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摇摆矛盾的现状,但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依旧处于主导。大学生仍处在容易产生叛逆等心理的敏感年龄,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引导,应改堵为疏,以引导代替说教,避免适得其反,引起教育反效果。重新审视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认识到这个群体的改变与向上生命力将对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起到积极效果。
(二)脱旧创新,使老课堂焕发新生机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将时代新诉求、育人新理念,以及媒体新科技双双融合人老课堂的创新教学形式。因此,一是要深挖教学新内容,开发德育新资源,将“学生实际所求、社会发展所需、时代使命所唤”协同融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脱离学生实际,营造课堂“新奋点”;二是开发教学新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新媒体创新文化等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增添教学内容的鲜活灵动;三是研发教学新方法,利用微文化、微沙龙、微媒体等形式,使老课堂拥有新生机,令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让真理在辩论探讨中深人人心。
(三)固本强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打亮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反复强调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发展。西部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特有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亦不可估量,可通过设置学科专业、开设课程、开展活动等来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之浸润到西部地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营造整体文化氛围来改变其认识与思维,耳濡目染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各种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六、结语
通过对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及深层次问题层层剖析,我们发现其价值观呈现积极与懒息并存,传统与西化同在的矛盾胶着状态,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理念。一方面厚植中华传统文化与西部民族特色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不断研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形式,以引导代替说教,使老课堂焕发新生机,以期打亮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底色。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文喆。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J].教育研究,2006(7).
[2]习近平给“国培计划(二O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5—09—10(001).
[3]AllportGW,VernonPE.AStudyofValues[M].Boston:HoughtonMiflin,1931.
[4]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童志锋,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及原因[J].青年研究,2003(2).
[6]白学龙,杨小渭,罗红。社会转型期东西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同异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8).
[7]张存库,李英荣,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8]李蔚然,李祖超,陈欣、高中生价值观的新特征及对策分析——基于9省(区)6887名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8(7).
[9][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蒋奖,等,中学生家庭应激源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3).
[11]王欢,祝阳.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4(4).
[12]袁贵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1—10—31(001).
[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02).
[14]孙鸿鹤,张云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北方论丛,2018(2).
[关键词]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3—0150—05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价值判断的重要尺度和标准,是价值选择和价值行动的持久动力源泉。西部地区大学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力军,更是落实国家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生力军。扶贫必扶智”解析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力军,更是落实国家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生力军。扶贫必扶智”解析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既是增强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时效性的必要前提,也是维护祖国边疆长期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溯
自从20世纪30年代Allport制定“价值观量表”对人类价值观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学界对价值观的研究热情从未消减,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则是研究对象的主体4。童志锋于2003年通过对比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发现与东部大学生相比,西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更强烈、更注重在文化价值中的社会取向、更偏重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对网络文化态度较为矛盾。白学龙等人2003年通过对比东西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现西部地区大学生在政治上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治更加关心;在思想上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内心世界的不成熟性并存;在价值取向上选择呈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利益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张存库和李英荣于2008年对东西部1486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发现西部大学生更看重职业的经济收人、更青睐科研教学工作。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一是学界将大学生作为整体探究其价值观发展现状的成果较多,但专题研究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较少;二是样本取样偏少,且地域分布不均,难以准确说明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深层次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陕西、广西、贵州3省(自治区)46所高校3243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其政治价值观等五类价值观,并在西部部分高校实地访谈调查,以了解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探索其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及样本来源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源于李祖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调研选择广西等3省(自治区)进行样本抽样,利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问卷编制
正式问卷发布前,笔者访谈了48名大学生及30位教师、教育部门领导等,参照经典测量理论(CTT)等方法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分为三大块:个人信息、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价值观影响因素。
(三)样本来源
问卷调研取上述地区46所高校的3243名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调研于2017年5—6月进行,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51份,有效回收率为90.9%。问卷分布情况为:一是男女生分布,男生1428份,女生1523份;二是所在地区分布,省会城市803份,地级市1018份,县城764份,农村366份;三是所在学校类型分布,高职高专888份,一般本科院校1280份,“985”“211”高校783份。
