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味子是重要的经济植物,野生资源日渐枯竭,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大,五味子的主要病害如白粉病、叶枯病、茎腐病以及生理性病害日灼和霜冻对五味子的栽培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文章简单论述了各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为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五味子;白粉病;叶枯病;生理性病害
中图分类号: 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13-1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别名北五味子、味子、药葡萄、山花椒,为木兰科五味子属藤本植物,是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区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经历第四纪冰川时期保留下来的第三纪古老植物之一[1]。北五味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有喜光性、耐荫性、耐寒性、喜湿怕旱性、再生性及生长发育动态性。五味子既是一种药源,又是一种野生果树资源。因具有益气、滋肾、敛肺、涩精、生津、益智、安神等多种功效而被延用至今,是一种难得的“适应原”样药物[2],是一种利用价值非常高的珍贵资源。
早期对五味子的利用主要以采摘野生果实为主,但近年来,由于人们缺乏对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意识,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为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五味子的人工栽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而且栽培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栽培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大,五味子病虫害的发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五味子主要病害包括白粉病、黑斑病、叶枯病以及生理性病害包括日灼和霜冻等。其中五味子白粉病是主要病害,近年来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五味子生产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受害苗圃发病率达到了100%,病果率在10-25%,严重影响了五味子的产量。
1 五味子白粉病
(1)发病症状:白粉病是五味子叶部主要病害,主要危害五味子的叶片、果实和新梢,其中以幼叶、幼果受害最为严重。往往造成叶片干枯、新梢枯死、果实脱落。(2)病原:病原菌经鉴定为五味子叉丝壳菌(Microsphaera schizandrae),为外寄生菌,病部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3)发病规律:枝蔓过密、徒长、氮肥施的过多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感染白粉病的种苗、果实通过车、船等运输工具的转运使白粉病远距离扩散,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4)防治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人工栽培中应根据五味子植株生长发育各阶段情况合理施肥,科学管理,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增强树势。②春季植株萌芽前清理病枝病叶,清除病原菌来源,注意观察,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并收集病果连同病穗一起集中烧毁,清除病原菌来源。③药剂防治,在5月下旬喷洒1:1: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如没有病情发生,可7-10d喷1次;选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防治效果很好。通过农业措施结合化学防治可以有效的防治五味子白粉病的发生,但是不同地区五味子白粉病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不同,必须区别对待,而黑龙江地区五味子白粉病的防治还是停留在使用传统农药包括代森锰锌,三唑酮等,不但防治效率低下,连年使用单一农药进行防治也使得防治效果更加不理想,所以,筛选新型的无公害农药并研究其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迫在眉睫。
2 五味子叶枯病
(1)发病症状: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可造成早期落叶、落果、新梢枯死、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等严重后果。(2)发病规律:叶枯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病菌侵染(Septoria sp.)、结果过多、田间积水、温度骤变、施肥不当及除草剂的施用等因素有关。该病多从5月下旬开始发生,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3)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枝蔓合理分布,避免架面郁闭,增强通风透光。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药剂防治一般发病时可用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
3 五味子茎基腐病
发病率在2-40%,重者在70%以上,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茎基腐病多发生于1-3年生的五味子植株,发病初期,枝条叶片枯萎下垂,最后地上部分整株枯死,病原菌为多种镰刀菌,属于土传病害,不同类型土壤镰刀菌所占比重不同,茎基腐病对五味子植株可造成毁灭性杀伤,5-8月均可发病,其中多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及时检测种植园内病害发生情况,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拔除病苗以消除病原菌来源,同时育苗时选择健康饱满的种子,并進行种子消毒。出苗后适当施肥,提高树势,发病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使药液能顺着枝干流入土壤为宜,每隔7-10d喷雾1次,连喷3-4次;或用绿亨1号(恶霉灵)4000倍液进行灌根也可以有效防治茎基腐病的发生。
4 五味子生理性病害
五味子生理性病害如日灼和霜冻等,日灼主要危害果实,造成五味子果实萎蔫,变硬失去经济价值,该病6-9月份都有发生,7-8月间高温强光的夏日为发病高峰期。生产上经常发现,每年果实日灼病发生的高峰期总是与1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相吻合。防治时在高温天应喷水降温,同时套袋避免阳光对果实的直射,可有效的保护果实防止日灼的发生;霜冻是另一个主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受害部位为新发嫩芽,发病时间多在3-5月份,突发性的霜冻等低温条件容易造成五味子新发枝芽产生冻害,造成萎蔫死亡,对于霜冻危害,可以采用烟熏保温,同时喷防冻液来保护五味子枝条。
五味子是重要的经济植物,目前全国范围内均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必须加强对病虫害以及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才能保证五味子人工栽培的果实产量。
参考文献
[1] 王森,张建国.五味子的研究概况及其发展前景[J].经济林研究,2003,21(4):126-12.
[2] 于德红,王立军.五味子种质资源及其利用概况[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0(1):38-39.
[3] 郑明善,全炳武,金明植,施溯筠.北五味子的栽培与利用概述[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1,23(2):129-134.
