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是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在农村地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农村;欠发达;基础教育;信息化
今年八月,温家宝总理在河北张北县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总理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当今社会又是信息的社会,教育的信息化更要走入农村,更要走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可是想要在这些地方全面推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又面临很多困难。
一、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经济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和偏远地区面积较广,国家很难提供充足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以便实行信息化,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备严重不足;而拥有设备的农村学校,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氛围,设备利用率非常低。要实现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就要配置较当地消费水平来讲相对昂贵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较发达富裕、教育意识浓厚的地区,还基本可以支持,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这样的奢侈要求更是不敢轻谈。
2.思想意识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6—8%之间。在偏远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的教育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教育的信息化就更谈不上了。电脑对于他们,仅仅看到了它的负面,认为信息化就是游戏、不务正业。让他们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即使认识到了“读书才能有出路”,大部分农村学校和一些基层教育的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未真正对教师职业形成根本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农村学校的主流教学形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很少运用媒体。
3.技术人才问题
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中,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很多骨干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山村,很多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再加上经费问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二、加强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资金和技术双方面的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欠发达的偏远山村进行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才等,内容各有侧重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要培训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要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符合课堂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施有计划的长期培训,使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真正解决教师想用却不会用,又没处可学的难题,同时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果,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2.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识
一些农村家长如此厌恶电脑,惧怕网络,是因为他们对此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只看见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发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他们才不支持信息化教育。不改变他们的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纸空谈。普及网络知识,其实成了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之一。
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必须要改变以往死啃书本的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要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获得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采用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向农村传送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传送优质教学节目,使任课教师能够观看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等,呈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要实现欠发达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J].襄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缪贤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苏宝忠.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基金项目:衡水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基金编号:0906224)。
【关键词】农村;欠发达;基础教育;信息化
今年八月,温家宝总理在河北张北县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总理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当今社会又是信息的社会,教育的信息化更要走入农村,更要走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可是想要在这些地方全面推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又面临很多困难。
一、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经济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和偏远地区面积较广,国家很难提供充足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以便实行信息化,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备严重不足;而拥有设备的农村学校,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氛围,设备利用率非常低。要实现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就要配置较当地消费水平来讲相对昂贵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较发达富裕、教育意识浓厚的地区,还基本可以支持,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这样的奢侈要求更是不敢轻谈。
2.思想意识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6—8%之间。在偏远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的教育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教育的信息化就更谈不上了。电脑对于他们,仅仅看到了它的负面,认为信息化就是游戏、不务正业。让他们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即使认识到了“读书才能有出路”,大部分农村学校和一些基层教育的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未真正对教师职业形成根本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农村学校的主流教学形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很少运用媒体。
3.技术人才问题
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中,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很多骨干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山村,很多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再加上经费问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二、加强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资金和技术双方面的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欠发达的偏远山村进行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才等,内容各有侧重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要培训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要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符合课堂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施有计划的长期培训,使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真正解决教师想用却不会用,又没处可学的难题,同时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果,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2.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识
一些农村家长如此厌恶电脑,惧怕网络,是因为他们对此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只看见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发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他们才不支持信息化教育。不改变他们的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纸空谈。普及网络知识,其实成了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之一。
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必须要改变以往死啃书本的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要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获得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采用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向农村传送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传送优质教学节目,使任课教师能够观看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等,呈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要实现欠发达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J].襄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缪贤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苏宝忠.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基金项目:衡水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基金编号:09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