三、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政治价值观发展现状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主导部分。它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评价、心理倾向和行为取舍,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评价和观念总和。课题组依据SPSS24.0对问卷中涉及的西部地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度较高。调查显示,24.3%的大学生和61.4%的大学生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加强”的乐观程度上选择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24.3%的大学生和58.6%的大学生在对“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乐观程度上选择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近九成大学生在这两个问题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此外,对于我国现阶段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看法,近七成大学生呈现乐观态度,其中,13.0%的大学生认为“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56.8%的大学生认为“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2.大学生的政治辨识度较好。当问及“当前网络上出现一些诋毁抹黑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等的流言”你的看法为何时,87.3%的大学生表示“这是不怀好意者蓄意造谣,切莫上当受骗,信以为真”,而认为“网络上出现的这类流言言之有理,真实可信”的仅占3.2%。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真假难辨的信息冲击时,依然能够不忘初心,保持头脑清醒,拥有较好的政治辨識度,很是令人欣慰。
3.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选择“非常关注”每年国家定期召开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大学生仅占10.8%;选择“一般关注”的占39.4%;选择“不太关注”“几乎不关注”“完全不关注”的占49.8%,接近一半。这表明,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有所关注,但其关注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
道德价值观的实质是人们关于自身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的衡量,即个体认为它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程度。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选择,排在前两位的是“善抓机遇”(52.2%)和“刻苦勤奋”(40.3%),占比超过九成,此两项都属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内部因素。而归属于促成人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贵人帮扶”“裙带关系”“家庭背景”的被选率分别只有3%、3%和1.5%。
2.大学生道德手段的选择呈摇摆不定之势。大学生在“通过打擦边球达到个人目的”这一选项上的态度是“选择我肯定会这样做、我可能会这样做”、万不得已时也会这样做的比例总和达到44.3%,占比近一半,而“我坚决不这样做”也占55.7%,双方人数势均力敌。
(三)人生价值观发展现状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赞同先国家后个人的人生价值评价。非常赞同“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类观点的占14.7%、赞同态度的占54.4%。二者共占69.1%,接近七成。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秉持先人后己、先国家后个人的人生价值评价。
2.大学生追求多样化的人生价值目标。76.6%、57.2%、54%的大学生将“诚信友善”“家庭幸福”“爱国敬业”视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目标。除此之外,“实现人生价值”(占56.5%)、“健康长寿”(占53.8%)、“奉献社会”(占46.9%)、“享受自由”(占42.7%)、“开拓创新”(占32%)的被选率也颇高。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未见某一选项特别聚焦,而且各选项被选率都不低,可见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多样化。
(四)经济价值观发展现状
经济价值观是关于经济问题的价值观体系,是人们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倾向计划消费的消费观。24.0%的受访者倾向“省吃俭用,勤俭节约”的消费态度;62.4%的受访者倾向“长远计划,理性消费”;而倾向“随心所欲、月光一族、超前消费”的人数加起来不足两成。
2.近半数大学生过分看重金钱。29.7%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拥有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有近三成的大学生赞同“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还有两成大学生对这观点持不确定态度。
(五)职业价值观发展现状
职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标准尺度,课题组依据SPSS24.0对问卷中涉及西部地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现状的题项逐一测算,得出以下结论。
1.薪资待遇等是大学生选择的重要考量的因素。首先是“薪资福利”,被选率高达70.6%;其次是“工作稳定程度”,被选率为46.2%;再次是“升职空间”的被选率为37.8%。依据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可提出职业外在价值和职业内在价值两个公因子,其中,“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升职空间”均属于职业外在价值范畴。“个人才能发挥”“自我价值实现”等职业内在价值的被选率均低于其他职业外在价值。由此可见,当前西部地区大学生对职业外在价值的追求远胜于职业内在价值,更加倾向于“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状态。
2.科研教学类较辛苦清贫工作被大学生避之不及。选择进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这类单位工作的学生比例仅为4.5%、4.3%、3.7%。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这类单位的工作稳定,但众所周知,教学、科研是一项需要“持久战”的工作,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得住长远。这类型单位的被选率均不到5%,说明当前大学生不太愿意选择这类工作辛苦但没太多经济收益的职业。
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深层次问题
(一)动荡的心理标杆映射摇摆的价值目标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自身生理发育走向成熟、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独立、自我身份确认寻求肯定。恰如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Simmel)所言:“青年们则更多关心生命的进程。青年人只希望表现生命力和过剩的生命力,而不管它包含的目的。因此,文化向着生命及其表现的运动几乎藐视一切形式的东西,并使青年人的生命的意义具体化。”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并能真切地感受到“00后”大学生的率真与坦诚,发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他们平和、务实与自我的心态。他们重视心灵世界的充实与满足,勇于正视自我的薄弱与不足。当然,“00后”大学生也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想与行为的困惑、感性与理性的徘徊、传统与西化的抉择。例如,他们一方面生活较为简单,另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由于其生活简单,华衣美食已经足以为其带来幸福感;由于其寄寓未来,和成年人相比更为理想,对于成功的定义较少考虑经济层面。他们优点突出,个性鲜明,同时他们的困惑、矛盾与薄弱之处也显而易见,需要我们关注和引导。“00后”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由青涩向成熟,由感性向理性转化的过渡阶段,动荡的心理标杆是此时极容易反复出现的心理表现。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才使得他们的行为常常与思维发生偏离,所思所想不符合所作所为,价值目标摇摆不定。