作者简介:李宏(1965-),男,林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经营;孙长山(1971-),男,技术员,研究方向:森林经营。
关键词:五味子;白粉病;叶枯病;生理性病害
中图分类号: 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13-1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别名北五味子、味子、药葡萄、山花椒,为木兰科五味子属藤本植物,是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区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经历第四纪冰川时期保留下来的第三纪古老植物之一[1]。北五味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有喜光性、耐荫性、耐寒性、喜湿怕旱性、再生性及生长发育动态性。五味子既是一种药源,又是一种野生果树资源。因具有益气、滋肾、敛肺、涩精、生津、益智、安神等多种功效而被延用至今,是一种难得的“适应原”样药物[2],是一种利用价值非常高的珍贵资源。
早期对五味子的利用主要以采摘野生果实为主,但近年来,由于人们缺乏对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意识,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为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五味子的人工栽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而且栽培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栽培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大,五味子病虫害的发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五味子主要病害包括白粉病、黑斑病、叶枯病以及生理性病害包括日灼和霜冻等。其中五味子白粉病是主要病害,近年来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五味子生产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受害苗圃发病率达到了100%,病果率在10-25%,严重影响了五味子的产量。
1 五味子白粉病
(1)发病症状:白粉病是五味子叶部主要病害,主要危害五味子的叶片、果实和新梢,其中以幼叶、幼果受害最为严重。往往造成叶片干枯、新梢枯死、果实脱落。(2)病原:病原菌经鉴定为五味子叉丝壳菌(Microsphaera schizandrae),为外寄生菌,病部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3)发病规律:枝蔓过密、徒长、氮肥施的过多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感染白粉病的种苗、果实通过车、船等运输工具的转运使白粉病远距离扩散,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4)防治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人工栽培中应根据五味子植株生长发育各阶段情况合理施肥,科学管理,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增强树势。②春季植株萌芽前清理病枝病叶,清除病原菌来源,注意观察,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并收集病果连同病穗一起集中烧毁,清除病原菌来源。③药剂防治,在5月下旬喷洒1:1: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如没有病情发生,可7-10d喷1次;选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防治效果很好。通过农业措施结合化学防治可以有效的防治五味子白粉病的发生,但是不同地区五味子白粉病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不同,必须区别对待,而黑龙江地区五味子白粉病的防治还是停留在使用传统农药包括代森锰锌,三唑酮等,不但防治效率低下,连年使用单一农药进行防治也使得防治效果更加不理想,所以,筛选新型的无公害农药并研究其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迫在眉睫。
2 五味子叶枯病
(1)发病症状: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可造成早期落叶、落果、新梢枯死、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等严重后果。(2)发病规律:叶枯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病菌侵染(Septoria sp.)、结果过多、田间积水、温度骤变、施肥不当及除草剂的施用等因素有关。该病多从5月下旬开始发生,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3)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枝蔓合理分布,避免架面郁闭,增强通风透光。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药剂防治一般发病时可用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
3 五味子茎基腐病
发病率在2-40%,重者在70%以上,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茎基腐病多发生于1-3年生的五味子植株,发病初期,枝条叶片枯萎下垂,最后地上部分整株枯死,病原菌为多种镰刀菌,属于土传病害,不同类型土壤镰刀菌所占比重不同,茎基腐病对五味子植株可造成毁灭性杀伤,5-8月均可发病,其中多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及时检测种植园内病害发生情况,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拔除病苗以消除病原菌来源,同时育苗时选择健康饱满的种子,并進行种子消毒。出苗后适当施肥,提高树势,发病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使药液能顺着枝干流入土壤为宜,每隔7-10d喷雾1次,连喷3-4次;或用绿亨1号(恶霉灵)4000倍液进行灌根也可以有效防治茎基腐病的发生。
4 五味子生理性病害
五味子生理性病害如日灼和霜冻等,日灼主要危害果实,造成五味子果实萎蔫,变硬失去经济价值,该病6-9月份都有发生,7-8月间高温强光的夏日为发病高峰期。生产上经常发现,每年果实日灼病发生的高峰期总是与1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相吻合。防治时在高温天应喷水降温,同时套袋避免阳光对果实的直射,可有效的保护果实防止日灼的发生;霜冻是另一个主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受害部位为新发嫩芽,发病时间多在3-5月份,突发性的霜冻等低温条件容易造成五味子新发枝芽产生冻害,造成萎蔫死亡,对于霜冻危害,可以采用烟熏保温,同时喷防冻液来保护五味子枝条。
五味子是重要的经济植物,目前全国范围内均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必须加强对病虫害以及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才能保证五味子人工栽培的果实产量。
参考文献
[1] 王森,张建国.五味子的研究概况及其发展前景[J].经济林研究,2003,21(4):126-12.
[2] 于德红,王立军.五味子种质资源及其利用概况[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0(1):38-39.
[3] 郑明善,全炳武,金明植,施溯筠.北五味子的栽培与利用概述[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1,23(2):129-134.
作者简介:李宏(1965-),男,林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经营;孙长山(1971-),男,技术员,研究方向:森林经营。