(二)单一的课堂供给促成互斥的价值评价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大多来自课堂。尽管学校教育在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开设显性课程教育引导,而且从校园环境、文娱活动、视频媒体等渠道多方位宣传,但大学生在各类在线课堂也能够自主接触各类信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使得课堂教学在内容和信息更新上不再具有明显优势。这直接导致“课堂给的不是学生想要的”尴尬局面。仅684名大学生(占23%)认为,课堂教学是其感兴趣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如今高校課堂上抬头率不高、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台下纷纷看手机的尴尬场面,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教师无法较好地把握和回应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从而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地位弱化,反过来将大学生推离课堂,使他们转向另一片信息园地。当大学生所接触的其他导向的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产生冲突时,容易导致其对教育者传递的主导价值观产生怀疑或抵触心理,使得当代大学生自身生成互斥的价值评价。 (三)多样的信息渠道造就多元的价值取向在现代信息社会,感官是工具的延长,工具变成虚拟形式,仅靠感官就能将工具伸向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任何角落,将感官与网络联系起来,实现在传统社会运用实体工具无法达到的梦想。处于网络社会的个体,精神上促使人格在现实的“实”与网络的“虚”之间转换,促发更多潜意识活动,实现“虚”与“实”的融合,对个体人格产生影响,根据CNNIC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由此可见,大学生仍然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来自朋辈群体“小团体”、第二课堂“初体验”和网络社会“大社区”的三方信息源加持,使得社会信息引导成为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排名第二的重要因素。“0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力体验者,网络为他们的组合及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好奇心强,需求多元,而需求杂乱且相互抵触,处于矛盾状态,既注重自我保护,又广泛交友以从对方获取利益,矛盾心理促使采用折中办法,不断适应网络环境,致使价值观时有变化;“00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受外界刺激引起心理冲突的因素更易被放大与传递,适应环境与维护心理平衡需付出的代价更大,价值观受到冲击实属必然;网络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备受青睐,借助网络以实现自身愿望,为价值观变化提供可能,多元价值取向应运而生。
(四)复杂的社会现实促成矛盾的价值手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共存、固有社会规则和新兴行事规范兼有、旧有信息传达与实时消息供给同在,已然是一种不可逃逸的时代环境,悄然浸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陷人前所未有的价值混乱和无所适从的变幻情境,从而滋生出矛盾的价值手段。西部地区大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微妙动摇与矛盾手段,正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在他们思维观念里的映射。本次调查发现,在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人的因素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是父母,其次是教师、朋辈和偶像。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途径方面,大学生认为阅读是对其影响最大的途径,影响较大的还有课堂教学、社会大环境、电视节目等。在接受我们访谈调查时,有学生谈道,媒体频繁宣传高消费的理念、树立“商界大佬”“高富帅”等成功形象,给自己造成一种金钱万能的错觉,认为会花钱、擁有很多钱才是有品位的生活,才是成功的人生,但自己平时通过阅读以及学校课堂的学习,又发现金钱不是万能的,人生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两种相互矛盾的想法充斥在自己脑海里,时常左右摇摆,无所适从。类似事例还有很多,当来自父母、教师、朋辈的价值输出与自己通过阅读、社会所见所闻所接受的信息内容发生互斥时,抑或父母的教导与教师的传授不一致,阅读接触的与社会发生的不一致,都会使他们出现迷茫与无措,有时便会选择屈从现实的温暖,哪怕内心深处深知这可能不对。复杂的社会存在,使得他们的价值手段以光明磊落为主,但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有时也可能会耍点小聪明甚至小手腕,这种矛盾的交织令他们紧张、浮躁、痛苦
五、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崇高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故提出三点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堵为疏,以引导代替说教
从调研结果看,虽然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摇摆矛盾的现状,但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依旧处于主导。大学生仍处在容易产生叛逆等心理的敏感年龄,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引导,应改堵为疏,以引导代替说教,避免适得其反,引起教育反效果。重新审视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认识到这个群体的改变与向上生命力将对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起到积极效果。
(二)脱旧创新,使老课堂焕发新生机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将时代新诉求、育人新理念,以及媒体新科技双双融合人老课堂的创新教学形式。因此,一是要深挖教学新内容,开发德育新资源,将“学生实际所求、社会发展所需、时代使命所唤”协同融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脱离学生实际,营造课堂“新奋点”;二是开发教学新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新媒体创新文化等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增添教学内容的鲜活灵动;三是研发教学新方法,利用微文化、微沙龙、微媒体等形式,使老课堂拥有新生机,令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让真理在辩论探讨中深人人心。
(三)固本强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打亮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反复强调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发展。西部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特有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亦不可估量,可通过设置学科专业、开设课程、开展活动等来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之浸润到西部地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营造整体文化氛围来改变其认识与思维,耳濡目染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各种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六、结语
通过对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及深层次问题层层剖析,我们发现其价值观呈现积极与懒息并存,传统与西化同在的矛盾胶着状态,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理念。一方面厚植中华传统文化与西部民族特色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不断研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形式,以引导代替说教,使老课堂焕发新生机,以期打亮西部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底色。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文喆。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J].教育研究,2006(7).
[2]习近平给“国培计划(二O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5—09—10(001).
[3]AllportGW,VernonPE.AStudyofValues[M].Boston:HoughtonMiflin,1931.
[4]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童志锋,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及原因[J].青年研究,2003(2).
[6]白学龙,杨小渭,罗红。社会转型期东西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同异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8).
[7]张存库,李英荣,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8]李蔚然,李祖超,陈欣、高中生价值观的新特征及对策分析——基于9省(区)6887名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8(7).
[9][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蒋奖,等,中学生家庭应激源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3).
[11]王欢,祝阳.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4(4).
[12]袁贵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1—10—31(001).
[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02).
[14]孙鸿鹤,张云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北方论丛,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